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改写古诗小练笔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 改写古诗小练笔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9 12: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五下《古诗三首》小练笔指导
诗改文有方法
回忆古诗
三首诗分别写了诗中描绘了哪些有趣的场景?
稚子弄冰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晚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回忆古诗
三首诗分别写了诗中描绘了哪些有趣的场景?
稚子弄冰
童孙学种瓜
牧童吹笛
稚子弄冰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晚
学习要求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怎样改写,有什么方法?
稚子弄冰
童孙学种瓜
牧童吹笛
稚子弄冰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晚
展开想象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可想象到什么?
严寒天气里幼童弄冰玩耍的场景
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
童孙学种瓜的情形
水塘日落美景
归家牧童牛背上悠闲吹笛的场景
稚子弄冰
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第一步:读懂古诗,明确人物、事件、环境。
第二步:想象画面,将诗句转化为具体画面,补充细节(颜色、声音、动作、心理等)。
第三步:根据画面添加合理情节(根据原诗主题,设计对话或连贯的动作等)。
第四步:润色调整,检查语句通顺,情感是否贴合原诗。
诗改文一般步骤
诗改文一般思路
概括整体场景
细写具体场景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先写景
后写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一般按照诗文的写作思路来写
小孩早上从盆里取出冰块,用线穿起来当乐器敲。后来冰块碎了。
以《稚子弄冰》为例诗改文
下面的诗改文语段你觉得怎样?有什么问题?
缺少细节,没有画面感
怎样添加细节,形成画面感
提取诗文关键词,确定描写画面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关键画面
寒冬清晨
孩童玩冰
自制乐器
冰块碎裂
五感法让画面活起来
视觉:
听觉:
触觉:
冰块“晶莹剔透” 彩线“红艳艳”。
“咔嚓”碎裂声 “叮咚”敲击声。
冰块“刺骨冰凉” 风“像刀子刮脸”。
句1:稚子金盆脱晓冰
添加细节
环境:
寒风呼啸,屋檐挂满冰凌,地面结霜。
动作:
蹑手蹑脚、倒扣铜盆、冰块滑落。
心理:
兴奋又紧张,怕被大人发现。
句2:彩丝穿取当银钲
添加细节
触觉:
冰块冷得刺手,彩线粗糙扎人。
语言:
“哈哈,我的银钲做好啦!”
神态:
鼻子冻得通红,眼睛亮晶晶的。
句3:敲成玉磬穿林响
添加细节
听觉:
“叮咚”声清脆,惊飞麻雀。
动作:
蹦跳着跑进树林,用树枝敲打。
句4:忽作玻璃碎地声
添加细节
神态:
愣住、挠头、咧嘴笑。
语言:
“碎了也好,明天再做更大的!”
《稚子弄冰》诗改文成文赏析
五感法写环境
人物语言与动作
人物神态与心理
清晨,大地一片雪白,屋檐下挂满了冰凌。孩子们兴冲冲地推开大门,跑到院子里,一股冷冽的寒风迎面扑来,不过他们毫不在意。这寒冬天气正是玩冰的好时候。昨天放在院子里的一盆水已经冻成了一整块冰。孩子们哈着白气,小心翼翼地把铜盆倒扣过来,“啪嗒”一声,一块圆溜溜的冰块滑到手心。“成了!”大家咧开嘴,顾不得冻红的手指,在冰块中间凿一个小洞,抓起彩线就往冰上穿。可线头总打滑,急得孩子们直跺脚。
终于,冰块被彩线吊了起来,在晨光下闪闪发亮。他们得意地举着“银钲”,一溜烟跑进树林,折了根树枝“叮叮咚咚”敲起来,声音就像是玉磬声,穿林而过,特别清脆。声音惊得麻雀“扑棱棱”飞走。孩子们却越敲越欢。突然,“咔嚓”一声,冰块裂成几瓣,溅了一地。“怎么就碎了呢?”孩子茫然地盯着双手,不免有些伤心,可不一会儿,他们又高高兴兴地玩别的东西去了。
古诗改写方法总结
古诗改写小口诀
解诗意,抓关键;
五感齐,画面现;
动语言,添神态,
故事生动不跑偏!
迁移训练:挑战《村晚》
小组合作任务
1.头脑风暴
每组选择一句诗,用“五感法”罗列可添加的细节(如“山衔落日”中的光影、温度)。
2.分工改写
每人负责1-2句,要求至少添加1处环境、1处人物细节。
3.整合成文
组合句子,用衔接词(“忽然”“这时”)串联画面。
迁移训练:挑战《村晚》
展示与互评
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改写:
老牛慢悠悠地晃着尾巴,牧童索性躺倒在牛背上,翘着光脚丫,把笛子凑到嘴边。笛声忽高忽低,活像打嗝的老鸦。路过的农夫笑骂:“臭小子,吵得我头疼!”牧童吐吐舌头,吹得更起劲了。
互评:
评价项 星级(1-5★)
环境描写(五感) ★★★★★
人物动作/语言 ★★★★★
语言生动性 ★★★★★
自主挑战: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方法回顾
环境:烈日、汗水、桑树荫;
人物:大人劳作、孩童学种瓜;
技巧:动作分解(“学种瓜” → 刨坑、撒种、埋土)。
表达工具箱
动作库:擦汗、撅屁股、笨手笨脚、偷偷张望;
语言库:“娘,我种的瓜明天就能吃吧?”“哎呀,虫子咬我!”
要求:为“童孙未解供耕织”设计一个有趣的情节(如种错种子、弄脏衣服);
用比喻或拟人句描写环境
《稚子弄冰》改写
清晨,满脸稚气的孩子们兴冲冲地推开大门,跑到院子里,一股冷冽的寒风迎面扑来,不过他们毫不在意,反而在这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嬉闹着。瞧,昨天放在院子里的一盆水已经冻成了一整块冰。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冰倒出,在中间凿一个洞,用彩丝穿起来,把它当作银钲来玩。看着自己的“杰作”,他们嘻嘻哈哈地笑着、闹着,拾起旁边的木棍敲敲打打。敲击声就像是玉磬声,穿林而过,特别清脆。那声音悠长动听,飞出院子,飘向远方。正高兴时,冰乍然掉落,落地的声音就如玻璃破碎的声音一般。孩子们不免伤心,哇哇大哭。可不一会儿,他们又高高兴兴地玩别的东西去了。
佳作赏析
点评:
片段按照“脱冰—戏冰—冰碎”的顺序,描写了孩子们玩冰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画面和声音兼具。写到冰碎时,小作者还运用修辞手法,把“敲击声”和“玉磬声”相类比,让情景真切可感。
《村晚》改写
乡村生机勃勃。池水已涨到池岸,长满水池的水草为池底亲切地盖上了翠绿的棉被,使水池看上去一片碧绿。傍晚时分,落日半挂在山腰,像调皮的小鸟衔着拳头大的橘子,此时,它的光芒变得柔和,山下的水池也被它晕染成了杏红色。一阵风吹过,水面顿时产生一圈圈波纹,并渐渐向远处荡漾开去。
恰逢此时,一个庞大的身躯映入眼帘——背上驮着一个小孩的老牛。孩子倾听着虫鸣鸟叫,欣赏着夕阳西下,似乎正享受着这一切,真惬意。他拿出竹笛,很快一阵笛声响起。那笛声悠悠然,虽不成调子,却别有一番风味,为眼前的美景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生气。此时,这乡村仿佛是世外桃源,没有世俗的烦恼,只有无忧无虑。
佳作赏析
点评:
小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草铺满水池的景象写成是水草为池底盖被子,把日落西山写成是小鸟衔着橘子,将乡村落日时分的景色描绘得富有生趣。片段先写乡村景色,后写牧童吹笛,先景后事,描写有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
夏季的一天,万里无云,烈日当空。放眼望去,田间许多男女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着,有的在除草,有的在耕地,俨然一幅繁忙的夏日劳作图。其间,一个体形健硕的男子正低着头耕地,大汗淋漓,“嘿哟嘿哟”的号子声传遍田间地头。他的妻子正在河边洗菜,她边洗边琢磨中午要煮什么菜。他家中的孩子也没有闲着,找了一棵茂密的桑树,蹲在树下拿小铲子挖土坑,再轻轻把种子放进去,然后用稚嫩的小手把土铺在种子上,最后站起来踩上两脚,真欢快!原来孩子是在学大人们种瓜呢!多么和谐的一幅田园乡村画卷啊!
佳作赏析
点评:
小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夏日田园画卷。片段不仅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还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如写孩子的母亲“琢磨中午要煮什么菜”,这样一写,自然活泼又贴近生活,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