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8 13:09:46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认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疏通文意识桃源 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4.背景链接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交流】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精读课文悟桃源 走进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
【交流点拨】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2~3段):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挑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二)文本研读
1.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交流点拨】 (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寄托。总结归纳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发现桃花林:走进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似有若无,如真似幻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再寻桃花源:景色绚丽,为发现桃花源设伏环境优美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风俗淳朴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安居乐业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理想社会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为再寻桃花源设伏拓展延伸 请大家用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可按照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美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乐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奇景物的奇特;人的奇特;踪迹的奇特二、写作特色1.构思巧妙,剪裁得当。?
作者发挥了作为一个诗人的丰富想象力,虚构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如“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洞口“初极狭,才通人”到“豁然开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入胜境,读后令人感觉自己也游历了一番世外桃源。?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描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无论是写桃花源的优美环境,还是写桃花源人的言谈举止,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写得较详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而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色彩有关,所以写得简洁。?
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
本文仅用300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描绘桃花源的景象不过100多字,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饰,努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读后令人感到清新如画,诗意盎然,这实在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现丰富深厚的结果。
3.虚景实写,层层设疑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一个季节典型的景物写一个片段,突出表现某种情感。(150字左右)
【交流点拨】在一片明媚的阳光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和着油油的绿草,在风中招摇,在大树的绿荫中幸福地释放生命。轻轻闭上眼,听清风拂过大地时响起的交响乐,似乎有巨浪滔滔而来,又在一两声脆生生的鸣叫中平息。鼻尖俶尔萦绕起甜甜的芳香,口中竟有了蜜一般的滋味儿……不舍得睁开双眼,只是让自己尽情地醉着……课件22张PPT。陋室铭 刘禹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3、体味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作者名片刘禹锡唐朝梦得诗豪文学家、哲学家《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等导航预学 反馈展示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Z.x.x. K 2、文体常识。
铭:古代刻在 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发展
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特点是 。器物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形式短小,文字简洁 反馈展示 3、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惟吾( ) 德馨( )
苔痕( ) 帘青(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xīnwú hénrúdú shǔ lián导航预学 反馈展示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xīnwú hénliánrúdú shǔ 导问助学 诵读欣赏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并翻译课文。导问助学 疑难交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
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出名,著名灵异这简陋的屋子只品德高尚博学的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弹奏不加装饰的琴奏乐的声音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长到映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合作探究2、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3、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山 水比喻起兴山 仙
水 龙
陋室 德馨4、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5、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陋室不陋景——环境优美人——交友高雅事——兴趣高雅6、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强调陋室不陋。(写法上)作者以古代明贤自喻,表现高雅的志趣。同时,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7、课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这采用了什么写法?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指的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8、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小结1、解释下面的字词: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出名,著名灵异这品德高尚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使身体劳累。检测2、翻译下面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写出“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写出“陋室”主人交往高雅的句子是:(4)写出“陋室”主人生活情趣淡雅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以古贤自喻,反问点题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按要求回答问题。4、作者借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搜集古代名士的雅号或书斋名,并探明其隐含义,组织一次以“古人的雅趣”为话题的读书交流会。导思慧学作业;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课件32张PPT。爱 莲 说周 敦 颐 (宋)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返回上一张下一张 敦颐 蕃 淤 濯 涟 亵 噫 鲜 dūnyí fán yūzhuóliánxièyīxiǎn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fán多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助词,的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zhuó洗涤美丽而不庄重树立xiè,亲近而不庄重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我表转折,却更加唯独 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 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yī叹词Xiǎn 少,难得应当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问题一:作者爱莲花什么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问题二: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 哪些美好形象?结合上面两幅图说说莲的美好形象美好形象一:出淤泥而不染一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二体态香气:香远益清正直芳香美好形象二:美好形象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三风度:清高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
(莲的特征——人的品质)AHBEFGDCA、莲
B、出淤泥而不染
C、中通外直
D、不蔓不枝
E、濯清涟而不妖
F、香远益清
G、亭亭净植
H、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
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

牡丹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
别是怎样的?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作用?菊牡丹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花色艳丽,雍容华贵为了起衬托作用爱莲说(反衬)菊花牡丹莲 花莲 花(正衬)君子之德(突出主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牡丹隐逸者富贵者惜厌爱莲说陶后鲜有闻(反衬)菊花牡丹莲 花莲 花(正衬)君子之德(突出主旨)菊花牡丹莲花君 子隐 士富贵人宜乎众矣同予者何人莲君子爱生态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菊隐逸惜牡丹富贵厌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鄙弃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用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来衬托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讨论分析课文:A排比(如第5句)
B比喻(如第5句)
C对偶(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反问(如第8句)明确: 总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
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
情。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诗句? 请把你的积累写下来吧!下一张返回上一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再见课件31张PPT。核舟记魏学洢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作者链接?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或解释(1)正音。?
罔( )膝( )褶( )
髻( )倚( )戌( )?
篆( )八分有( )奇( )wǎnɡxīzhějìyǐxūzhuànyòujī(2)通假字 ① 诎右臂支船:
②手倚一衡木: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屈”,弯曲通“横”,横着同“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古今异义①尝贻余核舟一赠贻误,贻害②高可二黍许大约可以左右答应或表猜测(3)古今异义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比较,对比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还曾经⑤矫首昂视举矫正(3)古今异义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奇数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简单⑧罔不因势象形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六书之一(4)词类活用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箬篷覆之
③石青糁之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状语,用箬篷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作动词,涂抹(5)一词多义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而竖其左膝他的指佛印的其人视端容寂那,那个则题名其上指船底其色墨它的,指字的其长曾不盈寸代船②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正①其(5)一词多义③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④为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刻有⑤之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代船舱闭之指窗户石青糁之指刻字的凹处左臂挂念珠倚之指竖起的左膝可以是的(5)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妙零数⑦而⑥奇启窗而观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3.结合注释译文,教师点拨。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 ?
船背船舱船头船尾整体局部空间顺序正面背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大苏泛赤壁(1)研读第一段。 ?
①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
②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
③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奇巧(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2.继续研讨课文,文本探究(2)讨论第二段。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这一段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③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
④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⑤领会苏轼文句一、领会其诗情画意;
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
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3)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①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②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三个人物的? ?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位置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动作 神态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动作 神态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③第四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映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①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分别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②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5)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①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作用是什么?列数字。
说明雕刻的事物之多,间接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作比较。
核舟容量之大和它的体积之小作对比,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②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艺术的由衷的赞叹。点明中心。疑难解答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一、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二、详写核舟
细生
致动观说察明整体
逻辑顺序
局部船舱
船头
船尾
船顶空间顺序三、总述并评价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记”的是“桃花源”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一“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要写成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看,《桃花源记》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拓展延伸课件33张PPT。大道之行 ——《礼记》学.科.网四书:《论语》《大学》
《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知识拓展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礼记》简介:《大道之行也 》
——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 ”。请注意理解“ ”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分析“ ” 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天下为公大同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写作背景 因为孔子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jǔmùguānfènwùshuān课文欣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zxxkw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施行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通“举”,选举是培养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因此动词,以……为亲,奉养动词,以……为子,抚养成长同“鳏”,
老而无妻的人归宿职业、职分残疾人老而无夫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年人青壮年为社会效力幼年人赡养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能够终其天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有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憎恶扔不一定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这叫做造反害人兴起发生大门理想社会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大同”社会。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一、词语积累(音): 与(jǔ)通“举” 睦(mù) 矜(guān)通“鳏” 长(zhǎng) 分(fèn) 恶(wù)二、词语积累(意):1.通假字:
与:通“举”,选拔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奉养
子:以……为子,抚育 (意动用法)
老、壮、幼、矜、寡、孤、独:(形容词作名词)
帮你归纳3.成语: 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选贤举能、
老有所终、天下为公)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根本(总)特征:
具体阐述: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受到关爱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对“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用八字短语加以概括。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与孟子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余人(其余的人家)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相同点:人人平等、社会安定、
团结和睦、民风淳朴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不满现实,向往美好激励人们,仍有意义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拓展延伸 孔子:大同zxxkw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民族、民生、民权
天下为公——孙中山康有为:小康 课堂练习:翻译下面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孩子。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有归宿。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人们)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解释加点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
用法相同的成语(1)选贤与能品德高尚的人 任人唯贤 选贤举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深恶痛疾 深恶痛绝(3)盗窃乱贼造反 兴兵作乱 乱臣贼子zxxkw课件77张PPT。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诗圣——杜甫杜甫诗三首杜甫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一、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望岳》有 关 作 品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课文选诗是望泰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北游齐鲁。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作的,因此题名《望岳》。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背景诗人“望”见了什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 句 赏 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助词,无义高兴惊人之笔{ { 远望近望描写山之秀美描写山之高大虚实终当、终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 细望愿望内心激荡眼界开阔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艺 术 特 色 自远至近,从朝至暮;
语言精警,情感饱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指泰山 春秋时齐、鲁二国
泰山的形象怎么样?齐鲁大地上苍郁青翠的山色延绵不断。 造化 钟 神秀, 阴 阳 割 昏 晓
大自然 聚集 神奇 山北 南 分割 黄昏 早晨

这里集中了大自然的一切神奇和秀美,山北像黄昏般黑暗,山南却像早晨一样明亮。
荡 胸 生层云, 决 眦zì入归鸟
激荡 心胸 睁大 眼眶
峰峦壑谷升起层层云气,令人心胸激荡开阔,极目远望,归林的鸟群收入眼底。
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 登上 顶峰 远望
真应当登上顶峰,景色尽收眼中,四周的山峦都显得矮小了。
“齐鲁青末了”是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描写的手法有什么妙处?
名句赏析: 这句诗描写出泰山的地理位置特点。
诗人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诗人巧妙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两句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不仅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饱览群山风光的心愿,更主要的是把登临绝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生动地显示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及宏伟抱负。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力争上游的人们。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赞美了泰山高而神奇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怀和远大抱负。主题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望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凝望神游泰山心情激荡
眼界空阔心底愿望:攀登人生顶峰《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写作特色春望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别离妻儿孤身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半途被俘,押解长安,叛军铁蹄下的诗人,幸运的未遭囚禁。这时的京城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诗人在满目疮痍,欲哭无泪之际,将满腔悲愤凝聚为一首绝唱。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读一读sāozān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jiàn溅落dǐ值得sāo用指甲挠zānshē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ún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朗读节奏划分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花感时而流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表现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表现作者忧愁、悲伤的内心世界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用对偶,移情于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用对偶,表现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整体把握: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1、下列红色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决眦入归鸟(眼角)C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尾联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B石壕吏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作品简介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役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写了个什么故事?请你把这个
故事告诉大家。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
数的故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总括全文事件 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捉”,含义就更丰富了。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怒 啼 苦总领下文对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衣服。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做早炊。” 想一想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表演。讨论探究: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想一想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可怜残酷同情憎恶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为什么 “捉人”在“夜晚”?
时间:晚上 ,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老妇人和官吏。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
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4、最终抓到人没有?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
应该是哪句?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有吏夜捉人 全文的提纲诗句(检测): 《望岳》中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
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
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诗句(检测):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