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检查预习(1)生字。
肇( ) 埋没( ) 彷徨(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zhàomòpáng huáng推究事物的道理。 获得知识。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即心要端正。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分为三部分,并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回顾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12):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例子,分析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3):强调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本文论点 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王阳明“格物”(反面例子)
研究竹子(正面例子)
个人经验(反面例子)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1)《大学》对格物致知的论述
2)《大学》对格物致知的目的的论述课堂延伸1、你认为自己是否具备这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大家谈一谈。
2、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
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的合格人才。 作业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