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9页,答题卡共4页。试题卷(试题基础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2道小题,9页。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
2.答卷时,试题卷第Ⅰ卷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第Ⅱ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第1~1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漪(yī) 供耕织(ɡōnɡ)B.闲逛(ɡuànɡ) 明晃晃(huànɡ)
C.旖旎(nǐ) 碧波万顷(qīnɡ)D.秉性(bǐnɡ) 凉飕飕(sōu)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丞认 破晓 巍峨锥奇 B.拨草 水瓢 风欺雪压
C.桑叶 瞎闹 烟波浩渺 D.逛街 收割 相应成趣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供应)
B.蓬头稚子学垂纶(幼小的孩子)
C.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岸)
D.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4.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由地读书 有乐趣, 常常能因为书中某一隽永的句子而 ,并对人生某一方面产生一种难得的顿悟。
A.即使……也…… 茅塞顿开
B.不仅……还…… 融会贯通
C.不但……而且…… 豁然开朗
D.虽然……但是…… 恍然大悟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比喻)
B.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拟人)
C.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夸张)
D.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排比)
6.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
7.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发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下面表达得体的是( )。
A.今天,李老师忘记布置作业了,于是小明给老师发微信:老师,发作业!
B.清明节这天,刘丽给老师发微信: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C.小敏给同学东东发微信:东东,今天是你 12 岁大寿,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D.陈诚给老师发微信:老师好!我的作文发您邮箱了,请指导!谢谢!
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里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这个句子运用的描写方式是神态描写。
B.《祖父的园子》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的乡愁。
D.“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这句诗出自张籍的《秋思》。
10.下列文学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的园子》—萧红 B.《月是故乡明》—巴金
C.《稚子弄冰》-杨万里 D.《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本大题第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表现了作者对小孩打碎玻璃的责怪。( )
12.《月是故乡明》中“我”之所以怀念故乡的小月亮,是因为“我”不喜欢大城市。( )
13.《梅花魂》中的外公重视那幅墨梅图,实际上是对祖国热爱的体现。( )
14.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劳作。( )
15.《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是都描写了儿童的形象。( )
三、综合题。(本大题第16~20小题,共31分)
16.读拼音,根据语境写字词。(本题共2小题,共5分)
(1)祖父的园子里, yīnɡ tɑo( )树不大结果子,太阳下榆树的叶子闪烁得像沙滩上的蚌壳, hú dié( )随意地飞,鸟儿自由地ɡuànɡ( )。
(2)祖父种小白菜时,我在后边东一脚西一脚地 xiā nào( ):bá ( )草, chǎn( )地,拿着 shuǐ piáo( )浇菜,把谷穗当野草ɡē diào( ),用线 shuān( )住 mà zhɑ
( )的腿……多么有趣啊!
17.填空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本题共9分)
(1)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跽跪着的人,下面像两只手。合起来表示跽跪的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承”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结合下图内容判断,下面哪个词语中“承”的意思是本义?( )
A.承认 B.承重 C.继承 D.承担
(2)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横线上。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②孤舟蓑笠翁,独犯钓寒江雪。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8.选词填空。(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5分)
收藏 珍藏
(1)外祖父家中( )了不少古玩。
(2)我每次看到外祖父( )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
指望 渴望 希望
(3)老师( )我们都能茁壮成长。
(4)祖父的园子里,有她( )的自由。
(5)蜻蜓飞得那么快,别( )追上它。
19.古诗积累与运用。(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本题共6分)
阅读古诗,感受古诗中的童年。“童孙未解供耕织,
。”房前屋后的那一片片“桑阴”下,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正在感受劳动的乐趣呢!
“ ,彩丝穿取当银钲。”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反而让孩子们突发奇想,玩得不亦乐乎!一轮红日渐渐在山后隐去,晚归的牧童给我们带来一幅牧归图:“牧童归
去横牛背, 。”多么悠闲,多么惬意啊!
20.语句拓展。(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祖父对明明说:“明天我要种菜,你可以来帮我。”(改为转述句)
(2)在这园子里,怎么让我不快乐呢?(改成陈述句)
(3)例: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仿写句子)
①黄瓜愿意 就 。
② 愿意 就 。
四、阅读理解。(本大题分为两道大题,第21~31小题,共24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第21~26小题。(本题共12分)
春天放纸鸢
夜幕降临,漫步在乡间道路上,除了春风扑面有一种柔和的感觉之外,时而传来阵阵熟悉的风筝葫芦声,那“嗡嗡”的声音,不由得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在我十二三岁时,每到春季,父亲总要扎个风筝去放飞,供我们赏玩。父亲( )风筝时,左邻右舍好多人帮着( )竹篾(miè)、打面糊、糊纸等。风筝准备就绪,还是那批人帮助( )着风筝到田野里,拉绳的和( )风筝尾巴的就配合我父亲放风筝,一旦风筝飞到了空中,个个看了心里甜滋滋的。
后来,父亲见到别人的风筝上挂着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于是,他也制作风筝葫芦。他先弄来几个干燥的瓠(hù)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吧;然后,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这样,风筝葫芦就算制作完成了。在风力的作用下,那葫芦就发出“嗡嗡”的响声,挂在风筝上,老远就能听到时高时低的风筝葫芦声。
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开始时,我只是用麦秸秆和旧报纸,制作简单的小风筝。后来,我又萌发了制作大风筝的念头。同伴们见到我要制作大风筝了,个个鼎力支持,跟在我后面溜溜转。我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了空中,我和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从那以后,每到春天大风时节,我就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惯。
我在同伴中是放风筝的高手,贪玩的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否则我们放风筝时就不带他去。
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
21.(1分)“手舞足蹈”的近义词是
22.(2分)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短文的括号里。
提 托 扎 劈
23.(2分)下列对风筝葫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做风筝葫芦的原料是瓠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一。
B.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
C.最后要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
D.风筝上挂着的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能发出时高时低的声音,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
24.(2分)下列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很自私,谁要是不听话,就不带他去放风筝。
B.写出了“我”和小伙伴很贪玩,也写出“我”的淘气与天真。
C.写出了“我”在小伙伴心中的地位,“我”常用放风筝来威胁小伙伴,让他们听话。
D.写出了“我”对那时的任性感到后悔和自责。
25.(2分)“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这句话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统领下文
26.(3分)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这句中“美好”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写写你的体会。
(二)课外阅读,完成第27~31小题。(本题共12分)
星 光
童年已成过眼云烟,回忆起来,只是一片迷惘,但我永远忘不了童年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唉,童年的回忆中,母亲的怀里,似乎还有许多星光,一眨一眨地在闪烁呢!
第一次知道星星的名字,是在家乡的庭院里,菜瓜花棚下,母亲的膝上。记忆中,月光像水中的冰块,泻了一地幽凉星光在微风拂动的花丛间,忽明忽灭,好似含羞的眼睛稀疏的花叶,投在母亲的脸上、身上。
回忆中,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
“妈妈,我要那星星,我要那星星玩。”
多少个夜晚,多少次的愿望,我指着那天上的星星向妈妈说。但妈妈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笑着说道:“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
今晚的星光还是昨夜的星光,星光明灭中,我不知不觉的,已经由母亲的膝上爬下来,背着书包上学校了。
学校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回家,常常已是黄昏,或者黑夜。一路上尽是不知名的树,和高过人头的蔗园;每到夏天的晚上,树丛间、蔗园里,都有萤火虫来往穿梭着。我第一次看到它,以为是星星,便放下书包,在树丛间、蔗园里,追呀追的,要抓一只萤火虫回家,告诉母亲,说我已经抓到星星了。
但抓到萤火虫时,已经在树丛间迷了路,我找不到出口,怕了,便放声大哭。母亲和家里的人打着灯笼来找我,不知道是谁,找到我时,就是一巴掌,亏得母亲赶过来抱住我……
回到家时,我悄悄地跟母亲说:“妈妈,我抓到一颗星星了!”
拿给母亲看时,萤火虫已死在我捏紧的手里,母亲紧抱住我,没说什么。但我看到母亲含在眼内的泪光、那么晶莹、那么清澈、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
“妈妈,你的眼泪像星星哩!”
妈妈笑了,笑容渐渐扩大。我沐浴在微笑的旋涡里,忘了留住童年,也忘了留住母亲的青春。等到母亲的鬓丝渐渐变成银白,我才豁然惊觉,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27.(3分)作者用 这件事串起了全文,并采用了第
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28.(1分)用“ ”画出说明时光流逝的语句。
29.(2分)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不曾褪色”是因为这件事刚刚发生。( )
(2)“我”非常喜欢星星,母亲也支持“我”去找星星。( )
30.(2分)对文中画“ ”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看到被“我”当作星星而紧捏在手中的萤火虫,想到她曾经说过的“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的话,非常感慨和激动,因此流了泪。
B.找到“我”时,有人打了“我”一巴掌,母亲赶过来抱住“我”,非常心疼,因此流了泪。
C.“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这句话与前面妈妈说的“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相照应。
31.(4分)作者最后说“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五、习作。(本大题第32小题,共20分)
32. 题目:《少年说》节目中,站在“勇气台”上的每一位少年,都说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他们向父母吐露心声,向老师表达谢意,向未来立下誓言……假如你站在“勇气台”上会说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什么故事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写出重点;
2.表达真情实感,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语 文【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9页,答题卡共4页。试题卷(试题基础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2道小题,9页。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
2.答卷时,试题卷第Ⅰ卷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第Ⅱ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第1~1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寒漪(yī) 供耕织(ɡōnɡ)B.闲逛(ɡuànɡ)明晃晃(huànɡ)
C.旖旎(nǐ) 碧波万顷(qīnɡ) D.秉性(bǐnɡ) 凉飕飕(sōu)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丞认 破晓 巍峨锥奇 B.拨草 水瓢 风欺雪压
C.桑叶 瞎闹 烟波浩渺 D.逛街 收割 相应成趣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供应)
B.蓬头稚子学垂纶(幼小的孩子)
C.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岸)
D.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4.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自由地读书 有乐趣, 常常能因为书中某一隽永的句子而 ,并对人生某一方面产生一种难得的顿悟。
A.即使……也…… 茅塞顿开
B.不仅……还…… 融会贯通
C.不但……而且…… 豁然开朗
D.虽然……但是…… 恍然大悟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比喻)
B.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拟人)
C.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夸张)
D.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排比)
6.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C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
7.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D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发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下面表达得体的是( D )。
A.今天,李老师忘记布置作业了,于是小明给老师发微信:老师,发作业!
B.清明节这天,刘丽给老师发微信: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C.小敏给同学东东发微信:东东,今天是你 12 岁大寿,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D.陈诚给老师发微信:老师好!我的作文发您邮箱了,请指导!谢谢!
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里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这个句子运用的描写方式是神态描写。
B.《祖父的园子》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的乡愁。
D.“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这句诗出自张籍的《秋思》。
10.下列文学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祖父的园子》—萧红 B.《月是故乡明》—巴金
C.《稚子弄冰》-杨万里 D.《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本大题第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表现了作者对小孩打碎玻璃的责怪。( × )
12.《月是故乡明》中“我”之所以怀念故乡的小月亮,是因为“我”不喜欢大城市。( × )
13.《梅花魂》中的外公重视那幅墨梅图,实际上是对祖国热爱的体现。( √ )
14.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劳作。( × )
15.《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是都描写了儿童的形象。( × )
三、综合题。(本大题第16~20小题,共31分)
16.读拼音,根据语境写字词。(本题共2小题,共5分)
(1)祖父的园子里, yīnɡ tɑo(樱桃)树不大结果子,太阳下榆树的叶子闪烁得像沙滩上的蚌壳, hú dié( 蝴蝶)随意地飞,鸟儿自由地ɡuànɡ( 逛 )。
(2)祖父种小白菜时,我在后边东一脚西一脚地 xiā nào( 瞎闹 ):bá ( 拔 )草, chǎn( 铲 )地,拿着 shuǐ piáo( 水瓢 )浇菜,把谷穗当野草ɡē diào( 割掉 ),用线 shuān( 拴 )住 mà zhɑ
( 蚂蚱 )的腿……多么有趣啊!
17.填空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本题共9分)
(1)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跽跪着的人,下面像两只手。合起来表示跽跪的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承”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C ,再查音节 cheng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乛 部,再查 7 画。结合下图内容判断,下面哪个词语中“承”的意思是本义?( B )
A.承认 B.承重 C.继承 D.承担
(2)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横线上。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夏
②孤舟蓑笠翁,独犯钓寒江雪。 冬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
18.选词填空。(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5分)
收藏 珍藏
(1)外祖父家中( 收藏 )了不少古玩。
(2)我每次看到外祖父( 珍藏 )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
指望 渴望 希望
(3)老师( 希望 )我们都能茁壮成长。
(4)祖父的园子里,有她( 渴望 )的自由。
(5)蜻蜓飞得那么快,别( 指望 )追上它。
19.古诗积累与运用。(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本题共6分)
阅读古诗,感受古诗中的童年。“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房前屋后的那一片片“桑阴”下,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正在感受劳动的乐趣呢!
“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反而让孩子们突发奇想,玩得不亦乐乎!一轮红日渐渐在山后隐去,晚归的牧童给我们带来一幅牧归图:“牧童归
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多么悠闲,多么惬意啊!
20.语句拓展。(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祖父对明明说:“明天我要种菜,你可以来帮我。”(改为转述句)
祖父对明明说 ,明天他要种菜。明明可以来帮他。
(2)在这园子里,怎么让我不快乐呢?(改成陈述句)
在这园子里,让我快乐。
(3)例: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仿写句子)
①黄瓜愿意 爬上墙 就 爬上墙 。
② 丝瓜 愿意 往下掉 就 往下掉 。
四、阅读理解。(本大题分为两道大题,21~31小题,共24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第21~26小题。(本题共12分)
春天放纸鸢
夜幕降临,漫步在乡间道路上,除了春风扑面有一种柔和的感觉之外,时而传来阵阵熟悉的风筝葫芦声,那“嗡嗡”的声音,不由得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在我十二三岁时,每到春季,父亲总要扎个风筝去放飞,供我们赏玩。父亲( 扎 )风筝时,左邻右舍好多人帮着( 劈 )竹篾(miè)、打面糊、糊纸等。风筝准备就绪,还是那批人帮助( 提 )着风筝到田野里,拉绳的和( 托 )风筝尾巴的就配合我父亲放风筝,一旦风筝飞到了空中,个个看了心里甜滋滋的。
后来,父亲见到别人的风筝上挂着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于是,他也制作风筝葫芦。他先弄来几个干燥的瓠(hù)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吧;然后,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这样,风筝葫芦就算制作完成了。在风力的作用下,那葫芦就发出“嗡嗡”的响声,挂在风筝上,老远就能听到时高时低的风筝葫芦声。
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开始时,我只是用麦秸秆和旧报纸,制作简单的小风筝。后来,我又萌发了制作大风筝的念头。同伴们见到我要制作大风筝了,个个鼎力支持,跟在我后面溜溜转。我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了空中,我和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从那以后,每到春天大风时节,我就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惯。
我在同伴中是放风筝的高手,贪玩的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否则我们放风筝时就不带他去。
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
21.(1分)“手舞足蹈”的近义词是 欢蹦乱跳
22.(2分)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短文的括号里。
提 托 扎 劈
23.(2分)下列对风筝葫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B )。
A.做风筝葫芦的原料是瓠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一。
B.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
C.最后要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
D.风筝上挂着的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能发出时高时低的声音,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
24.(2分)下列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写出了“我”很自私,谁要是不听话,就不带他去放风筝。
B.写出了“我”和小伙伴很贪玩,也写出“我”的淘气与天真。
C.写出了“我”在小伙伴心中的地位,“我”常用放风筝来威胁小伙伴,让他们听话。
D.写出了“我”对那时的任性感到后悔和自责。
25.(2分)“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这句话的作用是( B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统领下文
26.(3分)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这句中“美好”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写写你的体会。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课外阅读,完成第27~31小题。(本题共12分)
星 光
童年已成过眼云烟,回忆起来,只是一片迷惘,但我永远忘不了童年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唉,童年的回忆中,母亲的怀里,似乎还有许多星光,一眨一眨地在闪烁呢!
第一次知道星星的名字,是在家乡的庭院里,菜瓜花棚下,母亲的膝上。记忆中,月光像水中的冰块,泻了一地幽凉星光在微风拂动的花丛间,忽明忽灭,好似含羞的眼睛稀疏的花叶,投在母亲的脸上、身上。
回忆中,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
“妈妈,我要那星星,我要那星星玩。”
多少个夜晚,多少次的愿望,我指着那天上的星星向妈妈说。但妈妈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笑着说道:“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
今晚的星光还是昨夜的星光,星光明灭中,我不知不觉的,已经由母亲的膝上爬下来,背着书包上学校了。
学校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回家,常常已是黄昏,或者黑夜。一路上尽是不知名的树,和高过人头的蔗园;每到夏天的晚上,树丛间、蔗园里,都有萤火虫来往穿梭着。我第一次看到它,以为是星星,便放下书包,在树丛间、蔗园里,追呀追的,要抓一只萤火虫回家,告诉母亲,说我已经抓到星星了。
但抓到萤火虫时,已经在树丛间迷了路,我找不到出口,怕了,便放声大哭。母亲和家里的人打着灯笼来找我,不知道是谁,找到我时,就是一巴掌,亏得母亲赶过来抱住我……
回到家时,我悄悄地跟母亲说:“妈妈,我抓到一颗星星了!”
拿给母亲看时,萤火虫已死在我捏紧的手里,母亲紧抱住我,没说什么。但我看到母亲含在眼内的泪光、那么晶莹、那么清澈、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
“妈妈,你的眼泪像星星哩!”
妈妈笑了,笑容渐渐扩大。我沐浴在微笑的旋涡里,忘了留住童年,也忘了留住母亲的青春。等到母亲的鬓丝渐渐变成银白,我才豁然惊觉,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27.(3分)作者用 抓星星 这件事串起了全文,并采用了第
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读起来更加 亲切、真实、自然 。
28.(1分)用“ ”画出说明时光流逝的语句。
29.(2分)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不曾褪色”是因为这件事刚刚发生。( × )
(2)“我”非常喜欢星星,母亲也支持“我”去找星星。( √)
30.(2分)对文中画“ ”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母亲看到被“我”当作星星而紧捏在手中的萤火虫,想到她曾经说过的“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的话,非常感慨和激动,因此流了泪。
B.找到“我”时,有人打了“我”一巴掌,母亲赶过来抱住“我”,非常心疼,因此流了泪。
C.“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这句话与前面妈妈说的“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相照应。
31.(4分)作者最后说“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长大的“我”已经学会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母亲的不再年轻,童年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
五、习作。(本大题第32小题,共20分)答案:略
32. 题目:《少年说》节目中,站在“勇气台”上的每一位少年,都说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他们向父母吐露心声,向老师表达谢意,向未来立下誓言……假如你站在“勇气台”上会说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什么故事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写出重点;
2.表达真情实感,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