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读书分享会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第一单元第四课
《怜悯是人的天性》
读书分享会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读书分享会
导入新课
1
新课导入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
2.注重学习这篇驳论文中的驳论方法,掌握其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
3.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4.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读书分享会
新知探究
2
卢 梭
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写作背景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 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了解"启蒙运动“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题目解说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目的: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方法: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代表作品:《拿来主义》
知识扩展——驳论文
【抽象的哲理性文本的阅读】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极为抽象的哲理性强的经典理论文章,作者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出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一)如何读懂这篇文章呢?
1、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理性思辨的特点。
2、从概念的理解入手,理清作者的说理思维。
3、了解作者立场与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4、探究文章选用材料的特点和论证风格。
5、联系自我与现实,体会文章所呈现出的理性探索精神与深刻人生智慧
首先,卢梭考察了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的"理智状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他们对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欲望,"很难看到不平等的现象",他们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
其次,卢梭在分析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的时候,用辩证的观点来论述从自然状态的平等到文明社会的不平等,又到社会契约的平等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社会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这是因为,文明社会带来了人间的罪恶和痛苦,这对野蛮状态的平等来说,则又是倒退一步。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从平等到不平等 既是进步又是退步。
(二)《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一)、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1段: 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提出了怎样才能更幸福的话题。
第2段: 在批驳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的错误观点基础上,引出人天生拥有"怜悯心"的认识,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3段: 分析人和动物拥有怜悯心的本质,
第4段: 列举怜悯心的表现,对比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行为。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5段: 借助对比,深度阐释怜悯心的意义,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文章脉络 效果
1、辨析美德与邪恶 2、批驳霍布斯,引出"怜悯心" 3、怜悯心"的表现 4、"怜悯心"的意义。 先破后立,由概念到表现到本质再到意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比较容易接受。
行文脉络
提示: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解读概念要以课文为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按以下列步骤解读:
首先,清晰概念的内涵;其次,探究概念的本质;第三,分析概念的作用;第四,比较概念的差别;第五,梳理概念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维度 关键词 原文举例
内涵
本质
表现
作用
怜悯心
怜悯心
维度 关键词 原文举例
内涵 美德、禀性、感情 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2);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2);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4)
本质 天性、先于思维、合乎自然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活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3);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2)
表现 奔赴现场挺身而出伤心流泪不惜牺牲 感同身受 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哲学现场, 家、智者)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而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挺身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4);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多马克和普利亚姆一起叹息。(3);母兽对幼兽的温情会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它们马也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2);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他的孩子。(2)
作用 缓和、自爱心、帮助他人、代替法律、到别处找食物
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1)"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①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
②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③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
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不赞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并非完全是这种进步造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法律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负面影响。
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文 章 主 旨
本文的驳论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请具体分析作者对霍布斯的批驳运用特点。
(1)先是列举霍布斯的观点:人天生是恶人——
(2)接着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
(3)然后还原霍布斯的论点表述应该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4)之后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
(5)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6)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
本文的驳论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请具体分析作者对霍布斯的批驳运用特点。
本段驳论运用特点:
列举对方观点——知命对方观点的错误——揭示对方观点的错误本质——引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破立结合(追问法起到了推进作用
读书分享会
课堂练习
3
怜悯是人的天性
破:驳霍布斯
着眼点错误:①_____________
忽略了事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在③ 以前人类就有怜悯心
怜悯心合乎④ ,动物也有明显表现
怜悯心的力量,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
怜悯心派生出人的种种⑤_________
怜悯心有助于人类互相保存
人天生是恶人
人具有怜悯这一天然美德
运用头脑思考
自然
社会美德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读书分享会
拓展延伸
4
写作特点
①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驳论(破) 立论(立)
自然状态下的善恶认知善霍布斯的错误认知 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心有助于人类的互相保存
②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