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20:1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来结构全文,写出了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生动场面。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不体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独具匠心,重点抓住作家详细描写的春节里的三个片断,进行阅读教学,感知语言,体会表达,落实训练。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醋、饺、摊、拌、筝、眨、宵、燃、戚、贩、彼、贺、轿、骆、驼”15个。其中“醋、摊、燃”需要重点指导。“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摊、燃”的部件较多,结构容易写错。“摊”字要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燃”字要注意不要把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醋、饺、摊、拌、眨、燃、贩、彼、轿、骆、驼”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右边的部分要舒展,左边的偏旁要与右边的部分安排得紧凑一些。此外本课多音字较多,如“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在初读课文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读音。
学习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朗读课文、品读语句,感受老舍先生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耐人寻味的语言特色。
学情分析
春节对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熟悉的,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文本内容学生读起来会感觉到非常亲切,因此学习时会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篇文章老舍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再加上外地的孩子,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有些习俗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虽然六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力争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结合时代背景、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细致的引导,破解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思维发展: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拓展阅读,比对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文化传承: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感读课文,体会老舍语“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学唱童谣感受年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北京童谣,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如何过春节的。(播放童谣,配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交流感受。
3.开学伊始,大家也许还沉浸在春节那热闹、团圆的气氛中,说一说你在春节都干什么了?
学习活动二:基础大闯关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作者笔下的春节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同时这篇课文的语言也是京味十足,(出示字词)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指名读。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规矩 掺和 红火 (轻声)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儿化)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特别提醒的字是……
重点指导:醋、摊、燃。“醋”的部首是酉字旁,“酉”字在古代就是酿酒用的坛子。
3.我来理解: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它们!
4.我来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为大家朗读,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学习活动三:填写表格,理清脉络
1.读了课文我们一定知道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起来填春节时间表吧!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在学习单上。
主要时间 人们的活动
腊八
正月十九
组织学生交流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时间线索,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2)小组合作,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填写在学习单上。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重要时间 人们的活动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饺子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预备吃的穿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 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预备吃的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通宵、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全城休息,走亲戚、接客人、逛庙会
初六 店铺开张、放鞭炮、逛庙会
元宵 张灯结彩、观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结束、上学、做事
2.用一个词语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红火、喜庆……
3.借助表格,完整地说一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学习活动四:借助习题,分清主次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题一,说一说哪几天的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几天的内容写得比较简略。
《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十五的风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其中“除夕、初一、元宵节”是写得详细的部分。
2.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中把各部分的详略情况标注出来。
学习活动五:品悟语言,感受年味
1.品味语言,自主探究。
在详细介绍春节的日子里,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展开学习。
提示一: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画出关键词句,简单写写批注。
2.集体交流,感受表达。
随学生的交流,相继调整顺序。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探究文章的表达特点。
(1)除夕
①哪些语句具体体现了除夕的热闹?
②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的?
一是人们的活动:赶做年菜、穿新衣、吃团圆饭、守岁,几乎人人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此处抓住“守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是抓住“味、色、音”: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足见除夕的热闹。
③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吧。
(2)大年初一
①读总起句:“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②截然不同体现在:
一是“全城都在休息”;二是人们的活动轻松自在:男人们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小孩子们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
③男女生对读,感受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
(3)元宵节
①找出总起句: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②品花灯。
一是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
二是灯的种类多 :“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家中也有灯”。
③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配乐欣赏:元宵灯会)
④发挥想象,用总分、排比句式来描写元宵节上的花灯。
“元宵节上的花灯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学习活动六:阅读链接,总结写法
1.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部分和想写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
有的民俗习惯却一句话带过,如“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有的把几天、几件事儿合在一起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交代春节结束也非常简略,只用一句话概括“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则重点交代人们的活动。
2.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详略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交流小结: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3.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写的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舒乙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4.小结:在我们介绍民风民俗的时候,应该把最重要的、凸显节日特色的、自己非常了解的内容写详细具体。
学习活动七:认识大师,品味语言
1.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2.浏览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3.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课后练习题第三题的例句1,指导学生读好加点词语的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出示课后练习题的例句2,在对比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学习活动八:延伸谈话,仿写表达
1.北京的春节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阅读材料,了解各地年俗。
2.我们刚过完春节,交流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3.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作者描写“除夕”的“总分式”写作方法,来描绘春节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日子。
4.请同学读自己写的片段,老师点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时间顺序
除夕 热闹 详略得当
初一 休闲 京味十足
十五 红火 自然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