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二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梳理并积累本单元字词及文学文化常识。
2.梳理并复习课文重点内容及主要考点。
3.对接中考题型,训练巩固提高。
单元架构
阅读
5 黄河颂/光未然
6 老山界/陆定一
7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8*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 木兰诗
写作 学习抒情
专题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
目录
基础知识
壹
课文要点
贰
单元重点
叁
真题演练
肆
1.基础知识
字
词
梳
理
冼星海(xiǎn) 气魄(pò) 山巅(diān) 覆灭(fù)
九曲连环(qū) 哺育(bǔ) 浊流(zhuó)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缴税(jiǎo ) 军阀(fá) 欺侮(wǔ)
峭壁(qiào) 骨碌(gū lu) 矗立(chù) 咀嚼(jǔ 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灌输(guàn) 缀着(zhuì)
苛捐杂税(kē) 篱笆(lí ba) 酣然入梦(hān) 蜷(quán)
坚韧(rèn) 淳朴(chún) 谦逊(xùn) 摁倒(èn)
迸裂(bèng) 脸膛(táng) 憋闷(biē) 聚歼(jiān)
过瘾(yǐn) 掰断(bāi) 军隅里(yú) 犁耙(lí bà)
朝鲜(xiǎn) 烧着(zháo) 踹开(chuài) 短褂(guà)
重点字音
字
词
梳
理
碾(niǎn) 挚痛(zhì) 泛滥(làn) 白桦林(huà)
嗥鸣(háo ) 山涧(jiàn) 斑斓(lán) 谰语(lán )
怪诞(dàn) 浆液(yè) 亘古(gèn ) 默契(qì)
田垄(lǒng) 埋葬(zàng) 蚱蜢(zhà měng) 镐头(gǎo )
辘辘(lù) 丰饶(ráo) 污秽(huì) 耻辱(rǔ)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豁亮(huò)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燕(yān)山 胡骑(jì)
鸣啾啾(jiū) 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
策勋(xūn) 十二转(zhuǎn) 红妆(zhuāng) 霍霍(huò)
著(zhuó)我 旧时裳(cháng) 云鬓(bìn) 鞍鞯(ān jiān)
重点字音
字
词
梳
理
屏障 臂膀 哺育 淳朴 峭壁 嗥鸣 迸裂 聚歼
惊惶 怪诞 矗立 覆灭 斑斓 浆液 谰语 污秽
缀着 田垄 丰饶 亘古 镐头 过瘾 谦逊 默契
万丈狂澜 一泻万丈 九曲连环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永垂不朽 奋不顾身
重点字形
字
词
梳
理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也用来形容情况复杂曲折。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也用来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
永垂不朽:(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真真切切:(听得)非常清楚确实。
扑朔迷离:难以分辨兔子的雌雄。指事情比较复杂,一时很难辨别清楚。
成语积累
字
词
梳
理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 “着”,穿。
2.古今异义
爷:卷卷有爷名 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走:双兔傍地走 古义:为跑, 今义:行走。
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为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郭:出郭相扶将 古义:为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户:木兰当户织 古义:为门 今义:人家、门第。
迷离: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文言积累
字
词
梳
理
3.一词多义
愿:①愿为市鞍马 愿意 ②愿驰千里足 希望
市:①愿为市鞍马 买 ②东市买骏马 集市
帖:①昨夜见军帖 文告 ②对镜帖花黄 同“贴”贴上
机:①不闻机杼声 织布机 ②万里赴戎机 重要的事务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译文: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译文: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互文句: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
文言积累
文
学
常
识
1.光未然,本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主要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陆定一,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3.魏巍,原名魏鸿杰,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他凭借长篇小说《东方》,在1982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4.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现代作家。1932年加入北平"左联",主编其机关刊物《科学新闻》。1933年发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描写"九·一八"前夕东北人民的抗日激情和义勇军的爱国行动。
作者
文
学
常
识
1.《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
诗中将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2.《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朝民歌、北朝民歌两大部分。北朝民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作品
文
学
常
识
1.乐府诗:
①概念: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②发展: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③作用: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诗绝句,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2.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迅速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分类: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特点:报道详细深入,注重思想意义,强调形象说话,突出评论色彩。
文体知识
2.课文要点
《黄河颂》
内容结构:
1.望黄河:赞颂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2.颂黄河:赞颂黄河哺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激励中华民族。
3.学黄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黄河颂》
1.使用感彩鲜明的词语,如“英雄”“伟大”“坚强”“哺育”等,情感鲜明强烈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2.使用判断句、感叹句,语气坚定,语调高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情赞颂和向黄河精神学习的坚定决心。
3.使用第二人称,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能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
4.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生动地写出了黄河的形象特点,突出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并在结构上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抒情方式
《黄河颂》
1.炼字角度:望、掀、奔、劈、泻、。
2.修辞角度:比喻、
(1)比喻:九曲连环、中华民族的摇篮、巨人、民族的屏障。
(2)拟人: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呼告:啊,朋友!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6)反复: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3.句式角度
(1)啊!黄河!
运用反复、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把诗歌主体部分自然分为三个部分,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由实到虚,逐步深入,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增强了抒情性。
(2)句式上,以短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整齐、气势强劲。隔两三句押韵,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语言品味
《老山界》
1.线索: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时间变化: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
地点转移:瑶民家--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事件:同瑶民攀谈--星夜爬山--夜宿山路--冻醒的见闻感受--翻越雷公岩--到达山顶。
2.所遇困难及应对方法: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具体生动地记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老山界》
1.正面描写:
(1)星夜爬山的语言、神态描写,形象写出了红军爬山时互相鼓励的话语和笑声,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2)贴标语不让拆篱笆的行动描写,具体写出了红军对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表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反映了红军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
(3)宣传互助的行动描写,具体写出了红军爬山各尽其责、团结互助,表现了红军英勇的斗志和高度的自觉性。
人物描写
2.侧面烘托:
(1)写与瑶民的攀谈交往:瑶民态度的变化,衬托了红军是人民的队伍。
(2)写敌人的追击紧逼,侧面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自信。
3.场面描写: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
语言风格
1.连夜爬山场面描写
运用了比喻手法,仰视和俯视结合,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既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和险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对这景象的赞叹,更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夜宿山路醒后见闻
运用比喻、排比、以声衬静等手法,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半夜醒来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环境的寒冷、寂静和景象的奇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句式整齐中又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谁是最可爱的人》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事迹 感情 精神
①松骨峰战斗 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革命英雄主义
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 对朝鲜人民的爱 国际主义
③防空洞中的谈话 对祖国人民的爱 爱国主义
1.叙述方式: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与引用他人的话相结合。
(1)松骨峰战斗:将营长的话与作者的叙述结合起来描述。
(2)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将马玉祥的话与作者的叙述结合起来。
(3)防空洞中的谈话——三问三答:直接引用战士对作者所提的三个问题的回答。
(4)变换叙述角度的作用
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有利于集中笔墨发展情节; ②引用被采访人的话,有利于真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增加内容的可信度; ③二者结合,使得叙述错落变化,既典型又生动。
2.抒情方式:
(1)人称:开头三段,作者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交替变换,情感显得更加直接和迫切。中间和结尾段用“亲爱的朋友们”来称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加便于抒情。(2)句式:感叹句,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热情赞美,有力地突出主题。
问句,设问、疑问、反问综合运用,引起读者思考,加强了赞美之情。
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谁是最可爱的人》
语言风格
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1.描写敌人疯狂反扑,用敌人飞机、坦克的具体数字以及“汹涌卷来”“打翻”“烧红”“堆满”“流红”等词语,突出当时形势的险恶,衬托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2.描写志愿军战士在子弹打光以后,同敌人展开肉搏战,用“摔”“扑”“抱”“烧”等动词直接描写他们的英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和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描写战士们牺牲时的各种姿势,使读者联想到英雄们与敌人搏斗的壮烈情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刻画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
1.内容
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
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2.家乡特点:美丽、富饶、广袤、神奇、幸福和谐又充满生机、充满温馨美好回忆。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美好回忆,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和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
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意象叠加,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木兰诗》
内容主题
1.主要情节
(1)木兰停机叹息;(2)决定代父出征;(3)出征奔赴战场;(4)十年征战生活;(5)木兰还朝辞官;(6)还乡家人团聚;(7)比喻赞美木兰。
2.详略安排
①详写:“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
②略写:战斗过程,十余年征战生活。
人物塑造上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不慕名利、勇于担当的性格的颂扬,主题上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厌恶和远离。在结构上,则使文章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主题思想:诗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赞扬了古代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否定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追求。
《木兰诗》
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1)英雄形象:①勇敢担当;②英勇善战;③聪明谨慎。
(2)女孩形象:①思念亲人;②不慕荣利;③娇美温柔。
2.写作手法
(1)排比、夸张:突出了木兰准备的忙碌、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军营的艰苦、战斗的残酷和战功的卓著,生动表现了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2)侧面衬托:兰离家渐远思亲更切的心理,军营生活的艰苦衬托了木兰的坚强勇敢,伙伴的“惊忙”衬托了木兰的聪明谨慎。
(3)正面描写:对木兰心理、神态、行为、动作的细致描绘,形象刻画出木兰孝顺、勤劳、有责任感,又不慕荣利、温柔娇羞的女孩形象。
《木兰诗》
语文品味
诗歌采用了灵活简洁的铺排、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加上质朴自然的口语,既保留了民歌的形式,又很好地体现了北方民歌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
1.意象角度:诗歌选取了“黄河”“胡骑”“关山”“朔气”“金柝”“铁衣”等富有北方特点和战争特点的事物,写出了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和战争生活的激烈、艰苦,体现出北方民歌刚健豪迈的语言特点。
2.修辞角度:
(1)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铺陈出木兰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出征的情形,语言简洁而灵活。
(2)运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奥秘,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3.民歌角度:
(1)运用了复沓和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生动地刻画了木兰的心理,口语化的问答使语言质朴清新,体现了民歌特色。
(2)运用了复沓的手法通过两个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的诗句,渲染出悲壮的气氛,语言整齐中又有变化。
(3)运用了铺排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家人和木兰重逢后的行为、情感,渲染了欢快的氛围,语言质朴、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3.阅读重点
阅读重点
学习本单元,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所歌咏的伟大精神,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挚情感。精读时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把握抒情方式
用词:感彩强烈的词语;
句式: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修辞:呼告、拟人、反复、排比;
人称:第二人称。
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景物描写、环境烘托;
移情于物:意象铺陈与画面叠现;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比喻、联想、想象。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把握抒情方式
黄河颂
感情: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用感彩鲜明的词语、判断句、感叹句、第二人称呼告等来抒发强烈的情感。
把握抒情方式
老山界
感情:记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结合,在具体的描写中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红军的品质,体会到作者对红军的精神的赞扬。
把握抒情方式
谁是最可爱的人
感情: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
1.文中首尾以及事例中间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变换人称、句式,直接抒发对志愿军的热情赞颂,增强了感染力。
2.具体事例的叙述与描写中,又让人真切感受到志愿军的品质与精神之伟大,是间接抒情。
把握抒情方式
土地的誓言
感情: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美好回忆,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和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
1.直接抒情:文中使用感彩强烈的词语,拟人和呼告的手法。
2.间接抒情:描写家乡时的意象铺陈与画面叠现。
把握抒情方式
木兰诗
感情:诗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赞扬了古代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否定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追求。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
1.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经历,描写木兰停机叹息、准备出征、奔赴战场、辞官还乡等细节,具体表现木兰的形象特点,表达了对木兰的赞扬和对战争的厌恶。
2.以双免为喻,幽默而含蓄地表达了对木兰的赞扬。
学习做批注
1.圈点批注法
固定符号:使用特定的符号(如“·”、“〇”、“ ”等)来标记重要或有疑问的部分。
圈点:在文本中标记出重点、难点或深有体会的部分。
批注:在圈点的基础上,写下对文本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评价和感想。
2.批注的类型
注释:对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进行解释,并指明出处。
提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
批语:记录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见解、疑问。
警语:在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时,提醒自己注意。
什么是批注
学习做批注
3.具体操作步骤
标注自然段的序号:为了方便查找和引用。
粗读文本:初步了解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仔细圈点:在阅读过程中,对细节进行深入标注。
精读文本:全面理解文本,对之前的标注进行补充和修正。
4.注意事项
语言简洁:批注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描述。
真实感受:尽量表达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避免过度修饰。
多次阅读:如果计划多次阅读同一文本,每次批注可以用不同的笔迹进行,以便于区分。
如何做批注
1.阐释型批注:用批注来阐释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
①对词语的阐释——勾画含义深刻的词语,写出词语的本义和在语境中的意义;
②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③对段落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④对主题的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赏析型批注: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
①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
②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
③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批注的技巧
学习做批注
3.质疑型批注:用来对原文内容和表达的探究。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表达,对文章进行更深层面的品读。
①内容有没有漏洞?②遣词造句是否准确?
③有没有更好的表达?④我是作者会怎么写?……
4.补充型批注:这种批注要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思路,补充相应的内容。
①叙事类文本可以补充人物言行心理,补充故事发生的场景,补充情节的发展变化等。
②说理性文本,可以补充作者论述的道理,或者补充支撑道理所需的论据等。
5.感想式批注:由读的内容结合个人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生长环境等来批注。
6.联想型批注:阅读引起联想,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 “牵课内动课外”。联想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诗歌、文章、图片、歌曲、视频等等。
批注的技巧
学习做批注
学习做批注
1.《黄河颂》
①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②“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
③转入“颂”。直抒胸臆。
④“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⑤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
学习本单元课文中的批注
赏析型批注
质疑型批注
2.《土地的誓言》
①这里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地域特色的事物,有怎样的效果
②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③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
④“我”的“誓言”是什么 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习做批注
老山界
【选段】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赏析型批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既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和险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对这景象的赞叹,更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质疑型批注】你怎样理解作者眼中的“奇观”?这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联想型批注】这种景象,不由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手可摘星辰”,但是红军战士可不怕欢声笑语 动了天上的人。
学习做批注
谁是最可爱的人
【选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赏析型批注】联系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揭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抒发对他们的热情赞美。
【质疑型批注】这段文字的内容和人称与上面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感想型批注】这们今天的和平安定幸福,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生活,努力学习,不负前辈的期望。
学习做批注
木兰诗
【选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赏析型批注】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铺陈出木兰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出征的情形,语言简洁而灵活。
【质疑型批注】木兰真的跑遍了四处集市吗?你在别处见过这种民歌的写法吗?
【感想型批注】对木兰动作的细致描绘,形象刻画出木兰温柔娇羞的女孩形象。
【选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质疑型批注】战斗生活一笔带过,为什么归家情景却写得这样详细?
4.真题演练
1.探究下列语句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及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④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抒情方法及作用
【答案】四句话都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有的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有的用设问、反问的句式,都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强烈的赞美之情,凸显主题、强化感情,让情感的抒发充沛而有层次,增强文章的感染,抒情效果突出。
【解析】①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同时也起到强调作用。②句运用排比,且直接抒情,将战士们的精神品质直接叙述出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③句运用反问,肯定战士们的崇高地位,强烈抒情。④句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综合了议论,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强烈抒情。这些内容独立成段,相互呼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自然变换,既彰显出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又表达出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的思想意义。
2.给下面句子写一条批注,写出批注角度和批注内容。
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
学习做批注
【示例1】批注角度:人物描写。批注:细致地描写烈士们牺牲时的样子,形象地写出志愿军战士生前战斗的惨烈,抒发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
【示例2】批注角度:用词;批注:运用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志愿军战士生前与敌人搏斗的样子,渲染了战斗的惨烈画面,抒发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
【示例3】批注角度:句式;批注:运用排比的句式,多用短句,强烈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3.“松骨峰战斗”段中多处用了数量词,如“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8个小时”,其作用是什么?
表现手法分析
【答案】“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8个小时”表现敌人武器设备先进,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斗形势,也从侧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勇猛、顽强,烘托了志愿军战士的不畏牺牲英雄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使用数量词“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表现敌人武器设备先进,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斗形势;“8个小时”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激烈,场面的残酷。也从侧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勇猛、顽强,烘托了志愿军战士的不畏牺牲英雄主义精神,凸显了他们的高尚、伟大、可爱。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赏析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美好与富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喜爱、眷恋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赏析,“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秋天的美好,表达对美丽故乡的热爱,与如今被侵略糟蹋的愤慨。
5.下列选项中加红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市:东市买骏马 愿为市鞍马 有价无市
B.至:暮至黑山头 待君久不至 如期而至
C.度:关山度若飞 若屈伸呼吸 若无其事
D.闻:不闻爷娘唤女声 求闻之若此 举世闻名
文言词语积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集市\买\市场; B.都译为“到”; C.好像\你\好像;
D.听到\听说,听闻\知道;故选B。
6.有人认为《木兰诗》是一首巾帼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和平生活的普通女子。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自己的看法。
人物形象分析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诗歌略写了十年征战生活,人物塑造上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不慕名利、勇于担当的性格的颂扬,主题上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厌恶和远离。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