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第一单元第二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
“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
“理从事出,片言成典”;
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
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
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属于政论文的范畴,主要涉及:革命领袖有关政治的文章、报告、演说;党政机关、政治团体的宣言、声明;报刊杂志的政治性社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以及编辑部文章等。
具有针对性、理论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讲求确切,严谨,鲜明,富有鼓动性;句式结构变化多样,重整体布局,重修辞。
文体知识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创作背景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6年5月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四清,在农村中最初是“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 ,在城市中最初是“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后统一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这一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把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成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创作背景
关键词:
写作时间:1963年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写作的针对性
新知探究
2
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导图理清文章思路。
人的
正确思想是从
哪里来的
(一)提出问题,明确论点:
(二)总分总分析问题: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这三项实践中来”):
引论,提出问题——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中心论点)下文就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本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结尾):
结论,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要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工作。
试比较本文与《改造我们的学习》并思考:两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何不同?
任务二
把握论点的书写
《改造我们的学习》:
论点:改造我们的学习
题目即观点,开宗明义,简明扼要,旗帜鲜明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连续设问
任务二
把握论点的书写
本文开头连续设问的作用以及关系是什么?
作用
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
关系
三个问题不是并列关系,
第一问统摄全篇、同时包含后两个问题;
第二、三个问句是在第一个问句的基础上作为答案被提出来的,继而被否定,为开启下文做准备。
任务三
把握论证的逻辑
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的议论文,试划分结构。
引论: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这是下文两个飞跃的纲。
本论: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阶段。第一个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结论: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社会存在
社会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思想)
现象
反应
积累
量变
物质——精神
存在——思想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反映客观事物的片面、现象、外部联系
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直觉、表象)
反映客观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联系
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课堂练习
3
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理性认识
(思想)
社会存在
社会实践
检验
精神——物质
思想——存在
正确与否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链接背景:作者为什么要详细论述认识的两次飞跃及其多次反复对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意义?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精神指导实践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9年起“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把工业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降到确实可靠的水平上
物质到精神
实践检验思想
调整思想改造实践
课堂练习
4
任务四
把握语言的特点
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善于用准确、明白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试对这一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1、标题使用设问句
2、开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语言通俗接地气。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略含讽刺,群众一听就懂。
3、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存在——思想;实践——认识;物质——精神。
任务四
把握语言的特点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另一方面,是由本文的写作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他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