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学习设计
课题 《百鸟朝凤》《二泉映月》 单元课时 第二单元第四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百鸟朝凤》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唢呐曲,以热闹欢快的旋律模仿百鸟啼鸣,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旋律多使用五声音阶,音域宽广,通过滑音、颤音、吐音等丰富的唢呐演奏技巧,生动呈现出百鸟和鸣的场景,充满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体现劳动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二泉映月》作为二胡曲的经典之作,旋律委婉连绵、跌宕起伏。全曲由引子、主题、变奏和尾声构成,通过二胡独特的揉弦、滑音等技法,将深沉的情感融入旋律中。作品以无锡惠山泉为背景,借景抒情,反映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命运的抗争,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在过往音乐课中积累了一定音乐知识,对音乐基本要素有初步认识,能辨别简单节奏和音高变化,但对复杂音乐作品的深度分析和文化内涵理解尚浅。他们好奇心强,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民族器乐作品虽相对陌生,但独特的演奏形式和音色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虽具备一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但在音乐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启发,挖掘创新潜能,提升音乐表现力。
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感受《百鸟朝凤》的欢快活泼和《二泉映月》的深沉悲怆,体会唢呐和二胡独特音色,提升对音乐情绪、节奏、旋律的感知力。 艺术表现:准确哼唱两首乐曲的主题旋律,了解演奏技巧,能用自己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增强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为乐曲创编故事、绘画或新节奏,培养创新思维与音乐实践能力,提升团队协作水平。 文化理解:知晓作品创作背景、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理解传统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情绪和风格,体会唢呐和二胡的独特音色与表现力。熟悉乐曲结构和主题,能够准确哼唱主题旋律,了解主要演奏技巧。 难点:深入理解两首乐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精准把握情感并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在创意实践中,结合对乐曲的理解,发挥创新思维,创作出有内涵的作品。
五、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1.播放大自然中鸟鸣声和潺潺流水声的音频,同时展示山林和泉边的图片。提问学生:“听到这些声音,看到这些画面,你们能联想到哪些音乐?”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和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介绍这两首作品与自然元素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地导入课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任务(二):初听乐曲1.分别播放《百鸟朝凤》和《二泉映月》的音频,每首乐曲播放后,给学生片刻时间思考。 2.组织学生分享初听感受,提问:“这两首曲子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它们的情绪、速度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对两首乐曲的初步印象,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两首乐曲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基本要素。任务(三):分段欣赏《百鸟朝凤》1.介绍《百鸟朝凤》的结构和各段落描绘的场景,如引子、群鸟争鸣、欢乐歌舞等部分。 2.分段播放乐曲,每段播放后讲解旋律、节奏特点和演奏技巧,如模仿鸟鸣的特殊技巧。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各种鸟儿的姿态和叫声,感受乐曲营造的热闹氛围。 3.邀请学生模仿鸟儿的叫声和动作,随着音乐节奏进行简单表演,增强参与感。设计意图: 深入剖析乐曲各段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通过模仿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任务(四):分段欣赏《二泉映月》1.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阿炳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乐曲中蕴含的情感。 2.分段播放乐曲,分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以及二胡演奏技巧(如揉弦、滑音)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从深沉压抑到悲愤抗争的情感变化。 3.邀请学生分享对每一段落情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乐曲的情感内涵,分段欣赏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情感变化,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情感,增强艺术表现力。任务(五):乐器介绍与演奏技巧学习1.展示唢呐和二胡的实物或高清图片,介绍它们的构造、历史和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 2.播放演奏技巧的演示视频,或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唢呐的滑音、颤音、吐音和二胡的揉弦、滑音、颤音等技巧,让学生感受不同技巧产生的音色变化。邀请学生上台尝试简单的演奏动作。设计意图: 让学生直观了解两种乐器,感受其独特魅力,通过亲身体验演奏动作,增强对乐器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理解乐曲演奏和表现力奠定基础。任务(六):哼唱与创意实践1.再次播放两首乐曲,学生跟随音频轻声哼唱主题旋律,教师指导音准和节奏,强调要唱出情感。 2.组织创意实践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乐曲,进行创意创作,如创编故事、绘制音乐情境画、改编节奏等。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创新。 3.各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肯定创意,提出建议。设计意图: 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记忆和理解,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交流评价拓宽学生思路。。任务(七):课堂总结1.回顾两首乐曲的特点、文化内涵和演奏乐器知识。 2.强调民族音乐的价值,鼓励学生课后欣赏更多民族音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设计意图: 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百鸟朝凤》和《二泉映月》的音频视频资料、唢呐和二胡的实物(或高清图片)、教学课件、简单打击乐器(用于创意实践)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两首乐曲有了一定理解。但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复杂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创意实践时思路不够开阔。今后教学需加强引导,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