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卷(五)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积累运用
在语境中,看拼音写词语。(5分)
春节,biān pào 响亮, jiǎo zi 飘香, qīn qi
之间互相串门,分外热闹。清明,人们感恩生命的延续,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放fēng zheng 遥寄哀思。端午吃粽子, hóng hè 色的豆
沙馅 tián nì chóu mì ,饱满的猪肉蛋黄粽咸鲜适口,令人忍不住咽口水……节日是纽带,联结着传统、过去和未来,成为人们安顿自身、共享团圆的重要“节” 点。
二、用“√”画出加点多音字的正确读音。(4分)
1、正(zhèng zhēng)月里,山茶花正(zhèng zhēng)静静地绽放着。
2、他爬上山顶,温情脉(mài mò)脉地注视着眼前连绵起伏的山脉(mài mò),心中百感交集。
3、及时更(gēng gèng)正错误有助于我们成长为更(gēng gèng)好的自己。
4、老将军一想到这个有着“晋冀咽(yān yàn yè)喉要地”之称的隘口竟被敌军从自己手中夺去了,就忍不住哽咽(yān yàn yè)。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皎皎(明亮)河汉女。
B.纤纤擢(洗)素(白)手。
C.泣涕(眼泪)零(落下)如雨。
D.盈盈(清澈)一水间(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相声演员在台上妙语连珠,精彩的表演逗得我哄堂大笑。
B.小凯独出心裁,制作出一款与众不同的模型,令人拍案叫绝。
C.这里的景色和风俗习惯与故乡的差别很大,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D.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遨游,撷取璀璨的珍珠,装点绚烂的人生。
3、下列习俗的寓意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B.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C.过年的时候吃柿饼:寓意事事如意。
D.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幸福美满,甜蜜团圆。
4、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B.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C.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D.唐东杰布之所以在雅鲁藏布江留下了58座铁索桥,是因为他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5、下列诗句中与“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相同情感的一项是( )。(2分)
A.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2分)
菖蒲随风摇摆,在对岸与人相望,似乎在说:“终于想起我了吧!”
①犹记儿时端午节这天,母亲清早背上背篓,拿把镰刀往山上走去。②途中,碰见三三两两的人都是趁早上凉快去山里割艾草的。③母亲从山上回来,径直往村前走去。④家乡村前有一条小河,在淤泥冲积而成的河滩上,生长着一丛丛碧绿的菖蒲。⑤早上的河水有些凉,村人不怕,脱下鞋蹚水而过,弯下腰拔菖蒲,菖蒲的清香顿时从手中往鼻子里钻。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 ⑤之后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B.读文章的时候,分不清文章的主次,也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C.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D.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7分)
1、节日期间,衡东地区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游客。罗荣桓故居人头攒动,锡岩仙洞 ,鸡公岩 ,灵山庙 。(填写与画“ ”的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3分)
2、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2分)
3、我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变成转述句)(2分)
五、根据所学内容填空。(6分)
诗歌中记录了习俗。韩翃的《寒食》中“ , ”两句暗含了古代寒食日折柳插门的习俗。
诗歌中蕴含着情感。清明节,人们在祭祖扫墓、怀念先人时,也会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想到《长歌行》中的“ , ”,更加珍惜
时间。七夕节,人们在读到《迢迢牵牛星》中的“ ,
”时,不禁会想到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相顾无言的情景。
阅读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北京某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午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作品,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传统习俗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香囊做成不同形状,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如今,端午节的有些习俗,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丁丁想在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中观看歌舞表演,他应该去 (位置)。(1分)
2、材料二从 、 、 三个方面介绍了端午节。(3分)
3、材料二中画横线的语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是为了准确具体地说明 。(2分)
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4分)
(1)丁丁知道了端午节还有“天中节”这个别称。( )
(2)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它的由来有许多说法。( )
(3)根据“位置示意图”到专业楼,用蓝色丝线为同学们制作香囊。( )
(4)冬冬了解端午节由来后,在学校端午文化节上朗诵了屈原的作品。( )
5、作为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的小使者,面对想去观看旱地龙舟赛的客人,你怎样介绍去观赛的行走路线与这项活动 (表达时要做到清楚、连贯)(2分)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通读选文可知,“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指的是 节,“又”字在结构上起到了 的作用。(2分)
2、选文中的加点词“处处”“几百盏”说明 ,画线句则说明 。(2分)
3、作者在写这一日的民俗活动时,详细描写了 和 ,简略描写了 。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
4、选文中提到“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积累,想一想这类灯上画的可能是什么故事,请选一选吧!( )(多选,2分)
A.三顾茅庐 B.葫芦僧判案 C.武松打虎
D.宝玉摔玉 E.桃园三结义 F.智取生辰纲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9分)
九月九日重阳节
①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称它“重阳”,也叫“重九”。
②重阳节正值深秋,暑气渐消,天高气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时节,同时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空闲,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也都成熟了,农民纷纷上山采集,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重阳节登高。为什么要插“茱萸”呢 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又名“越椒”,这种植物有浓烈的香味,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身戴茱萸登高,有益于身体健康。A
③重阳节,人们还有饮菊花酒习俗。相传,重阳节喝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 B
④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流传至今。古称九月为“菊月”,每年九月,菊花千姿百态,很多地方都举行菊展,供人们观赏。C
⑤除此之外,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便是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谐音,意为步步高升、兴旺发达。D
⑥古时重阳节还被赋予“长寿”的内涵。魏文帝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里说到这个节日“以为宜于长久”。后来,人们赋予重阳节以新的文化内涵。许多省市都把重阳节同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这大概是取“九月九日”的“久久”的谐音吧。今天人们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这既沿袭了重阳节原有的含义,也表达了人们敬老爱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意愿。
1、短文从 、节日习俗、 这三方面介绍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2分)
2、短文第②~⑤段介绍的重阳节习俗是戴茱萸登高、 、 、 ,其中 是详写。(2分)
3、若将下面这段话加在短文ABCD四个位置,最合适的位置是( )。(2分)
菊花的种类繁多,五颜六色,而以“黄色”为正,因而,不少地区又叫菊花为“黄花”,称重 阳节为“黄花节”。赏菊、赋诗是古代文人的高雅之举,他们为后人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有“佳节又重阳”的名句。
4、今天我们将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你喜欢哪个 说明你的理由。(3分)
综合实践
九、口语交际。(4分)
从下面情境中任选一个作为你即兴发言的内容,提前打腹稿。
①驰援重庆山火灾情的救援队胜利归来,在欢迎仪式上,请你代表小学生讲话。
②在街上玩耍时,偶遇电视台采访,让你谈谈对“升国旗时听到国歌响起站在原地不动,行注目礼”的看法。
我选择的情境是 。 (填序号)
我会先说 ;再说
;重点说
。
习作天地
十、习作。(25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可能并不相同。请结合自己过端午节的亲身经历,重点描述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时的情景和你自身的感受,也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写出来。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鞭炮 饺子 亲戚 风筝 红褐 甜腻 稠密
二、1、zhēng zhèng
2、mò mài
3、gēng gèng
4、yān yè
三、1、B
2、A
3、D
4、D
5、B
6、C
7、B
四、1、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 熙熙攘攘
2、我最喜欢吃开心果了!看那群开心果,全都在咧着嘴巴笑,让人越吃越开心!
3、我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她就吃两碗半。
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六、1、教学楼2。
2、由来 庆祝活动;
3、端午节的历史悠久,这样写也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4、①V;②√;③×;④V;
5、举办旱地龙舟赛的地点在甬道的右侧,您从大门口沿着甬道一直向前走,路过专业楼,前面就是操场,也就是举办旱地龙舟的地点了。划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一直备受大家的欢迎,而旱地龙舟则让这项活动可以脱离水来进行,让我们在陆地上也能体验划龙舟的乐趣,让划龙舟这项活动得到了推广,也让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方便。
七、1、元宵 承上启下
2、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3、赏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详略得当,使人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BCDF
八、1、节日来历;节日新的文化内涵
2、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戴茱萸登高
3、C
4、我更喜欢“敬老节”,因为这个名字告诉人们要孝敬老人。
九、②这是对国旗的尊重,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国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和标志,热爱它、尊敬它就是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 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我们要心怀敬意,庄严肃立,行注目礼
十、 家乡的端午节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节总是与绿油油的艾叶、飘香的粽子和激昂的龙舟竞渡紧密相连。每当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家乡的大河两岸便会热闹非凡,古老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最质朴的传承。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我便能闻到那股淡淡的艾草香。母亲早已在院子里忙碌,手巧地将艾叶编成一个个小囊,挂在门楣上,寓意着驱邪避害。我和姐姐则在一旁帮忙,将新鲜的粽叶洗净,准备包裹那香甜的糯米和各式馅料。每当这时,爷爷总会讲起屈原的故事,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让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午后,河岸边的龙舟赛如期而至。彩旗飘扬,锣鼓震天,参赛的队伍身着统一的服饰,整齐划一地划动着桨。每当龙舟冲刺时,那激昂的鼓点和水花四溅的场景,总让我激动不已。我站在岸边,跟着人群的节奏,高声呐喊,为选手们加油鼓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我尝试学习包粽子的经历。起初,我笨拙地将粽叶折叠、填充、包裹,总是包得不够紧实,糯米洒了一手。但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温情与传承的力量。
家乡的端午节,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记录着家的温暖、传统的韵味和成长的足迹。每当回忆起这些,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