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8: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梳理并积累本单元字词及文学文化常识。
2.梳理并复习课文重点内容及主要考点。
3.对接中考题型,训练巩固提高。
单元架构
阅读
1 邓稼先/杨振宁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4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 写出人物特点
目录
基础知识

课文要点

单元重点

真题演练

1.基础知识




元勋(xūn) 孕育(yùn) 谣言(yáo) 鲜为人知(xiǎn)
昼夜(zhòu) 罗布泊(pō) 曛(xūn) 鞠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邓稼先(jià) 铤(tǐng)) 至死不懈(xiè)
殷红(yān) 无垠(yín) 萦带(yíng) 妇孺皆知(rú)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重点字音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藏污纳垢(gòu)
禁锢(gù) 一绺(liǔ) 犀利(xī) 黯然(àn)
甲胄(zhòu) 颔首(hàn) 锃亮(zèng) 炽热(chì)
粲然 (càn) 黝黑(yǒu) 滞留(zhì) 广袤(mào)
无垠 (yín)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
重点字音




署名 选聘 元勋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蓬断草枯
典籍 赫然 慷慨 锲而不舍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黝黑 粗糙 蒙昧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酒肆 器宇 截然不同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滥造
重点字形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成语积累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入木三分: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粗制滥造: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成语积累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通“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2.词类活用
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告别,不接受,解雇。
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治理。
及:及鲁肃过寻阳 等到 以及
更: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更加
但:但当涉猎 只 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士名称
往事:见往事耳 历史 过去的事
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独自,孤独。
见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看见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 (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4.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5.称谓语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6.特殊句式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省略句: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言积累




1.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臧克家,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被称为“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代表作《有的人》。
3.斯蒂芬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躁》等,传记《三作家》《三大师》《罗曼 罗兰》等。
4.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他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主。
作者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作品




1.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分类:按作者可以分为自传和他传;按体裁可以分为历史性传记与文学性传记。
基本特征:真实性、文学性。
2.编年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时间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
辨析:纪传体与国别体。
文体知识
2.课文要点
《邓稼先》
1.思路:
(1)背景引入: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2)概括介绍:巨大贡献→两弹元勋
(3)具体介绍取得成就的原因:①气质性格;②工作作风;③奉献精神。
(4)总结赞美: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
2.小标题形式: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6个小标题串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又突出了文章中心。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邓稼先》
1.忠厚平实的品格: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严谨认真的作风: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3.责任感与献身精神: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人物特点
《邓稼先》
1.对比手法: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赞扬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为人品格,揭示邓稼先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具体事例:选取具体事例,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揭示了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3.衬托手法:
①《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②描写戈壁滩的风沙、气温和工作中的问题之多,突出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③“我”的感情震荡:为祖国和好友感到自豪,侧面衬托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4.议论评价:高度评价邓稼先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赞扬之情。
5.引用歌词:引用“五四”时代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高度赞扬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男儿”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写作手法
《邓稼先》
1.“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运用排比手法,连续列出三个必备的高标准要求,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杰出的科学才能,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突出了邓稼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除了”表达严谨,“最早于”限定时间,“极少”限定数量,加引号的“援助”强调了性质,表达非常谨慎准确,突出了邓稼先突出了邓稼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表现了他坦荡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4.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整容”突出了自己当时的情感震荡之大,更能表现自己为祖国、为好友的强烈自豪之情。
语言品味
《说和做》
1.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做1:凝结成《唐诗杂论》;做2:十年出《楚辞校补》;做3:汇集成《古典新义》
2.作为革命者: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说1: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做1:起稿政治传单;做2: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
说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做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说和做》
1.人物形象:
(1)作为学者:在学术上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2)作为革命家: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3)内在联系:都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学者的治学态度和革命家的革命精神。
人物描写
2.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问时专心致志的刻苦精神,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3.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
4.夹叙夹议:议论搭建了文章的框架,使文章前后呼应,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说和做》
语言风格
诗意典雅,酣畅淋漓
1.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33个)
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增添文章的典雅气质。四字词语的连用,音韵铿锵,更形成一种激烈昂扬的节奏感与气势。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手法 ,不仅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也使感情更加鲜明饱满。
3.诗意的引用
引用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闻一多写的诗、说的话。都是诗人口中的文字,更具一番典雅意味。
《列夫·托尔斯泰》
1.丑陋普通的外貌
(1)面部多毛、须发浓密:胡髭、长髯、眉毛、鬈发
(2)长相平庸、粗鄙:额头、皮肤、鼻子、头发、招风耳、脸颊、嘴唇
(3)表情忧郁愚钝:铺陈渲染泰面容的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4)相貌普通平常: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
(5)外貌令拜访者失望:想象中威严非凡,见到后疑惑惊讶。
2.充满智慧的眼睛
(1)目光犀利且富有洞察力(2)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3)眼睛的威力强大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犀利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1.欲扬先抑:课文极力写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和精神的高贵,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2.抓住人物特征:课文抓住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
3.正面与侧面结合:第1、2段正面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第5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即写了拜访者的心理预设与现实的落差——客人们越失望,就越能从侧面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
4.整体和局部结合:第2段紧承上文,连用比喻,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突出其长相粗劣。
5.多角度、多层次:第4段从穿戴、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变化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形象,从多种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平庸的一面。
6.特写镜头:第1段开篇脸上“毛发”的特写镜头,聚焦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写作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
语言风格
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
1.比喻、夸张。
(1)描写外貌:由脸部最大特征,“多毛”入手。运用连珠式的比喻,使得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形象,而且给人无尽的联想。
(2)描写眼睛:比喻、夸张联袂运用,把托尔斯泰犀利的、蕴情丰富的、有威力的目光写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2.排比句式:运用大量整句,句式整齐,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
3.铺陈渲染:大量的比喻、夸张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更使读者回味无穷;运用大量整句,句式整齐,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
4.含义丰富: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列夫·托尔斯泰》
《孙权劝学》
1.事件: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有了惊人的长进,让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2.结构:(1)起因:孙权劝学;(2)经过:吕蒙就学;(3)结果:鲁肃叹服。
3、详略安排
(1)详写起因孙权劝学,一是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二是说明了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详写结果鲁肃叹服,从侧面表现吕蒙惊人的进步,从而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3)详写起因和结果,都紧扣开卷有益的中心,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劝学》
1.人物特点:
(1)孙权:关心部下,要求严格,善于劝说。
(2)鲁肃:性格直爽,爱才敬才。(3)吕蒙:虚心听劝,勤奋好学。
人物描写
2.语言描写: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①邪:反问语气,暗含责备。耳:限止语气,语重心长。乎:反问语气,得意自信。
②劝说技巧:善于劝说,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表现了对下属的关怀、亲近,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3.侧面描写: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变化之大,极其郑重地“拜蒙母”“结友”,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钦佩,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效果显著,学识长进惊人。
3.阅读重点
学习本单元,要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重点
把握人物特点
1.忠厚平实的品格:(1)与奥本海默对比; (2)选取具体事例。
2.严谨认真的作风:语言的细节描写。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3.责任感与献身精神:(1)环境衬托; (2)夹叙夹议。
邓稼先
1. 作为学者:在学术上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1)细节描写
(2)夹叙夹议
2.作为革命家: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1)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
(2)夹叙夹议
闻一多
把握人物特点
托尔斯泰
欲扬先抑
正面与侧面结合
整体和局部结合
多角度、多层次
特写镜头
比喻、对比
比喻、夸张联用
正面与侧面结合
铺陈渲染手法
用词典雅,句式整齐
丑陋普通
的外貌
充满智慧
的眼睛
把握人物特点
孙权
关心部下
要求严格
善于劝说
吕蒙
虚心听劝
勤奋好学
鲁肃
性格直爽
爱才敬才
写法上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把握人物特点
1.突出转变与贡献:文章开头部分提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奉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这句话通过将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中,突出了他在国家重大历史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2.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性格和为人,文章突出了邓稼先的忠厚平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例如,“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邓稼先的个人特质,也间接赞扬了他的崇高精神。
3.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强调:文中多次提到邓稼先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共产党理想的影响,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些语句不仅解释了邓稼先的精神来源,也增强了对他人格的评价。
4.情感表达与思想感情的升华:通过作者的反思和情感波动,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乱,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 这种表达方式深化了读者对邓稼先贡献和情感的理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揣摩关键语段
邓稼先
1.结构作用:文章通过关键语句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三个过渡段”,使得文章结构清晰,过渡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内容深化:关键语句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通过使用对句的形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还深化了对闻一多研究学问的恒心和毅力的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式,突出了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3.情感表达:关键语句如“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赞美。
4.细节描写: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5.主题突出:通过关键语句的反复强调,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如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两个核心特征,以及他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不同面貌,都被鲜明地展现出来。
揣摩关键语段
邓稼先
1.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茨威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如将他的胡髭比作“植被多于空地”,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以及“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外貌给自己的印象。
2.眼睛的描写:文章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例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一句,通过夸张手法展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深邃和洞察力,从而揭示了他敏感而复杂的灵魂。
3.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在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时,一开始便描绘了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这种描写策略正是为了通过反衬来突出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也使得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突出和立体。
揣摩关键语段
列夫﹒托尔斯泰
1.孙权的劝诫:“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话强调了吕蒙作为官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表达了孙权对吕蒙的严格要求和深切期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并非要求吕蒙深入研究,而是希望吕蒙能够广泛涉猎,了解历史,从而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2.吕蒙的反应:“蒙乃始就学。”吕蒙在听到孙权的劝诫后,开始接受教育,这表明他能够虚心接受建议,并付诸实践。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在看到吕蒙的变化后,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吕蒙才略的惊讶和敬佩,同时也反映了吕蒙通过学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3.鲁肃的角色:“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吕蒙的赞美,也是对孙权劝诫效果的直接回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效果。
这些关键语句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同时也传达了文章的主题——开卷有益,学习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揣摩关键语段
孙权劝学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四次时间交代,一则突出手术频率高,间隔时间短,二则更好地突出了邓稼先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表现他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严守秘密,实事求是: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严守秘密,体现了邓稼先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优秀的组织纪律性,作为一名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敷衍,不草率。
3.英勇无畏,身先士卒: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三处细节突出了邓稼先作为院长始终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和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
分析细节描写
邓稼先
1.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详细的生活细节描写,如闻一多先生的生活状态(“目不窥园,足不下楼”,“饭,几乎忘记了吃”,“睡得很少”),突出了他刻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描述闻一多先生的写作习惯(“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勤奋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2.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环境细节的描写,如“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不仅描绘了闻一多先生勤奋钻研的形象,也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充满智慧的学习氛围。
在描述闻一多先生在演讲时的言行(“你们站出来”),通过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大义凛然的形象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3.深化主题和思想的表达: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深化了对闻一多先生人格和革命精神的理解,如他的行动与言论的一致性,以及他为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文章不仅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多面性,也传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赞美。
分析细节描写
说和做
1.外貌特征:
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被详细描述,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以及“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他的须发被比作“热带森林般茂密”,眉毛则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这些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他的面部特征。
2.眼神描写:
托尔斯泰的眼神被描述为“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这种描述使用了夸张的比喻,如“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和“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强调了眼神的犀利和穿透力。
3.精神状态:托尔斯泰的精神状态被描绘为“消沉的阴影,滞留着迟钝和压抑”,这种描述揭示了他内心的压抑和不快乐。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深刻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以及他与社会的关系。
分析细节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
1.孙权的劝说技巧:孙权在劝说吕蒙时使用了一些策略,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他首先指出吕蒙掌管重要事务,因此学习是必须的,这既体现了他的权威,也表达了对吕蒙的期望。他的回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使用了反问句,显示出他对吕蒙的严格要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他能力提升的期望。
2. 吕蒙的反应与变化:吕蒙最初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学习,显示出他对于学习的抵触。但随着孙权的劝说,他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渐接受。文章后面提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显示了吕蒙在学习后的显著成长,变得令人刮目相看。
3. 鲁肃的见证与评价:鲁肃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见证了吕蒙的变化,并大力赞扬了孙权的劝说。他的评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对吕蒙成长的最高肯定,也侧面反映了孙权的英明决策和吕蒙的显著进步。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展现了孙权的智谋、吕蒙的成长和鲁肃的识人之明。整个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领导者对下属的深刻影响。
分析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
4.真题演练
1.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下面语句含义。
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的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重点语句含义
【答案】示例:“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一句闻先生的自述,表达了他对日常生活一般规则,如,个人形象卫生、吃饭睡觉时间、物品的整齐摆放等琐事无暇顾及,他把自己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为寻求救世的文化药方,呕心沥血、锲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以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境作答。
“秩序”的本义是“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在本文中指日常生活一般规则;结合“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可知,闻一多先生对于日常生活,比如个人形象卫生、书桌整理、吃饭、睡觉等等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打理,他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体现出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鞠躬尽瘁的精神。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关键语句作用
【答案】承接上文,领起下文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具体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根据文章第七段“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可知,文章第一段至第六段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所获得成就,而第八段“另外一个方面”是承接着上文来说的;同时根据第十段“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及第十二段“他‘说’了,跟着的是‘做’”可知,文章后半部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所以第八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一句开启了下文的介绍。
3.体会句中加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细节描写赏析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大义凛然的从容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颂扬与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具体形象地写出闻一多先生参加示威游行时的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的动作神态。联系第⑧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当时国民党特务采用暴力和暗杀等手段制造白色恐怖,闻一多等革命党人面临的是被暗杀的生命危险,但是,在示威游行时,他“走在最前面”“昂首挺胸”,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不怕牺牲,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赞美与敬仰。
4.肖像描写是很难的,浅了很难描绘出人物肖像,深了让人难以理解。请结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探讨如何进行肖像描写?
人物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一是抓住人物面部特征,比如文章第一段就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点;二是精心选用词语,比如托尔斯泰评价自己的话“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三是恰当借助修辞手法,比如“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5.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文言疑难字词。
文言词语积累
【答案】(1)推托 (2)好处
【解析】(1)根据字源法可知,其古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乱”和表示刑罚的“辛”组成,其古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乱”和表示刑罚的“辛”组成,本义是诉讼,打官司。引申言辞、说辞,是表示语言或说话的。结合语境,“蒙辞以军中多务”可以理解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所以这里的“辞”应取其最原始和常用的含义,即“推辞、拒绝”。(2)句意为:自己觉得获益很多。根据查字典法可知,“益”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根据句意应为:好处。
方法 词语 示例 画横线词意义(填文字)
字源法 蒙辞以军中多务 (1)
查字典 自以为大有所益 ①好处;②增加;姓;④更加。 (2)
6.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内容理解运用
【答案】(1)学习目的 (2)关心、期望 (3)示例:小顺,初中文言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就像吕蒙,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后,发奋学习,甚至在梦中都在背诵《周易》。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开始背诵,逐渐拓展,树立信心,相信你一定可以学好文言文。
劝说技巧 建立信任;了解对方;运用事例;注意身份与语气……
劝说智慧 孙权劝学,首先指出吕蒙“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接着提出“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1);最后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言语之间充满对吕蒙的(2)之情,又不失上级的身份,使吕蒙积极求学。
学以致用 小顺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差,不可能学好文言文。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与链接材料,用所学技巧劝说小顺好好学习文言文。小顺同学,(3)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