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孙权劝学》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孙权劝学》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7:5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孙权劝学
第4课
司马光
目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及用法,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1.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及用法,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课堂导入
中国历史上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互相牵制,互有胜负。而打破这一短暂平衡的,是刘备方面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却是东吴一个后起之秀——吕蒙,他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就不世之功,留下万世之名。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了解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在政治上,司马光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宋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召入京,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了解作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了解文体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时间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
辨析:纪传体与国别体。




了解背景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吴国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探究新知
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
3.品读对话,分析形象。
2.梳理内容,理解主题。
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
学习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感知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习诵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奏:1、虚词后停顿;2、主语后停顿;3、意义单位后停顿。
理解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方法】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理解文意
初:从前,当初。
谓:对……说,常与“曰”连用。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见于夫妇间。
当涂掌事:当权管事。
辞:推辞。
务:事务。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为:做,成为。
博士: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吗。
但: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孰若:哪里比得上。
乃:于是,就。
及:等到。
过:经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更:另,另外。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遂:于是,就。
理解文意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有才能的人离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文言积累
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通“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古今异义
1.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告别,不接受,解雇。
2.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治理。
3.及:及鲁肃过寻阳 等到 以及
4.更:即更刮目相待 另,另外。 更加
5.但:但当涉猎 只,只是 转折连接词,但是。
6.博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士名称
7.往事:见往事耳 历史 过去的事
8.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独自,孤独。
9.见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 看见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 (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辞:旦辞爷娘去。(告别)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推辞)
特殊句式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省略句:卿言多务,孰若孤?
积累成语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高了,以及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文言积累
称谓语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自称:“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
尊称:“子”“君”“足下”“殿下”……
2.梳理内容,理解主题。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事件: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让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结构
1.起因:孙权劝学;
2.经过:吕蒙就学;
3.结果:鲁肃叹服。




2.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试着从不同人物角度思考。
鲁肃:
1.古人说开卷有益,真是有道理呀。
2. 要善于结交益友,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




2.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试着从不同人物角度思考。
孙权:
1.俗话说开卷有益,我讲的没错吧。
2.以后别说你们忙了,那都是借口,只要愿意学习,总能找出时间;如果不愿学习,随时都有理由!




2.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试着从不同人物角度思考。
吕蒙:
(1)主公说开卷有益,确实如此啊。
(2)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才能有所长进。
(5) 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有收获的。




3.文中略写了经过,却详写了起因和结果,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起因孙权劝学,一是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二是说明了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详写结果鲁肃叹服,从侧面表现吕蒙惊人的进步,从而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详写起因和结果,都紧扣开卷有益的中心,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3.品读对话,分析形象。




1.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说说你体会到人物的什么语气和特点?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
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语带惊奇,流露出佩服和欣慰。




2.分角色朗读,试着读出三个人物各自的语气和特点。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邪:反问语气,暗含责备。
耳:限止语气,语重心长。
乎:反问语气,得意自信。




3.你能从人物的语言中看出三人的性格特点吗?请简要概括出来。
孙权
关心部下
要求严格
善于劝说
吕蒙
虚心听劝
勤奋好学
鲁肃
性格直爽
爱才敬才




4.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他的劝说技巧有何高明之处?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他的劝说技巧有何高明之处?
1.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明确读书的原因,以理服人,语重心长。
2.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暗含责备,言辞恳切。
3.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学习的好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殷切鼓励。
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表现了对下属的关怀、亲近,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文中写了鲁肃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侧面描写: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之大,极其郑重地“拜蒙母”“结友”,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钦佩,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效果显著,学识长进惊人。
1.根据情境,在空格处选择合适的称呼(填选项前序号)。
鲁肃与吕蒙相谈之后,往拜蒙母。
吕蒙:“大兄惠临寒舍,探望(① ),深表感激。”
鲁肃:“如(② )不弃,你我便结为擎友,今后肝胆相照。”吕蒙:“甚善!”
①A.家慈 B.令堂 C.尊公
②A.鄙人 B.舍弟 C.贤弟
课堂练习
A
C
课堂练习
2.《孙权劝学》中孙权劝诫吕蒙通过学习实现个人成长,《诫子书》中诸葛亮劝诫儿子通过学习来修身养德。请结合文章,说说甲乙两文在劝诫他人的手法上有何不同?
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涂掌事”责任重大,“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和“学”的意义,使吕蒙无可推辞。
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通过“静”和“躁”的正反对比,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知识总结
主旨上: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写法上: 1.语言描写;
2.侧面描写。
1.课外搜集整理古代的称谓语,在小组里交流。
2.文中“吕蒙就学”的镜头一晃而过,请你发挥想象,扩写吕蒙苦学的过程。2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