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6 老山界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6 老山界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8:4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老 山 界
第6课
陆定一
目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积累常考词语。
2.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3.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积累常考词语。
2.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课堂导入
在人类历史上,为了生存或者胜利,一支队伍的远征,常常会引起后人的无限遐思和长久惊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的长征,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感叹道:“中国红军的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
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谱写了气吞河山的壮丽史诗。
一次次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可以说,万里长征路,每一幕都惊心动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今天,我们就跟着一位亲身经历长征的老红军——陆定一,走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探究新知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3.批注写法,品读语言。
2.批注内容,体会精神。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了解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
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两篇纪实性文章,《榜罗镇》和《老山界》。




故事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老山界也由此而举世闻名。
检查预习
惊惶(huáng) 缴税(jiǎo ) 军阀(fá) 欺侮(wǔ)
峭壁(qiào) 骨碌(gū lu) 矗立(chù) 咀嚼(jǔ 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灌输(guàn) 缀着(zhuì)
苛捐杂税(kē) 篱笆(lí ba) 酣然入梦(hān) 蜷(quán)
形近字:缀-辍-啜、峭-悄-俏、笆-芭
多音字:嚼(语体变体)、咽(词性变化)
易错字:矗、 蜷、峭、督、侮、缴、惶
检查预习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蜷:弯曲。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惊惶:指惊慌,惊恐,举止失去常态。
攀谈:闲谈,交谈,指互相交谈。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管弦乐器)声。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
2.感知内容,体会精神。
感知内容
1.快速阅读,圈划出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和句子,给文章划分层次。
时间变化
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转移
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表达效果:
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1.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2.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3.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批注内容
2.对照时间和地点,概括其时其地所发生的事。
时间变化
第一天: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地点转移
瑶民家
山脚下
半山腰
山路上
雷公岩
山顶。
事件
同瑶民攀谈交往
开始爬山
夜宿山路
冻醒后的见闻感受
翻越雷公岩
到达山顶。
1.概括式批注
批注内容
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
1.老山界的高和险
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
2.部队方面
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
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
3.敌人方面
后有追兵,敌人还有飞机,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1.概括式批注
批注内容
4.结合具体困难,分别说说红军是如何克服的,表现了什么精神。
所遇困难
1.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2.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3.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4.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克服困难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1.概括式批注
3.批注写法,品读语言。
批注写法
1.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红军的精神品格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①“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1.正面描写
语言、神态描写,形象写出了红军爬山时互相鼓励的话语和笑声,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分析式批注
批注写法
1.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红军的精神品格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1.正面描写
③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行动描写,具体写出了红军对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表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反映了红军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
②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分析式批注
批注写法
1.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红军的精神品格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②机关枪声很密……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写敌人的追击紧逼,侧面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自信,也为下文在山顶想起要立北上抗日纪念碑的情节做了铺垫。
2.侧面烘托
①写与瑶民的攀谈交往。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害怕军队。和红军攀谈后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惊惶、伤心、欢喜),衬托了红军是人民的队伍,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
分析式批注
批注写法
1.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红军的精神品格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既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和险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对这景象的赞叹,更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场面描写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分析式批注
品读语言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仔细诵读,自选角度说说好在哪里。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运用了比喻手法,仰视和俯视结合,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既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和险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对这景象的赞叹,更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评价式批注
品读语言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仔细诵读,自选角度说说好在哪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以声衬静等手法,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半夜醒来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环境的寒冷、寂静和景象的奇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句式整齐中又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评价式批注
品读语言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仔细诵读,自选角度说说好在哪里。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运用拟人、反问的手法,既表现了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嘲讽,也为下文在山顶想起要立北上抗日纪念碑的情节做了铺垫。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山界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出了老山界,更加突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3.评价式批注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二段两次提到“停下来”表现山路难走,也为下文写山势陡峭蓄势,留下悬念,吸引读者。
B.文章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极力刻画了雷公岩的陡峭。
C.文中描写红军吃饭用“抢了一碗就吃”,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此时非常的饥饿。
D.《老山界》一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的文章层次。
课堂练习
【答案】C有误。文中描写红军吃饭用“抢了一碗就吃”,主要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场景。故选C。
课堂练习
2.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⑴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⑵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⑶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⑷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课堂练习
【答案】
⑴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⑵“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⑶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⑷“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知识总结
主旨上:本文具体生动地记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写法上:
场面描写;景物描写。
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