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 教材核心实验
类型1 化学实验基础
1.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方法 过滤 蒸发 蒸馏(分馏) 萃取和分液
原理 除去不溶性杂质 加热使溶剂挥发而得到溶质 利用加热将溶液中不同沸点的组分分离 利用同一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物质
装置
玻璃仪器 漏斗、玻璃棒、烧杯 玻璃棒、酒精灯 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酒精灯、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 分液漏斗、烧杯
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过程中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热,当有蒸馏烧瓶,利用余热把剩余溶剂蒸干;灼烧固体不能用蒸发皿,需用坩埚 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分液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2. 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主要现象 说明
NH NaOH溶液 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用浓的NaOH溶液或加热;若用稀的NaOH溶液且不加热,即使原溶液中含有NH,也可能检验不出来
Fe3+ 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加入KSCN溶液生成的是红色溶液,不是沉淀
Fe2+ K3[Fe(CN)6](铁氰化钾) 生成蓝色沉淀 K++Fe2++[Fe(CN)6]3-(黄色)===KFe[Fe(CN)6]↓(特征蓝色)
K+ 焰色试验 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 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
Na+ 焰色试验 火焰呈黄色 焰色试验呈黄色不能说明是钠盐,碱(NaOH)也符合
SO 盐酸、BaCl2溶液 先加入稀盐酸酸化,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先加稀盐酸排除Ag+ 、SO、CO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
Cl- 稀硝酸、AgNO3 溶液 先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若有SO存在,则要先加入过量的硝酸钡,取清液再检验Cl-
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用到的主要仪器:托盘天平和药匙(或量筒)、烧杯、玻璃棒(搅拌、引流)、容量瓶(要注明体积,如100 mL)、胶头滴管(定容)。
(2)①容量瓶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②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配制溶液,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或稀释溶液;③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④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⑤液面接近刻度线以下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定容,使溶液凹液面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类型2 金属及其化合物
1. 钠及其化合物
(1)钠的性质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2O2)。
(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①溶解度:Na2CO3>NaHCO3。
②相同浓度溶液的碱性:
Na2CO3>NaHCO3。
③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分别用Na2CO3和NaHCO3做实验(如图),观察现象。
现象:Na2CO3固体受热不易分解;NaHCO3固体受热易分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2. 铝及其化合物
(1)铝箔在空气中加热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熔化 铝箔发红卷缩,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①铝容易被氧化而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②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2)Al(OH)3沉淀的制备
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氨水过量时,沉淀也不溶解。
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
(3)铝热反应(工业上常利用该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
原理:2Al+Fe2O32Fe+Al2O3
3. 铁及其化合物
(1)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原理:3Fe+4H2O(g)Fe3O4+4H2
(2)Fe3+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向滴有KSCN溶液的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红色褪去 2Fe3++Fe===3Fe2+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 铜粉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Cu+2Fe3+===Cu2++2Fe2+
(3)亚铁离子的还原性
实验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先加KSCN溶液 无现象 —
向上述无色溶液中再滴加氯水或双氧水 溶液显红色 2Fe2++Cl2===2Fe3++2Cl-或2Fe2++H2O2+2H+===2Fe3++2H2O
类型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 H2在Cl2中燃烧
原理:H2+Cl22HCl
2.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水的漂白性实验
(a是干燥的有色布条,b是湿润的有色布条)
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结论: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用NaOH溶液(答案合理即可)吸收Cl2尾气,以防污染环境。
①洗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
②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集气瓶中的导管也是长进短出。
3. 硫及其化合物
(1)SO2的性质
①SO2只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SO2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该无色物质易分解而使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SO2不能(填“能”或“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
②褪色与漂白:并非所有的褪色都是由SO2的漂白性所致,如SO2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碘水褪色,是由SO2的还原性所致,SO2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SO2是酸性氧化物所致。
(2)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原因: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炭化。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硫酸和生成的部分炭反应生成CO2、SO2(刺激性气味)气体,使得炭膨胀。
(3)浓硫酸与铜反应
原理: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现象: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结论: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发生反应产生SO2。
反应后有白色固体(无水CuSO4)生成,溶液中仍剩余一定量的浓硫酸,要观察CuSO4溶液的颜色,需将冷却后的混合液加入水中,不能直接向反应后的液体中加水。
4. 氮及其化合物
(1)NH3的性质
现象:圆底烧瓶中产生红色喷泉;玻璃棒四周产生白烟。
结论:NH3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氨水与盐酸均易挥发,NH3遇HCl气体生成NH4Cl固体(NH3+HCl===NH4Cl)。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圆底烧瓶须干燥;②NH3须充满;③装置须气密性良好。
NH3与HCl的发烟反应:①两支玻璃棒不能接触;②可将浓盐酸替换为浓硝酸,但不能替换为浓硫酸。
(2)NH3的制备
原理 氨气的干燥及检验
2NH4Cl+Ca(OH)2CaCl 2+2NH3↑+2H2O 干燥:用碱石灰(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干燥,不能用浓硫酸或无水CaCl2干燥;检验: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①用固体加热法制备气体时,一般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②用固体加热法制取氨气时,一般加热NH4Cl和Ca(OH)2的固体混合物,不能单独加热NH4Cl固体,因为NH4Cl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但这两种气体在试管口遇冷又重新化合生成NH4Cl固体。
③也可使用浓氨水与碱石灰(或氧化钙)制备氨气。
(3)HNO3的性质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①铜丝弯曲为螺旋状,可增大与硝酸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铜丝上下移动,能控制反应发生。
③可使用NaOH溶液吸收NOx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类型4 有机化学实验
1.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现象:无光照时无明显变化,光照后试管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内液面上升(HCl溶于水),试管内壁有油滴出现。
CH4+Cl2CH3Cl(气体)+HCl
CH3Cl+Cl2CH2Cl2(油状液体)+HCl
CH2Cl2+Cl2CHCl3(油状液体)+HCl
CHCl3+Cl2CCl4(油状液体)+HCl
2. 溴苯的制备
(1)苯、溴在铁屑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溴苯。加药品的顺序:先苯、再溴、最后铁。
(2)注意控制反应速率,以反应物液面微沸为宜,防止大量苯和溴挥发。
(3)长导管除导气外,还可以兼起冷凝器的作用,使挥发出来的苯或溴回流。
(4)先用10% NaOH溶液洗涤除去溴苯中的溴,再用分液漏斗分液。
3. 硝基苯的制备
(1)配制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酸必须是浓酸,否则不反应。
(2)在50~60 ℃下水浴加热(温度过高会有副产物生成)。
(3)除去混合酸后,用蒸馏水和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
(4)用无水CaCl2干燥、分离后得到纯硝基苯。
4. 乙醇的性质
(1)乙醇可与钠反应,但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2)乙醇与HX(氢卤酸)反应
原理:CH3CH2OH+HBrCH3CH2Br+H2O
Ⅰ中加入蒸馏水、浓硫酸、乙醇、溴化钠。加入蒸馏水、浓硫酸、溴化钠的目的是获得氢溴酸。
(3)乙醇脱水反应
原理:
5. 乙醛的银镜反应
制备银氨溶液:向1 mL 2% AgNO3溶液中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边加边振荡,使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制得银氨溶液。
注意滴加顺序:向1 mL 2% AgNO3溶液中逐滴滴加2%的稀氨水。
6. 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2 mL 10% NaOH溶液,滴入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Cu(OH)2,振荡后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
现象:有砖红色Cu2O沉淀生成。
本实验中成功的关键是新制的Cu(OH)2中含有过量的NaOH,要保证溶液显碱性。
7. 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导管末端接近液面而未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防止倒吸。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不能选用NaOH溶液,否则会引起酯的大量水解。
8. 酚醛树脂的制备
①实验中用沸水浴加热。
②长直玻璃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冷凝回流。
③实验完毕可用乙醇浸泡清洗试管。
9. 检验蔗糖(或淀粉)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①加入新制的Cu(OH)2(或银氨溶液)之前,需要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H2SO4使溶液呈碱性,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
②有砖红色沉淀(或银镜)生成,只能证明蔗糖(或淀粉)已经发生水解。如果需要确定淀粉水解完全,还需要另取一份水解液,加入碘水,溶液不显蓝色。
10. 蛋白质的盐析和显色反应
(1)分别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的(NH4)2SO4、Na2SO4溶液。
现象:均有沉淀生成,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沉淀重新溶解。
解释:蛋白质在轻金属盐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
(2)显色反应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后沉淀变为黄色。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均能发生这个反应。
类型5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
1.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步骤: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锌铜原电池)
现象:接通电路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取出盐桥后,电流计指针回到原点,无电流通过。
负极反应式:Zn-2e-===Zn2+
正极反应式:Cu2++2e-===Cu
①原电池电子迁移方向:负极失电子,正极得电子(外电路)。
②原电池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向正极迁移,阴离子向负极迁移(正向正,负向负)。
3. 电解原理
现象: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一层红色物质;阳极石墨棒上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并可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阳极反应式:2Cl--2e-===Cl2↑
阴极反应式:Cu2++2e-===Cu
总反应式:CuCl2Cu+Cl2↑
4. 电解饱和食盐水
现象:阳极放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阴极放出的气体是H2,同时发现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这说明溶液里有碱性物质生成。
阳极反应式:2Cl--2e-===Cl2↑
阴极反应式:2H2O+2e-===H2↑+2OH-
总反应式:2NaCl+2H2O2NaOH+H2↑+Cl2↑
5. 铜的电解精炼
6. 电镀
金属材料电镀时,常以待镀金属制品为阴极,以镀层金属为阳极,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
7. 金属防护
(1)牺牲阳极法
图1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说明构成原电池,有电流通过。
图2现象:没有生成蓝色沉淀(或无明显现象),
说明无Fe2+生成,Fe未被腐蚀,受到保护。
(2)外加电流法
被保护的金属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辅助阳极不损耗)。
8. 反应速率的测定图(以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实验测定示意图为例)
9.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比较两支试管中KMnO4溶液褪色所需要的时间。
化学方程式:5H2C2O4+2KMnO4+3H2SO4===2MnSO4+K2SO4+10CO2↑+8H2O。
结论:加入MnSO4固体,反应速率加快,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10.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56.9 kJ/mol
实验现象:浸泡在热水中,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加深;浸泡在冰水中,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变浅。
实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1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黄色的铬酸根离子(CrO)和橙色的重铬酸根离子(Cr2O)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2CrO+2H+??Cr2O+H2O
实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2. 沉淀的转化
(1)AgCl―→AgI―→Ag2S
结论:一般情况下,Ksp大的沉淀转化为Ksp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溶解度:AgCl>AgI>Ag2S。
溶度积常数:Ksp(AgCl)>Ksp(AgI)。
①NaCl溶液需过量,如果Ag+过量,残留的Ag+与I-直接结合生成AgI沉淀,不能保证一定有AgCl转化成AgI。
②本实验不能证明:Ksp(AgI)>Ksp(Ag2S),因为二者表达式不同。
③比较Ksp(AgCl)>Ksp(AgI),也可以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I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先生成黄色的AgI沉淀。
(2)Mg(OH)2―→Fe(OH)3
溶解度:Mg(OH)2>Fe(OH)3。
①MgCl2溶液需过量,保证OH-全部反应,再滴加FeCl3溶液,这样才能保证一定有Mg(OH)2沉淀转化为Fe(OH)3沉淀。
②本实验不能证明:Ksp[Mg(OH)2]>Ksp[Fe(OH)3],因为二者表达式不同。
③沉淀转化的应用:
Ⅰ. 水垢中含有的CaSO4可用Na2CO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原因是Ksp(CaSO4)>Ksp(CaCO3)。
Ⅱ. 向BaSO4中加入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使之转化为易溶于酸的BaCO3,但该实验不能证明:Ksp(BaSO4)>Ksp(BaCO3),因为二者Ksp相近,溶度积小的沉淀也可以向溶度积大的沉淀转化,在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BaSO4(s)+CO(aq)??BaCO3(s)+SO(aq)平衡向右移动,BaSO4转化为BaCO3。(共64张PPT)
第二篇
高考主题
主题二 考前回归
回归2 教材核心实验
类型1 化学实验基础
1.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方法 过滤 蒸发 蒸馏(分馏) 萃取和分液
玻璃 仪器 漏斗、玻璃棒、烧杯 玻璃棒、酒精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灯、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 分液漏斗、烧杯
注意 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过程中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热,当有____________,利用余热把剩余溶剂蒸干;灼烧固体不能用蒸发皿,需用坩埚 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____________;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分液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____________,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___________
大量晶体析出时停
止加热
蒸馏烧瓶
支管口处
下口流出
上口倒出
2. 常见离子的检验
湿润的红色
变蓝
变红
蓝色
黄色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用到的主要仪器:托盘天平和药匙(或量筒)、烧杯、_________(搅拌、引流)、_________(要注明体积,如100 mL)、____________(定容)。
(2)①容量瓶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②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配制溶液,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或稀释溶液;③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_________引流;④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⑤液面接近刻度线以下__________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____加水定容,使溶液凹液面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______。
玻璃棒
容量瓶
胶头滴管
玻璃棒
1~2 cm
胶头滴管
相切
类型2 金属及其化合物
1. 钠及其化合物
(1)钠的性质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钠先_______________,然后燃烧,发出___色火焰,生成______色的固体(Na2O2)。
(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①溶解度:Na2CO3>NaHCO3。
②相同浓度溶液的碱性:
Na2CO3>NaHCO3。
熔化成小球
黄
淡黄
③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分别用Na2CO3和NaHCO3做实验(如图),观察现象。
现象:Na2CO3固体受热不易分解;NaHCO3固体受热易分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2. 铝及其化合物
(1)铝箔在空气中加热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熔化 铝箔发红卷缩,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①铝容易被氧化而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②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2)Al(OH)3沉淀的制备
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氨水过量时,沉淀也不溶解。
(3)铝热反应(工业上常利用该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
3. 铁及其化合物
(1)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2)Fe3+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向滴有KSCN溶液的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红色褪去 2Fe3++Fe===3Fe2+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 铜粉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Cu+2Fe3+===Cu2++2Fe2+
(3)亚铁离子的还原性
实验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先加KSCN溶液 无现象 —
向上述无色溶液中再滴加氯水或双氧水 溶液显红色 2Fe2++Cl2===2Fe3++2Cl-或
2Fe2++H2O2+2H+===2Fe3++2H2O
类型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水的漂白性实验
(a是干燥的有色布条,b是湿润的有色布条)
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结论: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先通过_______________除去氯气中的______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_除去_________,然后用______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收Cl2尾气,以防污染环境。
饱和食盐水
氯化氢气体
浓硫酸
水蒸气
向上
NaOH溶液(答案合理即可)
①洗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
②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集气瓶中的导管也是长进短出。
————— 注意事项 —————
3. 硫及其化合物
(1)SO2的性质
①SO2只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SO2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_________的无色物质,该无色物质易______而使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SO2______(填“能”或“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
②褪色与漂白:并非所有的褪色都是由SO2的漂白性所致,如SO2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碘水褪色,是由SO2的_________所致,SO2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SO2是_______________所致。
————— 注意事项 —————
不稳定
分解
不能
还原性
酸性氧化物
(2)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原因: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______。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硫酸和生成的部分炭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刺激性气味)气体,使得炭膨胀。
炭化
CO2
SO2
反应后有白色固体(无水CuSO4)生成,溶液中仍剩余一定量的浓硫酸,要观察CuSO4溶液的颜色,需将冷却后的混合液加入水中,不能直接向反应后的液体中加水。
————— 注意事项 —————
4. 氮及其化合物
(1)NH3的性质
现象:圆底烧瓶中产生红色喷泉;玻璃棒四周产生白烟。
结论:NH3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氨水与盐酸均易挥发,NH3遇HCl气体生成NH4Cl固体(NH3+HCl===NH4Cl)。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圆底烧瓶须干燥;②NH3须充满;③装置须气密性良好。
NH3与HCl的发烟反应:①两支玻璃棒不能接触;②可将浓盐酸替换为浓硝酸,但不能替换为浓硫酸。
————— 注意事项 —————
(2)NH3的制备
①用固体加热法制备气体时,一般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②用固体加热法制取氨气时,一般加热NH4Cl和Ca(OH)2的固体混合物,不能单独加热___________固体,因为NH4Cl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但这两种气体在试管口遇冷又重新化合生成NH4Cl固体。
③也可使用浓氨水与碱石灰(或氧化钙)制备氨气。
————— 注意事项 —————
NH4Cl
(3)HNO3的性质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①铜丝弯曲为螺旋状,可增大与硝酸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铜丝上下移动,能控制反应发生。
③可使用NaOH溶液吸收NOx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类型4 有机化学实验
1.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现象:无光照时无明显变化,光照后试管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内液面上升(HCl溶于水),试管内壁有油滴出现。
2. 溴苯的制备
(1)苯、溴在铁屑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溴苯。加药品的顺序:先苯、再溴、最后铁。
(2)注意控制反应速率,以反应物液面微沸为宜,防止大量苯和溴挥发。
(3)长导管除导气外,还可以兼起冷凝器的作用,使挥发出来的苯或溴回流。
(4)先用10% NaOH溶液洗涤除去溴苯中的溴,再用分液漏斗分液。
————— 注意事项 —————
3. 硝基苯的制备
(1)配制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酸必须是浓酸,否则不反应。
(2)在50~60 ℃下水浴加热(温度过高会有副产物生成)。
(3)除去混合酸后,用蒸馏水和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
(4)用无水CaCl2干燥、分离后得到纯硝基苯。
4. 乙醇的性质
(1)乙醇可与钠反应,但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2)乙醇与HX(氢卤酸)反应
Ⅰ中加入蒸馏水、浓硫酸、乙醇、溴化钠。加入蒸馏水、浓硫酸、溴化钠的目的是获得氢溴酸。
(3)乙醇脱水反应
5. 乙醛的银镜反应
制备银氨溶液:向1 mL 2% AgNO3溶液中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边加边振荡,使最初产生的____________,制得银氨溶液。
沉淀溶解
注意滴加顺序:向1 mL 2% AgNO3溶液中逐滴滴加2%的稀氨水。
————— 注意事项 —————
6. 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2 mL 10% NaOH溶液,滴入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Cu(OH)2,振荡后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
现象:有砖红色Cu2O沉淀生成。
本实验中成功的关键是新制的Cu(OH)2中含有过量的NaOH,要保证溶液显碱性。
————— 注意事项 —————
7. 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导管末端接近液面而未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防止倒吸。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不能选用NaOH溶液,否则会引起酯的大量水解。
————— 注意事项 —————
8. 酚醛树脂的制备
①实验中用沸水浴加热。
②长直玻璃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冷凝回流。
③实验完毕可用乙醇浸泡清洗试管。
————— 注意事项 —————
9. 检验蔗糖(或淀粉)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①加入新制的Cu(OH)2(或银氨溶液)之前,需要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H2SO4使溶液呈碱性,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
②有砖红色沉淀(或银镜)生成,只能证明蔗糖(或淀粉)已经发生水解。如果需要确定淀粉水解完全,还需要另取一份水解液,加入碘水,溶液不显蓝色。
————— 注意事项 —————
10. 蛋白质的盐析和显色反应
(1)分别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的(NH4)2SO4、Na2SO4溶液。
现象:均有沉淀生成,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沉淀重新溶解。
解释:蛋白质在轻金属盐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
(2)显色反应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后沉淀变为黄色。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均能发生这个反应。
类型5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
1.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步骤: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锌铜原电池)
现象:接通电路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取出盐桥后,电流计指针回到原点,无电流通过。
负极反应式:Zn-2e-===Zn2+
正极反应式:Cu2++2e-===Cu
①原电池电子迁移方向:负极失电子,正极得电子(外电路)。
②原电池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向正极迁移,阴离子向负极迁移(正向正,负向负)。
————— 注意事项 —————
3. 电解原理
现象: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一层红色物质;阳极石墨棒上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并可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阳极反应式:2Cl--2e-===Cl2↑
阴极反应式:Cu2++2e-===Cu
4. 电解饱和食盐水
现象:阳极放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阴极放出的气体是H2,同时发现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这说明溶液里有碱性物质生成。
阳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l--2e-===Cl2↑
2H2O+2e-===H2↑+2OH-
5. 铜的电解精炼
6. 电镀
金属材料电镀时,常以待镀金属制品为阴极,以镀层金属为阳极,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
7. 金属防护
(1)牺牲阳极法
图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构成原电池,有电流通过。
图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无Fe2+生成,Fe未被腐蚀,受到保护。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没有生成蓝色沉淀(或无明显现象)
(2)外加电流法
被保护的金属与直流电源的______相连(辅助阳极不损耗)。
负极
8. 反应速率的测定图(以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实验测定示意图为例)
9.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比较两支试管中KMnO4溶液褪色所需要的时间。
化学方程式:5H2C2O4+2KMnO4+3H2SO4===2MnSO4+K2SO4+10CO2↑+8H2O。
结论:加入MnSO4固体,反应速率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12. 沉淀的转化
(1)AgCl―→AgI―→Ag2S
结论:一般情况下,Ksp大的沉淀转化为Ksp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溶解度:AgCl>AgI>Ag2S。
溶度积常数:Ksp(AgCl)>Ksp(AgI)。
①NaCl溶液需过量,如果Ag+过量,残留的Ag+与I-直接结合生成AgI沉淀,不能保证一定有AgCl转化成AgI。
②本实验不能证明:Ksp(AgI)>Ksp(Ag2S),因为二者表达式不同。
③比较Ksp(AgCl)>Ksp(AgI),也可以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I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先生成黄色的AgI沉淀。
————— 注意事项 —————
(2)Mg(OH)2―→Fe(OH)3
溶解度:Mg(OH)2>Fe(OH)3。
①MgCl2溶液需过量,保证OH-全部反应,再滴加FeCl3溶液,这样才能保证一定有Mg(OH)2沉淀转化为Fe(OH)3沉淀。
②本实验不能证明:Ksp[Mg(OH)2]>Ksp[Fe(OH)3],因为二者表达式不同。
③沉淀转化的应用:
Ⅰ. 水垢中含有的CaSO4可用Na2CO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原因是Ksp(CaSO4)>Ksp(CaCO3)。
————— 注意事项 —————
二者Ksp相近,溶度积小的沉淀也可以向溶度积大的沉淀转化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