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 )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对好朋友是如何展开辩论的,让我们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
新课导入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庄周梦蝶
有人说:“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读《庄子》一书,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先生的大智与幽默,书中一个个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的启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庄子的大智与幽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分析庄子语言的感彩和风格特点
3.分析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
整体感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
一种白色小鱼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完全,肯定(是这样)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追溯话题本源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是什么?
辩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4.你认为我们读人物的对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读?请揣摩人物的心境。
读出心境语气性格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
④“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⑤“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
愉快,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
巧辩,机智,从容
肯定,毫无争辩
充满智慧,诙谐
5.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做分析。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的思考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惠子通过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认识了世界。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履,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合作探究
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深入探究
1.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两人辩论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①追求快乐自由
②诗意地生活
……
3.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
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深入探究——写作特色
我们知道当时两人的对话非常简单,现在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对话加上一些话,重现一下2000多年前濠水边上的那场争辩。
请同学分角色演读。
深入探究——读出意境
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这就是告诉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我们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课堂小结——教师寄语
庄子:安知——偷换概念(胜)
惠子:安知——发难、咄咄逼人
机智巧妙
轻松闲适
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
板书设计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D
课堂练习
2.重点实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 。
(2)请循其本 循: ___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 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然
追溯
代词,鱼的快乐
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