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单元卷】第一单元(一)——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单元卷】第一单元(一)——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9 12: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卷(一)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积累运用
在语境中,看拼音写词语。(5分)
北京的春节可真热闹。大人们忙着泡là bā 八蒜,为过年吃 jiǎo zi
用,小孩儿忙着去 huò tān 上买各种 zá bànr
。大街上 xiǎo fàn 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欢声笑语,一片喜气洋洋。
二、四字词语诊断 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6分)
万不( )( ) 独( )( )裁 哄( )大( )
( )( )更新 随( )所( ) 能歌( )( )
悬灯( )( ) 行( )人( ) 地( )积( )
1、在博物馆参观时,我们要遵守规定,不能 地大喊大叫。
2、一般来说,蜜蜂只有在 时才会主动攻击人。
3、观看舞台剧时,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把大家逗得 。
三、选择题。(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油腻(nì) 嘟囔(dū) 腊肉(là)
B.肿胀(zhǒng) 沸腾(fèi) 拏孥(nú)
C.锅铲(chǎn) 搁置(gē) 栗子(sù)
D.唾沫(tuò) 焖饭(mèn) 奈何(nài)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张灯结彩 东张西望 B.舍本逐末 残灯末庙
C.蜂拥而至 至高无上 D.标新立异 异口同声
3、下列句子中“儿”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B.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
C.我的乖女儿正在家门口贴对联呢。
D.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B.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C.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D.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C.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D.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北京的春节》中作者详写了腊八、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中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是铺开全面来写的
B.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停顿是正确的
C.《腊八粥》写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甜蜜
D.文章的详写和略写,是根据读者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习惯决定的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7分)
1、通过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使世界华人增强了文脉、血脉、根脉认同,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修改病句)(2分)
2、端午节假期,我们一家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浓情迎端午”活动。全家人在包粽子比赛中勇夺第一,爸爸在端午知识问答比赛中拔得头筹,妈妈在做香囊比赛中摘得桂冠。(照样子,用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句子)(3分)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改为陈述句)(2分)
五、根据所学内容填空。(9分)
1、《北京的春节》一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写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① ;② ;③ 。(3分)
2、《腊八粥》以 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2分)
3、叠词的使用是《迢迢牵牛星》中的一大特点,请你写出诗中含有叠词的任意四句: , 。 , 。(2分)
4、当看到小明不学习时,你会用《长歌行》中的“ ,
”来劝说他。(2分)
阅读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材料一: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大约在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现对丰收、幸福的期盼,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阳关曲·中秋月①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②清寒①,银汉①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阳关曲·中秋月:苏轼与其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写下这首小词。小词题为“中秋月”,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②溢:充满。③清寒:寒气。④银汉:银河。⑤玉盘:指月亮。
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中秋节的历史发展
B.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C.“银汉无声转玉盘”一句,作者用“玉盘”作比,写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洁
D.《阳关曲·中秋月》中苏轼写出了兄弟间团圆的喜悦,期盼以后每年都能团圆
2、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关于中秋节的导图。(4分)
3、你的家乡在中秋有哪些习俗 试着写一写。(3分)
七、课内对比阅读。(11分)
选段一: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 (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 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北京的春节》老舍
选段二: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腊八粥》 沈从文
1、根据选段内容填空。(5分)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一句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3分)
(2)“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一句从视觉和 两方面写出了 。(2分)
2、比较阅读这两个选段,判断下面说法的对 (√) 错( ×)。(4分)
(1) 两个选段都在写腊八粥。选段一主要是从食材的角度进行介绍的; 选段二则从食材、做法、味道等方面进行描写。( )
(2) 从这两个选段对腊八粥食材的列举中,可以知道腊八粥的原料是固定的八种。( )
(3) 选段二中,作者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人,说明老老少少都喜欢吃腊八粥。( )
(4) 两个选段的语言都特色鲜明。选段一的语言感情充沛,选段二的语言平实自然。 ( )
3、两位作者将腊八粥写得生动有趣,让人垂涎三尺,请你也简单介绍一种传统美食,写出它的特色。(2分)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本命年的回想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 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铁锅里哔剥哔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用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 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 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鬆(jiū)上。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送灶王爷上天。 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 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 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 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 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儿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 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 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5分)
(1)阅读短文,梳理节日习俗,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
(2)作者在描写以上节日习俗时,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3分)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及“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 (2分)
3、短文描述了过年前忙碌而热闹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 )(2分)
A.表达人们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的喜悦,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B.衬托了平时生活物资的匮乏,表现了人们对各种年货的喜爱。
C.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的贪吃,表现了过年的喜庆。
4、短文第5自然段描写了除夕之夜的场景。你是怎样过除夕的 请你仔细回忆,选取印象深刻的某个场景,通过活动的描写、习俗的介绍等,把除夕夜的欢乐氛围写下来吧。 (3分)
综合实践
九、口语交际。(4分)
春节期间,你遇到了电视台的“锦绣中国年”直播采访,请你即兴谈谈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看法。
习作天地
十、习作。(25分)
你的家乡在衣食住行、婚嫁寿诞、节日习俗等方面有哪些风俗 这些风俗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思感悟 请以“ 凝聚故乡情”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家乡风俗,写出你对它的了解、感受。行文要有真情实感。 ②最好写出家乡风俗习惯蕴含的文化内涵。 ③4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腊八 饺子 货摊 杂拌儿 小贩
二、得已 出心 堂笑 万象 心欲 善舞 结彩 善德 广稀
随心所欲 万不得已 哄堂大笑
三、1、C
2、D
3、C
4、B
5、C
6、C
四、1、通过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华人增强了文脉、血脉、根脉认同,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2、即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人潮汹涌,南锣鼓巷摩肩接踵,什刹海熙熙攘攘。
3、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五、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2、腊八粥 盼 等 喝。
3、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六、1、D
2、①月夕、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
②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③赏月、玩月
④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现对丰收、幸福的期盼,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自己买原材料做月饼吃;和家人一起赏月。
七、1、B A
2、(1)腊八粥 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粥用料丰富的特点
(2)嗅觉 腊八 粥的美味可口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3、(1)× (2)√
4、示例: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它穿着一层又白又厚的“外衣”,像个胖嘟嘟的小圆球,单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要是放进嘴里轻轻咬上一口,芝麻的清香便会布满口腔,令人回味无穷。
八、1、①喝腊八粥 祭灶过小年包饺子、守岁拜年;
②腊月初一、除夕和正月初一写得比较详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写得简略。这样安排突出了腊月初一、除夕以及正月初一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体现了春节的庄严和欢乐;
2、“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色香味俱全;
3、A;
4、除夕夜,我们全家人围坐在餐桌上,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美味的食物和家人们的欢笑声,令我难以忘记。
九、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作为小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保护它。
十、 饺子凝聚故乡情
我的故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春节包饺子。
每到春节前夕,家里就会变得格外忙碌。大人们开始准备包饺子的食材,有新鲜的猪肉、翠绿的韭菜、白白胖胖的面粉等。首先将面粉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放置一旁醒面。馅料的制作也很讲究,猪肉剁碎加上切得细细的韭菜,再放入各种调料搅拌均匀。
接着就到了全家一起包饺子的时候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我也跟着学,把饺子皮放在手心,放上馅料,然后捏出各种形状的饺子,有弯弯的月牙饺,还有像小元宝一样的饺子。饺子下锅后,随着热水翻滚,热气腾腾的。咬上一口,饺子皮劲道,馅料鲜香,那味道充满了整个口腔。
这小小的饺子凝聚着故乡的味道。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蕴含着团圆、幸福的文化内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欢声笑语不断,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是春节最美好的回忆。在异地他乡的时候,我最想念的就是故乡这饺子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深深印刻在心底的故乡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