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卷(三)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积累运用
在语境中,看拼音写词语。(6分)
大年初一,街坊邻里总要相互拜年,bǐ cǐ zhù hè
着新年快乐。
街边卖yuán xiāo 的tān fàn 一边用汤chí
jiǎo 动着热气腾腾的食物,一边笑脸yíng yíng 地吆喝着招揽客人。
二、先补充成语,再选词填空。(6分)
万( )更( ) 残( )末( ) ( )不( )已
( )然( )同 日( )不( ) ( )涎欲( )
( )( )心裁 有( )无( ) ( )七八( )
1、妹妹的包里装的都是些( )的小玩意儿。
2、回到祖国,那( )的景象使我们心潮起伏。
3、人生就像一座山,站在山脚与山顶的感觉是( )的,如果想要获得登上巅峰的快乐,就应当加倍努力。
三、选择题。(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唾沫(tù) 哽咽(yè) 截然不同(jié) 朝露待日晞(zhāo)
B.展览(lǎn) 汤匙(shí) 哄堂大笑(hōng) 纤纤擢素手(zhuó)
C.分外(fèn) 栖息(qī) 地广人稀(xī) 札札弄机杼(zhù)
D.僧人(sēng) 间断(jiàn) 响彻云霄(cè) 皎皎河汉女(jiāo)
2、找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泣涕零如雨(落下) B.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中)
C.纤纤擢素手(朴素的) D.寒食东风御柳斜(皇城里的柳树)
3、老舍的写作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京味儿”,下列不能体现“京味儿”的句子是( )。(2分)
A.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B.爷爷你莫坐这个板凳,才刚刷漆,小心黏住起不来咧。
C.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D.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4、下列句子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B.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D.世界上难道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吗
5、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2分)
A.饭豆浑身肿胀,比平常胖了许多。
B.一群栗子跌进黄焖鸡锅子里。
C.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D.八儿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6、下列诗句不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是( )。(2分)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C.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7、过年时贴春联寓意着驱邪保平安。这样的习俗还有许多,下面习俗的寓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门口挂红灯笼:寓意好运和吉祥
B.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C.正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D.立春时祭农: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
B.《腊八粥》有详有略地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C.《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
D.即兴发言时,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准备的时间,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修改病句)(2分)
2、在泸定地震救援过程中,部队官兵团结一致,勇挑重担;医务人员同心协力,无私奉献;各地百姓万众一心,捐款捐物。 (照样子,用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写句子)(2分)
3、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改为转述句)(2分)
4、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仿写拟人句)(2分)
五、根据所学内容填空。(6分)
1、《迢迢牵牛星》一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 》。这首诗通过诗句 “盈盈一水间, ”描写了牛郎和织女虽然只一水之隔,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言语交谈的爱情悲剧。
2、寒食节,我们吟诵“春城无处不飞花, ”;中秋节,遥望皎洁的明月,我们会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 ”;春节,听着噼啪的爆竹声,我们会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 ”。
3、小雪马上就要升入初中了,她想用诗句“少壮不努力, ”当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免长大了后悔。
阅读理解
六、阅读宋词,完成练习。(10分)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①时,花市②灯如昼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④去年人,泪湿春衫⑤袖。
【注释】①元夜:元宵之夜。②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③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 ④见:看见。 ⑤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2分)
2、这首词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1分)
A.春节 B.除夕 C.元宵节 D.中秋节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花市灯如昼”可以看出词中描写的节日有卖花的习俗。
B.“泪湿春衫袖”中的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C.“月上柳梢头”让我们看到了垂柳依依、弯月斜挂树梢的美好画面,感受到了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D.“不见去年人”写出了今年元夜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花灯的情景。
4、这首词主要采用了 的写法,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2分)
5、阳阳读着这首词,不禁想到了哥哥的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所题写的内容与本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 (填序号)。请你用行楷将这首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吧!(3分)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9分)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chì zhì)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ū pù)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chuán zhuàn)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各式各样(ABAC式)
3、在文中方框里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4、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元宵节的灯,其中描写灯数量多的词是 ,描写灯种类多的词是 ;写灯数量多、种类多是为了突出“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粽子情结
每当燕子轻盈地剪开冬的帷幕之后,我们便开始期盼着那细长的苇叶儿快快地生长。每当布谷鸟站在枝头欢唱时,我们便开始在外婆的组织下进行一项快乐的劳动——采芦苇叶。
每年的端午节,是住在吴滩的外婆的大忙时节。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就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买葡萄干、拣蜜枣。午饭后,外婆便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外婆包的粽子特别漂亮,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清秀,就像她那灵巧的双手。
天刚上黑影儿,她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夜不眠,守在旁边,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往大锅里加水。垂在耳边的花白的鬓发,被汗湿透,火光一照,亮晶晶的,闪动着慈爱的光辉。在她眼里,锅里的粽子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种专注而执着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农人。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中醒来时,天已经泛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
外婆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后,继续着她的守望。
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把粽子从锅里捞出来,摆晾,平均地分成几份,搁进竹篮里,外婆整天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回家,一路上,我们就成了最骄傲的“天鹅”,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飘满了乡间的小路。
外婆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她,总学不成。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外婆的粽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没有她的两种特殊的“材料”——耐心和爱心。
1、短文是按照 顺序来写外婆制作粽子的,其中详写了 ,略写了准备食材、 和 。(4分)
2、读读“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这句话,体会加点词的妙处。(2分)
3、短文第3自然段为什么称粽子为“艺术品”呢 (2分)
4、“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下列对短文题目“粽子情结”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写端午节前“我”在外婆家的所见,表达了“我”对外婆包的粽子的喜爱。
B.通过把别人的粽子和外婆的粽子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外婆包粽子技艺的赞叹。
C.通过写端午节的粽子,表现外婆对“我们”的爱,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怀念。
D.通过写端午节吃粽子,表现出“我”小时候对端午节的期待。
5、传统节日蕴含着人情美、文化美,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
而成为节日的。下面的诗词名句和端午节有关的一项是( )。(2分)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综合实践
九、口语交际。(4分)
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近年来,一直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你赞同哪一种 请简述理由。
观点1: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受到保护。
观点2:时过境迁,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被淘汰也很正常。
习作天地
十、习作。(25分)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 又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呢 请结合家乡的风俗写一写。
要求:内容具体,详略得当,表达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彼此 祝贺 元宵 摊贩 匙 搅 盈盈
二、灯 庙 象 新 万 得 夜 绝 截 不 垂 滴 声 力 独 出 零 碎
万象更新 零七八碎 截然不同
三、1、C
2、C
3、C
4、C
5、D
6、C
7、B
8、D
四、1、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花园里,艳丽的桃花吐露芬芳,热情的迎春花绽放笑容,美丽的海棠傲然盛开,到处花香醉人。
3、妈妈对我说,她上班去了,让我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4、树上的蝉,声嘶力竭的歌唱还在继续。
五、1、牛郎织女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2、寒食东风御柳斜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风送暖入屠苏
3、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七、1、生查子·元夕
2、C
3、C
4、对比 失落、伤心、痛苦
5、A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七、1、jié chì pù zhuàn
2、有声有色 自由自在
3、:,,;《》《》,。
4、处处 各式各样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八、1、时间 煮粽子 包粽子 吃粽子
2、“嘶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粽子被煮时发出的声音。
3、外婆包的粽子倾注了她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因此,粽子就是她创作的艺术品。
4、C
5、屈原 B
九、我赞同观点1.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是我们对于传统的一种传承,并且可以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所以应该受到保护。
十、 家乡的风俗
在我生长的江南小镇,有一项古老而温馨的风俗——每年冬去春来的元宵节“赏灯游水”,尤其是那盛大的花灯游。
记得去年,我全程参与了这项活动。夜幕初垂,镇上的河畔便热闹起来。五彩斑斓的花灯映照在水面,倒映出梦幻的光影。有栩栩如生的鱼灯,有寓意吉祥的荷花灯,还有讲述古老传说的历史灯。人们穿梭其间,或驻足观赏,或轻声赞叹。我尤其被一盏巨大的龙灯吸引,它在乐声中舞动,仿佛真的龙在水面翻腾。
这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大人们告诉我,这花灯习俗已有百年历史,象征着团圆与希望。而我最深的体验,是那份浓浓的乡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在灯火辉煌中,我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与智慧,也更加珍惜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每当回想起那晚的景象,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与自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