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绿》 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绿》 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9 09:2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教学设计
课题 《绿》 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借助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8个词语,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学词和汉字书写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初步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独特表达,体会诗人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评价任务】 1.能通过同桌互考生字词语、听写、看拼音写词语等方式,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8个词语。(目标1) 2.能通过自由朗读、同伴互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意。(目标2) 3.能借助关键词句,谈谈诗人表达的情感。(目标3)
【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 本课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里春天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教学中需着重引导学生诵读儿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读物中感受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一课时学生主要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能再反复诵读中试着理解诗歌、读出节奏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现代诗,但是低段学习诗歌多只是要求: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对于诗歌的特点、读诗的方法、体验情感方面都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他们对此了解相对模糊。 但怎样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绿并不陌生,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却没有尽量去感受和发现绿的特点,因而要充分了解有关绿的知识,体会文本语言的趣味,读出自己的感受还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我们课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生活,课堂学习中充分运用插图、生活经验调动学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会,从而在反复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诗歌的独特表达,体会诗人对绿色的赞美。 借助文本的学习认识生字,让学生充分自学并相互检测,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瓶、叉”学生容易写错的或者写不好的,需要重点强调、指导。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图画引入,揭示课题。1.学生观察,用“绿色的( )”来描述画面内容。 2.学生齐读课题。 1.(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你能用“绿色的( )”来说一说图中画着什么吗? 2.揭示诗歌题目《绿》,板书课题。学生用图中画着绿色的( )说说和画面内容。活动意图说明: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准备,也为仿写积累素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指向目标1、2)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正确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1)指名认读、齐读生字,共同纠正字音。读准“叉”在本课的读音。 (2)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3)学生交流: 做动作识记“挤”“挥”; 结合字义与字形识记“叉”。 正确读词语,理解意思。 (1)逐行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 根据自学及已有经验解释词语。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句段,互相正音。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检查生字的认读、识记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指导“叉”的字音。 (2)组织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的朗读、理解情况。 (1)课件分组出示词语,指名逐行朗读,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倒翻、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4.出示重点句段,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巩固字词。自主读文,读准字音,通读诗歌。 在倾听中识字正音。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通过细心观察,寻找方法,总结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环节三:全文诵读,整体把握(指向目标1、3)1.朗读课文,找出诗歌描述的内容。 2.学生结合读文,尝试概括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写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写整个自然空间都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写所有的绿色聚集在一起的形态。 第五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3.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看看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对每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 3.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仔细读读。能通过自读、同伴合作读的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 能概括每小节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整体内容。 能尝试背诵全文。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自读、同伴合作读的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准确把握诗歌整体内容,对诗歌有整体上的认识,从宏观上感受诗歌意境。
环节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指向目标1)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仔细观察“瓶”“挤”“叉”的书写演示,记住笔顺和字形。 3.仔细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 4.再次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笔画书写特点,然后练写两个。 5.从结构、偏旁、笔画方面互评,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利用课件演示 “瓶”“挤”“叉”的书写过程。 3.课件出示生字,提醒间架结构。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全班巡视,个别指导。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 字的间架结构,特别要 注意写正确 “叉”“瓶”的笔顺。
【板书设计】 绿 静态 语速放慢,声调上扬 动态 重读慢读,互相交错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搜集资料初步了解艾青。
课中作业:
2.把下面的字写正确,写端正。
瓶 挤 叉
课后作业: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所有的绿都jí zhōng( )起来,重叠在一起,jiāo chā ( )在一起。一阵风吹来,它们按着jié pāi ( ),zh ng qí( )地飘动起来……
3.根据拼音写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集中——( ) 整齐——( )
5.照样子写一写。(至少写一组)
绿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课文。
有感情背诵( ) 流利背诵( ) 在提示下完成背诵(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教学设计
课题 《绿》 第二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比喻、排比和颜色词透着颜色词的句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并能尝试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2.结合“阅读链接”,通过比较阅读,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从朗读出感受到对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喜爱。(目标1) 2.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颜色词透着颜色词的句式体会语言进行仿写。(目标1) 3.能在“阅读链接”的比较中,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目标2)
【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 本课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里春天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教学中需着重引导学生诵读儿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读物中感受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能从课文中提取关键句式,掌握比喻、排比和颜色词透着颜色词的句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并能尝试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结合“阅读链接”,通过比较阅读,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借助诗歌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虽然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说不愿意动笔写,但学生比较喜欢仿照课文里的句式进行仿写。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简要复述,导入新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生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1.指名朗读诗歌。 2.提出话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描述了“绿”?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色彩”“形态”两个方面概括。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环节二:品读诗歌,感悟体会(指向目标1)1.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学生了解省略号的作用。畅谈生活中的绿。 3.学生读。 4.感受绿的美,思考出奇的意思。 5.学生齐读。 6.朗读三小节,再仔细读读,想象画面。 7.学生挑选交流。1.听着录音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 3.出示第一小节再出示第二小节。(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 5.出示一、二小节 6.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胡一幅画面呢?出示三小节。 7.出示说话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结合生活情境,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绿色。 能发现课文里的句式特点,并能根据句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绿”。活动意图说明: 结合文章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能发现课文里的句式特点,并能根据句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绿”。为教学活动的认知环节,为仿写做准备。环节三:整体把握,加深感悟(指向目标1)1.学生朗读,理解“挤、重叠、交叉” 2.自己思考、和同桌说一说。谈谈自己对“绿”的感悟,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颜色词透着颜色词的句式。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2.“绿”为什么会按着节拍飘动?出示说话练习。 能通过诵读有感情的读出、说出、做出自己的感悟。 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颜色词透着颜色词的句式,谈谈对“绿”的感觉。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颜色词透着颜色词的句式谈谈对“绿”的感觉。为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为仿写做准备。
环节四:拓展延伸,创意仿写(指向目标2)1.说一说自己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 2.学生阅读“阅读链接”,说感受。 3.学习借鉴,进行诗歌的仿写。1.春天,大自然一切灰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照第三小节,另选一个季节或画面创编小诗。 (1)季节 ______到了,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的。 (2)画面(如:夕阳西下、大雪纷飞)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的。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认知、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乐于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春日自然之景的感悟。
【板书设计】 绿 色彩 比喻 排比 形态 想象、联想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搜集资料初步了宗璞及《西湖漫笔》。
课中作业:
2.想像画面,补充诗歌。(二选一)
雨中的( )是绿色的, 风中的( )是绿色的, 水中的( )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色的, ( )是绿色的, ( )是绿色的, ( )是绿色的, ( )也是绿色的。
3.仿照第三小节,另选一个季节或画面创编小诗。
(1)季节
(2)画面(如:夕阳西下、大雪纷飞)
课后作业:
4.综合性学习活动。
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请你找一找其他诗人笔下的“绿”,并把它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