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2.2建构分子模型(3)教学设计
课题 2.2 建构分子模型(3)……水分子的构成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为水分子的构成。本课时内容紧扣“水”这个点,教材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水,强化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等相关知识,理解多方面、多角度 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实验探究,明确水的元素由氧和氢组成,并学习两种新的物质及其检验方法,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等。 学生已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对于物质的组成和微观构成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水的化学性质,教材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线索来认识水的组成与构成,由浅入深,为进一步学习水的其他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掌握水电解的产物及其检验方法;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分子的构成;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的能力;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掌握水的组成,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态度责任:通过水的组成研究,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发展学习的兴趣。
重点 电解水实验的产物、水的组成
难点 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物质可由 或 等微粒构成;例如, 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2、举例: (1)同种原子构成分子: ; (2)不同种原子构成分子: ; (3)相同种类而数量不同的原子构成分子: 。 导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时,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中,状态上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这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水会变成其他物质吗?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如图所示。 2)观察并记录: 水的颜色 、状态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所出现现象: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所出现现象: ,比较两支玻璃管内出现现象差异: 。 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 4)水在通电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 能得出什么结论? 。 参考:1)水无色液体;2)通电后两玻璃管内都出现气泡,且液面都下降;现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泡更多更快,液面下降也更多更快;负极与正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体积比约为2:1。3)检验气体时,液面下降较多的气体:点燃后燃烧→氢气;液面下降较少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4)说明,水通直流电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结论: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视频:水电解归纳与讲解:一、电解水实验 1、电解水实验: (1)原料:水 (2)条件:通直流电 (3)装置: (4)产物:氧气和氧气; 与电源负极相连: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氧气 (5)氧气和氢气的检验: (附视频) ①氢气的检验原理:氢气具有可燃烧性,点燃会燃烧; ②氧气的检验原理: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的复燃。 2、电解水的生成是氢气和氧气: (1)实验说明,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可以发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3)水电解是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两种新的物质,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二、水分子的构成 1、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水电解实验也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根据精确的实验结果,1个水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思考讨论:1)根据水电解的式子及实验现象,分析水在通电情况下是如何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 2)电解水的反应中,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参考: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氢原子和氧原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其中,每2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众多的氢分子聚集成了氢气,众多的氧分子聚集成了氧气。 所以水电解的反应中,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这里的氧和氢是指元素,元素的知识后续会学到)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 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这里的H与O是指原子) 通过对“水中通直流电会出现什么现象”进行实验探究从现象到检验产物并分析产物是什么,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氧气和氢气的检验常识,还知道化这变化而生成了新物质,这就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还巩固了旧知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深入让学生知道水电解的产物是新物质,与水的三态变化不同;通过微观分析,使学生知道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并且知道水分子的原子构成情况;而且了解到学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变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从而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2、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A.电解水是分解反应B.电解时,水分子被破坏C.电解前后氢、氧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变化D.电解水应用直流电源3、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改进装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B.左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C.左右两侧注射器收集到气体体积比为2:1D.右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4、小兰已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B )A.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C. 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D. 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5、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而氢氧化钠在此过程中不会变成其他物质。(1)由图甲可知 (选填“a”或“b”)管中的气体是氢气。(2)写出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 。(3)在图乙方框中将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补充完整。(4)在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的浓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参考答案:(1)a (2)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并打开活塞。(3)(4)变大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4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下
2.2 建构分子模型
物质的微观世界
第二章
“第3课时”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科学观念:掌握水电解的产物及其检验方法;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分子的构成;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掌握水的组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态度责任:通过水的组成研究,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激发兴趣。
复习:
1、物质可由 或 等微粒构成;例如,
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2、举例:
(1)同种原子构成分子: ;
(2)不同种原子构成分子: ;
(3)相同种类而数量不同的原子构成分子: 。
分子 原子
水、氧气、酒精
(合理均可)
石墨、碳、铁
(合理均可)
氧分子、氢分子(合理均可)
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合理均可)
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合理均可)
新知导入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时,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中,状态上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这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水会变成其他物质吗?
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如图所示。
2)观察并记录:
水的颜色 、状态 ,与电源正
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所出现现象:
,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所出现现象:
,
比较两支玻璃管内出现现象差异:
。
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无色
液态
出现大量气泡、液面下降
出现大量气泡、液面下降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管内液面下降更快,产生气泡更多
2:1
探究新知
3)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
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
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
4)水在通电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
能得出什么结论?
。
气体燃烧起来,产生淡蓝色火焰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起来
发生了化学变化,两种不同于水的气体
水通直流电后发生化学变化,分解成为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
视频: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一、电解水实验
1、电解水实验:
(1)原料:水
(2)条件:通直流电
(3)装置:
探究新知
(4)产物:氧气和氧气;
与电源负极相连: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氧气
(5)氧气和氢气的检验:
①氢气的检验原理:
氢气具有可燃烧性,点燃会燃烧;
②氧气的检验原理: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的复燃。
视频:氢气和氧气的检验
探究新知
2、电解水的生成是氢气和氧气:
(1)实验说明,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可以发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3)水电解是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两种新的物质,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探究新知
二、水分子的构成
1、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水电解实验也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根据精确的实验结果,1个水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分子模型
思考讨论
1)根据水电解的式子及实验现象,分析水在通电情况下是如何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
2)电解水的反应中,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氢原子和氧原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其中,每2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众多的氢分子聚集成了氢气,众多的氧分子聚集成了氧气。
所以水电解的反应中,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
2、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这里的氧和氢并非指原子,而是指元素。)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 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
课堂练习
2、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是分解反应
B.电解时,水分子被破坏
C.电解前后氢、氧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变化
D.电解水应用直流电源
C
课堂练习
3、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改进装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B.左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
C.左右两侧注射器收集到气体体积比为2:1
D.右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A
课堂练习
4、小兰已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 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 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
课堂练习
5、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而氢氧化钠在此过程中不会变成其他物质。
(1)由图甲可知 (选填“a”或
“b”)管中的气体是氢气。
(2)写出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
。
(3)在图乙方框中将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补充完整。
(4)在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的深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并打开活塞
变大
课堂总结
2.2 建构分子模型(3)
……水分子的构成
1、电解水实验:
条件:直流电
产物:氢气、氧气 检验:
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
2、物质的微观、宏观分析:
1)水:水由水分子构成;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3)水由氢、氧组成。
氢气:点燃,可燃烧
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通直流电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复习本节相关的全部知识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4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水电解的产物及其检验方法; 2、了解水的组成;
3、知道水分子的构成; 4、确定水的成分,巩固分子的原子构成。
一、知识点梳理:
1、水是由 构成的,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时,水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只是
发生了变化;所以水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变成 。
2、在水中通直流电时,会看到 现象;电解器的两个玻璃管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其中体积较多的气体能 ,体积较少的气体能 ;经检验,水电解的产物是 和 ;
3、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表明,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1个水分子中含有 和 ;
4、实验表明,水是由 和 组成的;
5、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 和 ,它们不再保持水的 性质,可见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微粒。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例题2、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是分解反应
B.电解时,水分子被破坏
C.电解前后氢、氧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变化
D.电解水应用直流电源
例题3、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改进装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例题3图)
A.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B.左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
C.左右两侧注射器收集到气体体积比为2:1
D.右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例题4、小兰已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 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 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例题5、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而氢氧化钠在此过程中不会变成其他物质。
(1)由图甲可知 (选填“a”或“b”)管中的气体是氢气。
(2)写出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 。
(3)在图乙方框中将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补充完整。
(4)在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的浓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课后练习:
1、下列涉及的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的汽化 B. 水结成了冰 C. 水沸腾 D. 水通电分解
2、水通电分解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水的化学性质 B. 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
C. 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D. 水分子的个数
3、下列有关电解水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 电解水时阳极产生的气体比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大
C. 电解水时,通常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D. 电解水实验说明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再分
4、下列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D.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5、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 )
A.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
A. 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 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而且体积比约为2:1
C. 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
D. 水发生分解反应,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7、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氢气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 )
A. 产生的氢气无色、无味
B. 试管中能收集到氢气,说明氢气难溶于水
C.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收集氢气后试管口应向下放置
D. 将收集氢气的试管移近火焰,可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8、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
A. 两极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 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 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 两极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9、如图所示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
1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3、下列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①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② 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③ 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④ 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⑤ 加热的情况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4、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图1可知,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______;
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氢、氧原子不发生改变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2)图2的试管A中的气体的是______,试管B中气体的检验方法是 。
15、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b应接电源的 。
(2)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
(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 水分子 没有 水分子间的空隙 状态 其他物质
2、产生气泡(产生气体) 1:2(或2:1) 燃烧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 氧气
3、水通电氢气+氧气 水分子 2个氢原子 1 个氧原子
4、氢原子 氧原子
5、氧分子 氢分子 化学 分子 最小
二、例题讲解:
例题1、D
解析: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故A错误;B.从变化上分类:由于有氢气和氧气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例题2、C
解析:A、电解水是水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过程,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征,说法正确;B、电解水时,水分子被破坏,分解成氢原子和原子,说法正确;C、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整个过程中氢氧两种原子的种类及数量均未改变,说法错误;D、电解水时必须通入的是直流电,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说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
例题3、A
解析:A.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和氧组成,故A正确;
B.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而氧气不能燃烧,故B错误;C.左边试管为氧气,右边试管为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为1:2,故C错误;D.右侧注射器内收集到的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
例题4、B
解析:在科学探究中,如果出现实际测量值和理论值误差较大时,我们应该反复进行多次实验,从中查找原因,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科学推测,绝对不能简单粗暴的认为实验已经成功,故A、C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生成的氧气外漏,那么会造成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导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例题5、(1)a (2)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并打开活塞。
(3) (4)变大
解析:(1)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a中气体多于b,则a中为氢气;
(2)b中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并打开活塞,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3)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是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则图乙方框中粒子为;(4) 在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但水的质量减小,使得溶液质量减小,则氢氧化钠浓度变大。
三、课后练习:
1、D 2、B 3、B 4、D 5、A 6、A 7、D 8、D
9、C 10、A 11、A 12、A 13、D
14、(1)A C (2)H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5、(1)氢气;正极 (2)16 (3)水能直流电氢气+氧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