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6:56:39

文档简介

重庆八中 2024—2025学年度(下)高三年级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除了讲求实用以外,我们还要有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逻
辑就它的本身说,是一种纯粹科学。逻辑之学,自亚里士多德创立以来,经过中世纪,到
九十余年前,一直是在冬眠状态之下。而自十九世纪中叶布尔等人重新研究以来,突飞猛
进,与纯数学合流。由于晚近逻辑发展之突飞猛进,引起数学对于其本身的种种根本问题
之检讨与改进。写文运思而依照逻辑方式,是一件颇不易办到的事,好比在这个世界上,
全然健康的人也不多见。很少人能说他的运思为文全然无逻辑上的毛病,即使是逻辑专家,
也不能完全办到这一点。逻辑训练,除了积极方面可能助长我们的推论能力以外,在消极
方面可以多少防止错误的推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帮助我们免除种种常见的谬误。
(摘编自殷海光《逻辑新引》)
材料二:
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
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
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
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等。例
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
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并对这个荒谬的论点大加攻击。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
诡辩手法:“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
为什么你们没有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一句话或一个字来证实你们的这种论调呢?诚然,马
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和
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
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不买书不
看报只是当个饭桶喽?”
稻草人谬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避强就弱、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论敌本来为自己
的观点提出了很多论据,在反驳时,却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那些强有力的、重要的、实实在
在的论据,而专挑那些比较弱的、不太重要的、虚的论据展开反击。这也等于歪曲了对方,
第1页
故意把对方弱化为稻草人。
不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稻草人谬误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批判的态
度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忠实地转达对方
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这是逻辑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摘编自陈波《逻辑学十五讲》)
材料三: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转述的情况,例如,评论家说:“我不喜欢
这本书。也许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下,没有了别的书,我才会喜欢它。”出版商转述为:“评
论家说即使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他仍然喜欢它。”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评论家的原意是“不喜欢这本书”,而出版商则将其扭曲为
“喜欢这本书”,但出版商并没有对评论家的观点进行攻击,可见,扭曲的目的显然不是为
了使得评论家的观点更容易被攻击,而是出于另一种私利——书本销量更好。那么,它属
于什么谬误呢?
在《扭曲语境:对承诺的操纵》一文中,作者沃尔顿和马卡纽认为这是一种欺骗性的
引用谬误。“为了理解在对话中错误的引用作为一种欺骗策略的谬误,有必要研究引语作
为一种常见的工具在论证中的使用情况。”他们首先对“引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引用作为
论辩的一种策略有支持和对抗两种形式。其中,支持策略是指利用引用来支持自己,增加
自己立场的可信度,而对抗策略则是利用引用来攻击对手,降低对方立场的可信度。沃尔
顿和马卡纽基于对多种引用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三种引用谬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改变原文和改变语境。其中,改变原文包括错误引用和选择性引用,错误引用谬误即对原
文的改写,选择性引用则是对原文的省略;改变语境是指扭曲语境谬误。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改变原文类谬误,会通过对原文的改写或省略而造成语境的改变,即改变原文的引用
谬误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存在交叉情况。在同一谬误中,可能既存在改写又存在省略,
如上例中,既省略了“没有了别的书”,也对原句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属于引
用的支持策略。但是,“引用”本身并不是说要对原文不做一丝改动,有些对原文的省略、
改写并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引用谬误之所以是谬误,关键就在于其在引用中改变了原
文的意思。
如上文提及,引用谬误不同于稻草人谬误:一是,稻草人谬误是对对方观点的扭曲,
而引用谬误可以是对任何人的任何话语的扭曲;二是,稻草人谬误是利用扭曲攻击对方,
而引用谬误还可以利用扭曲支持自己的论证。但两者之间又存在联系,引用谬误可以作为
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结合引用谬误的不同类型,我们发现省略原
文、改写原文和改变语境构成了稻草人谬误中的三种主要扭曲手段并由此产生了丰富多样
第2页
的稻草人谬误。
(摘编自金立、孙玥《稻草人谬误的性质与类型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逻辑训练,可以提高推论能力,可以不同程度地防止错误的推论,并且可以直接
或间接帮助我们免除种种常见的谬误。
B. 批判的态度应该是一种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态度,论战双方要客观呈现彼此观点,
摒弃个人主观情感,将道德的要求置放于逻辑的要求之上。
C. 错误引用谬误就是对原文的改写,而改变原文的引用谬误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
有时候会存在交叉情况;但是并不是改写了原文,就一定会出现引用谬误。
D. 引用谬误不同于稻草人谬误,但是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
成对对方观点的扭曲任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提到数学是为了介绍逻辑学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举写文运思的例子则是
为了说明逻辑错误很难避免并以此引出逻辑训练的意义。
B. 材料二第三段“这也等于”中的“也”字很严谨,说明“避强就弱”等与歪曲对方
观点虽然属于稻草人谬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C. 材料三之所以先以具体案例引入,然后介绍了引用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又对不
同概念进行层层比较,是因为要讲清引用谬误类型。
D. 材料一总体上谈逻辑的重要性,材料二和材料三则深入具体论述了对稻草人谬误
的认识,这些认识从一定意义上可印证材料一的有关观点。
3.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符合稻草人谬误的特征(3 分)
A. 甲:“如果不采取行动,地球将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乙:“这种说法太夸张了,
地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变化,怎么可能因为人类活动就面临危机呢?”
B. 甲:“为什么我最近脸上总是长痘痘?”乙:“因为你上火了。”甲:“你怎么知道我
上火?”乙:“因为你脸上总长痘痘。”
C. 甲:“取消死刑可以减少司法误判的风险。”乙:“你这是在支持犯罪,认为杀人犯
不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D. 甲:“学习语言多听是最重要的,只要每天都听,过几个月自然就能听明白了。”
乙:“可是我天天在家听英语,已经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还是听不懂。”
4. 材料二中画线句是如何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观点,请分析其逻辑推理过程。(4 分)
5. 在逻辑训练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稻草人谬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第3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白城子 贾平凹
秦岭南端的漫峪里,明清时期迁来了许多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的人,也有蒙古族人、羌
族人和回族人。他们群居为村寨,这些村寨就一直风俗不同,语言有别。上元坝人自诩是
纯粹汉人,得意他们有大板牙,小拇脚趾的指甲是两半。但他们的说话又和别的地方汉人
仍有区分,把父亲叫大,把祖父叫爷,而爷又指尊贵的神圣的东西,如天爷、日头爷、佛
爷。再是把水发音为粉,把飞发音为虚,把影发音为拧。王西来的儿子在县城读书,为此
没少遭同学们的嘲笑。
上元坝在漫峪垴,村前就是柴溪,柴溪源于再往北五里地的茨坪。①茨坪是个极小的
盆地,四面山围,青冈成林,盆地里有一冒泉,形成小湫,湫满水溢,七拐八拐地从山口
流出。茨坪以前是漫峪林场的场部所在地,后来林场取消了,上元坝的各家都在那里种人
参、天麻,或在那些废弃的房院里培育木耳香菇。
2000 年的时候,突然间人参天麻不能种了,木耳香菇也停止了培育,茨坪封闭了,开
始大兴土木地搞起了开发。一年的光景,那里有了一幢幢房子,高低错落着,各自独立,
又长廊亭台关联,逶迤巍峨,十分壮观。茨坪里的房屋是什么人建的,建了做什么用,上
元坝的人很好奇,要进去看看。②但茨坪周围都有了铁丝网,山口的门楼下站着保安,不
让进,还龇着牙,牙是露出了骨头的恐吓和威胁。他们只好绕到旁边的山顶了,远远望去,
在一片苍青里,房屋像城堡似的,颜色全是白的,就说:哦,白城子。村长在宣扬白城子
给上元坝带来了文明和吉祥,他也和白城子达成了一项协议,上元坝可以派十二个男的十
二个女的去那里做工,每人每月工资两千元。二十四人在村长的安排下很快去了白城子。
十天半月了,有人从白城子回来,说白城子是省城十多个老板联合开发的康养别墅,住的
都是老板们的父母和岳父母,还有一些小孩子。说他们在白城子里有养猪喂鸡的,有种菜
栽花的,有打扫卫生的,有带小孩和伺候老人的。说白城子的屋里金碧辉煌,屋外奇花异
木,冬不冷,夏不热,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喝什么就有什么,还有按摩室、桑拿房、录
像厅、麻将馆、佛堂、戏堂。他们说得津津有味,听的人就一愣一愣:这是人间天堂么?
他们说:可不!就展示他们身上的外套、帽子、皮鞋,都是人家送的,六成新啊。
二十四人去白城子享福了,上元村就骚动起来,先还是羡慕,接着嫉妒,后来就恨了:
为什么去的就是那二十四人呢?这太不公平!没有去的人家和去的人家发生争吵、漫骂,
甚至大打出手。闹腾得不行了,村长应允了所有人轮换,一次三个月。但轮换的人必须健
康,没有疾病,眼里有活儿,手脚勤快,而且人还得长得周正。村里有一个跛子、三个秃
头、五个五官丑陋的,当然遭到淘汰,而王西来眼睛太小,嘴又是地包天,他也不符合条
第4页
件。王西来在好长时间里骂骂咧咧,脾气烦躁,一次走夜路从地塄上跌下来,昏迷了二十
天。醒来后人就疯疯癫癫的,说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知道还没有发生或将要发
生的事情。他在家设了神堂,开始给人祛邪消灾,收取费用。事情也怪,自他成了“神汉”,
身体越来越强壮,记忆超群,为人祛邪消灾时长声念唱,编词编曲。这一年,儿子王长久
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上元坝。王长久是瞧不起王西来的装神弄鬼,又目睹了村人仍
在为谁家去白城子的人多谁家去白城子的人少而矛盾、争吵、互相攻击,他就去质问村长:
外人是怎么在茨坪建别墅的,合不合法,违不违规,和乡政府有没有幕后交易,和村长又
有什么利益勾结?村长当然不理睬他,他又去乡政府质问,政府也不理睬他。他再向县政
府告了一年,还是没有结果,而村里人倒起了吼声,说他是刺头,搅屎棍,要断他们的好
事,破坏上元坝的富裕。王长久一气出山去了省城,在省城打工竟然认识了一些诗人,也
就跟着人家学写诗,也是受了那些诗人的鼓动,他又向省政府去信反映白城子的问题。
这样过去了五年,是不是王长久的反映发生了作用,这不清楚,但秦岭开始真的全面
整治违法乱建现象。那是个黄昏,拆除队的负责人先进了白城子,他强烈感受到了一种淫
逸安乐的气息,那游泳池里、按摩室里、麻将馆里,凡是见到的都是些肥男胖女,目光呆
滞,行动迟缓。在最高处的房子里,一张床上躺着一个大块头人,估摸三四百斤重吧,床
边的桌子上放着三文鱼片和一瓶红酒,而身边还坐着一个小姑娘,正在念一本书。但大块
头已经睡着了,拆除队的负责人去把大块头往起掀,掀得趴在那里,圆形大腹,背上长满
了疣疙瘩,形状像蟾蜍。
白城子里的主人陆续搬走了,所有的建筑在挖掘机面前轰然倒坍。上元坝的二十四人
在废墟里捡拾一些家具、电器,没有捡拾到家具、电器的,就去拆卸门上的把手,窗上的
玻璃。但很快,他们也被驱赶,所捡拾拆卸的东西不能带走,集中在那里被推土机碾碎了!
茨坪恢复了原状,这里再没有了人,昼夜刮风,草木点头,百兽率舞。豹子每杀一只
岩羊,跑来的就有狼、豺、野狗,而即便是一堆腐尸,秃鹰和鹞子也呼啸而至。
(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上元坝人自诩是纯粹汉人,得意他们有大板牙,小拇脚趾的指甲是两半,体现出
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优越性”的体认。
B. 村长宣扬白城子给上元坝带来了文明和吉祥,与白城子达成协议,安排村民去白
城子做工,背后很可能是利益使然。
C. 文章借拆迁队负责人的视角,再次展现了白城子里的生活:淫逸安乐,贪婪奢侈,
丧失了精神,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呈病态。
D. 王西来在家设了神堂,给人袪邪消灾,王长久却瞧不起王西来的装神弄鬼,这一
第5页
情节体现了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①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腻,描绘出了未被资本侵占之前的原生态的茨坪风
光,这里静谧、和谐。
B. 第②处用夸张、借代的手法写出了保安的蛮横与凶狠和白城子的戒备森严,体现
了白城子与茨坪百姓的对立。
C. 村民间的争吵、攻击和对王长久的质疑、指责,表现了村民们的贪婪、愚昧,反衬
出王长久的正义与清醒。
D. “2000年的时候”和“这样过去了五年”这两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标示着主要情
节的开始与转折。
8. 小说的结尾段别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赏析。(4 分)
9. 贾平凹的《秦岭记》被认为既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传统文本的神秘,又蕴含着
作家生长于斯的别样密码,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①,壬戌,霖雨甚,屯营于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此县西北抗汾水,东拒霍
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西京留守代王遣骁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又
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②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与老生相影.响.。代王乃命临
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并随便受老生、屈突通等征发。帝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
何为也。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常无曲.突.之.虑.。且屈突尝破玄感
③,时人谓
其能兵。老生数胜群盗,自许堪当敌。无识之徒,因相谄附,谓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
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时秋
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
霁。
(节选自《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材料二:
秋七月壬子,高祖④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
有兵三万。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
第6页
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卷一》)
材料三:
秋七月,壬戌,李渊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或传突厥
与刘武周⑤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李世民曰:“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
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
此为贼耳,何.以.自全!”渊不听,促令引发。世民将复入谏,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
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
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世民请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知
复何言,唯尔所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八》)
【注】①秋七月:三则材料中的“秋七月”都指隋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七月。
②骁果:即骁果军,隋朝的骁卫御林军。③玄感:即杨玄感,隋朝大臣。④高祖:即唐高
祖李渊,其子李世民即唐太宗。⑤刘武周:人名,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会霖雨 A积旬 B馈运 C 不给 D 高祖命 E旋师 F太 G宗 H切谏乃止。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影响,意思是像影子一样地发挥作用。文中指屈突通的军队援助宋老生的军队,
助其战胜敌人。
B. 曲突之虑,与成语“曲突徙薪”意思类似。文中指事先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灾祸发
生的意识。
C. 次,停留,与“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相同,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
的“次”意思不同。
D. 何以,用什么、怎么,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何
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霍邑是战略要地,距李渊军队驻扎的贾胡堡只有五十多里,代王派遣宋老生据守
霍邑,同时又派屈突通,前往河东据守。
B. 李渊率兵三万从太原出发,到达贾胡堡后,秋雨不止,道路泥泞。材料一和材料二
所述的李渊对此事的反应不一样。
第7页
C. 李世民认为不应该一遇到小敌就立刻班师,如果义军解散,退守太原,那么他们
就与反贼无异,失去了号令天下的理由。
D. 李世民和李渊关于是否退兵的观点不一,李世民第二次进谏时遭到李渊拒绝,只
能在帐外大声哭泣,哭声在帐中都能听见。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无识之徒,因相谄附,谓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
(2)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
14.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关于李渊攻打霍邑这件事的记载,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5~16 题。
溪上 何景明
溪上茅斋不掩扉,西风初罢芰荷衣。
月寒沙柳萧萧落,天晚江鸿肃肃飞。
野客行吟水边立,家人沽酒夜深归。
相逢醉语休辞数,城外黄花渐觉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秋夜图景,“初罢”一词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B. 颈联着眼于水边野客吟哦诗句和家人沽酒而归的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C. 颈联中的“行吟”两个字令人联想到屈原,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
D. 本诗选取“江鸿”“黄花”等秋天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16. 本诗中的“萧萧”这一叠词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运用,试比较二者表达效果的异同。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批评某些“他植者”总是养护太过,忧之太勤:旦视
暮抚,已去复顾,甚至会“ , ”。
(2)《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
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
的原因是“ ”。
第8页
(3)古人写诗填词,常喜欢自问自答,以激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效果,如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语言,也就是说话,①好像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
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②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
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
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甘败下风。又过了若
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③不会
加以变化。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至于猩猩,根
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奇有限的一点儿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
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④而不用打手势或者画画儿的方式,也不是偶然。人类
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依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
开光线。夜里不成,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 A ,也不容易受防碍。打
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 B ;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⑤论
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不用说。⑥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
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
18. 文中第二、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 分)
19. 下列对文段语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①句的“事儿”和④句的“画儿”的儿化音作用相同。
B. ②句结尾处的句号使用不当,应当修改为问号。
C. ③句结尾的“变化”一词使用不当,应修改为“变迁”。
D. ⑥句中的“缺乏”一词删除后,句子的意思不变。
20. 请在文中 A 和 B两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关联,逻辑严密,表意完整。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⑤句中的“快慢”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后来知道这两句诗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
B. 他们都睡着了,房间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C. 黛玉起先原恼宝玉说话不论轻.重.,……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
第9页
D.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要给他缝上,通讯员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 题。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我们常吃的那种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
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上一层马粪,厚约半尺,然后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
倒进半多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再倒两担水,与缸沿持平。过个把星期,
缸里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再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
小莲蓬,很多很多的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
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一阵大风,
荷叶倾倒,雨水流淌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2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饶有趣味,像是小孩子的口吻在讲话,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
取得的。(5 分)
23. 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三个句式较为整齐、韵律和谐的句子。(3 分)
四、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习惯性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
这些精神的内耗使人感到疲惫。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10页重庆八中高 2024-2025 学年度(下)高三年级入学考试
语 文 答 案
1. B【解析】“将道德的要求置放于逻辑的要求之上”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这是逻辑
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2. C【解析】“是因为要讲清引用谬误类型”错,材料三的最终行文目的是要讲引用谬误与
稻草人谬误的关系”。
3. C【解析】A 项这个回应并没有直接曲解对方的论点,而是质疑其观点的合理性。虽然
可能有些偏离主题,但不属于典型的稻草人谬误。B 项该项甲都是在提问问题,而乙则
是针对甲所问问题进行回应,告诉他原因,所以不存在曲解甲观点的事情,不符合定义。
C 项乙将对方的观点完全扭曲为支持犯罪,这与对方的原意相去甚远,符合稻草人谬误;
D 项甲阐述了多听对学习语言的好处,而乙则是阐述了多听对学习没有帮助,两者讨论
的话题都是“多听”与“学习语言”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曲解的问题,不符合定义
4. ①首先,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无政府主义者为何无法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任何一句话
或一个字来证实他们的论调,从而揭露其论点的无根据性。②然后,明确马克思的原话,
指出无政府主义者扭曲了原观点。(1 分)③接着强调无政府主义者混淆了经济地位与
吃饭的概念(经济地位与吃饭是不同的概念)。(1分)④最后,通过归谬法,推出了“有
钱人就不买书不看报只是当个饭桶”这一错误的结果,从而证明了无政府主义者歪曲的
荒谬性。(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如果将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会只吃饭而
不进行其他精神活动,这显然不合逻辑)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错误观点。(1分)。
5. ①进行逻辑训练,保持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②坚持批判的态度
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
上展开论战,遵守逻辑和道德的要求③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话语进行转述的时候,不
改变(改写)原文,不改变语境,不省略原文。
6. D【解析】“该情节体现了对封建迷信的批判”错,文本旨在揭示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权
力腐败、贫富差距、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并没有“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7. B【解析】“借代的手法”错,句子没有使用借代的手法。“牙是露出了骨头的恐吓和威
胁”使用夸张的手法,没有借代。
8. ①尾段运用拟人的修辞,展现了白房子被拆除后茨坪荒凉、破败的面貌,与先前和谐、
静谧的茨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官员违建对生态环境荼毒之深远。②争抢岩羊的
狼和豺、呼啸而至的秃鹰和鹞子,喻指对利益、资源趋之若鹜的人们,暗含作者对当下
唯利是图的社会心态、自私贪婪的现实人心的讽刺和批判。
9. ①小说记录了离奇怪异、想象奇特的故事,如王西来发生意外变成神汉的经历,白城子
里那个三四百斤重的像蟾蜍一样的肥胖男人,为小说增添了奇特怪诞的神秘色彩。②以
秦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作为小说背景,具有地域特色。作家生长于斯,把自己所熟
悉的秦岭的山川地理、生灵物产、语言风俗等元素融入小说,具有地域特色。③小说借
助虚构的秦岭山村世界,反映了作者对违法乱建破坏自然环境、权力腐败和不公正等现
象的深刻反思。
10.BDF【解析】句意:恰逢连续十多天的秋雨,军粮运输供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唐
太宗恳切劝谏,才停止回师。“积旬”是“霖雨”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
开,应在“旬”后面 B处断开;“不给”是“馈运”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
断开,应在“给”后 D处断开;“命”的主语为“高祖”,宾语为“旋师”,句子结构完
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师”后 F 处断开;“太宗切谏”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
开。
11.A【解析】A项“影响”,古今异义,文中指“呼应”“策应”的意思
12.D【解析】D项“李世民第二次进谏时遭到李渊拒绝”错误,原文为李世民第二次进谏
时,李渊已就寝,故而只能在帐外哭泣。
13.(1)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趁机阿谀奉承依附他,说他一定能够制服我们,(代王)就不
派遣援兵。(“因”“谄附”“制”各 1 分,句意 1 分)
(2)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在后,我们被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怎么能不悲伤呢!”(“克”
“乘”“无日”“何得”各 1分)
14.①材料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隋军的部署,并突出表现了李渊的军事才能。③材料三突出
表现了李世民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才能胆识,以及李渊对李世民的倚重。
15.C【解析】C.“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错误。颈联中的“行吟”是描写野客
在水边吟诗的动作,并非强调高洁坚贞的形象,而是更侧重于表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状态。
16.同:都描写了萧瑟的秋景,表达对时光逝去的感慨。不同:①意境:杜诗中的“萧萧”
写草木被秋风吹袭,意境阔大苍凉。何诗中“萧萧”与“肃肃”相应,意境寂静而冷清。
②情感:杜诗中的“萧萧”表达了对生命消逝的感慨。何诗中“萧萧”寓情于景,流露
出主人公内心的落寞。
17.(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
赂秦。(3)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采之欲遗谁?所思
在远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8.败——拜;奇——其;防——妨(每个字 1 分,任意答对两个,得 2 分)
19.D
20.A: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 B:夜里(没有光线的地方)也能发挥作用
21.B
22.①重复使用形容词,“很多很多”“清香清香”表现小孩子用语的简单质朴。②使用拟人
和想象的修辞,把荷花人格化,并且想象它在说话的样子,充满童真。③连用三个“了”
字结尾的短句,表达了小孩子盼望荷花开放的急切心情(一点 2分;二点 4 分;三点 5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3.下雨了,雨水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雨水在荷叶上水银似的晃;风来了,雨水
沿着倾倒的荷叶向下淌。(每句 1 分,共 3 分。句型大体一致;押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秋季七月壬戌日,雨下得很大,(李渊的军队)屯驻在贾胡堡。这里距离霍邑五十多
里。霍邑县西北靠着汾水,东边抵御霍太山,是守卫险要之地的要冲,是连接关键位置的
地带。西京留守代王派遣勇猛的将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二万精锐士兵据守此地。又派
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带领辽东兵以及骁果等几万余人占据河东,与宋老生相互呼应配
合。代王于是命令临汾以东各郡,所在的军民据城防守,并且任由宋老生、屈突通等人征
调人力物资。唐高祖李渊听说后笑着说:“天下百姓离心离德,(代王)这样做又有什么
用呢。宋老生乳臭未干,不懂得用兵长久而疲惫的谋略。屈突通胆小懦弱,常常没有防患
于未然的考虑。况且屈突通曾经打败杨玄感,当时的人认为他善于用兵。宋老生多次战胜
众多盗贼,自认为能够抵挡我们。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趁机阿谀奉承依附他,说他一定能
够制服我们,(代王)就不派遣援兵。我如果慢慢和他们相持,他们必定认为我胆怯。出
其不意,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应当能够擒获他们。我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在这个时
候秋雨还没有停止,道路泥泞很深。唐高祖于是命令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人秘密地派遣
瘦弱的士兵前往太原,再运送一个月的粮食,以等待天气放晴。
(节选自《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材料二:
秋季七月壬子日,唐高祖李渊率领军队向西谋取关中地区,任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
太原留守。癸丑日,从太原出发,有三万士兵。丙辰日,军队驻扎在灵石县,在贾胡堡扎
营。隋朝的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驻在霍邑来抵御义师。恰逢连续十多天的秋雨,军粮运输供
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唐太宗恳切劝谏,才停止回师。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卷一》)
材料三:
秋季七月壬戌日,李渊的军队驻扎在贾胡堡,距离霍邑五十多里。雨长久不停,李渊
军队中粮食缺乏;有人传言突厥和刘武周趁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佐吏商议向北返回。
李世民说:“我们本来是兴大义,奋不顾身来拯救百姓,应当先攻入咸阳,向天下发号施
令。现在遇到小股敌人,就立刻回师,恐怕跟随起义的人一旦解体,返回去守卫太原这一
座城池,那样就变成了反贼,用什么能保全自己呢!”李渊不听从,催促下令出发返回。
李世民将要再次进去劝谏,恰逢天黑了,李渊已经睡下;李世民不能进去,在帐外大声哭
泣,哭声传到帐中。李渊把他叫来询问,李世民说:“如今我们举兵是为大义,进军攻占
就能取胜,后退就会溃散;(如果后退的话)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在后,我们被灭亡
的日子就到了,怎么能不悲伤呢!”李渊才醒悟过来。李世民请求去追赶已经出发的军队,
李渊笑着说:“我的成败都在于你,知道了还说什么呢,随你去做吧。”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