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台 阶
第12课
李森祥
目录
学习目标
壹
重点难点
贰
课堂导入
叁
探究新知
肆
课堂练习
伍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陆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考词语。
2.梳理小说的情节,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 结合课文旁批,抓住细节做批注,分析父亲形象。
4. 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梳理小说的情节,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2 结合课文旁批,抓住细节做批注,分析父亲形象。
学习难点
1.理解题目“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结合课文旁批,抓住细节做批注,分析父亲形象。
2. 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堂导入
枯黑的面庞上布满了沟壑,生活的艰辛镌刻出车辙似的皱纹,干裂的嘴唇,枯树皮似的手中端起一碗浑水……看见这张图,仿佛已经看见他面朝的黄士,混着泥土的汗水。
他是众多一生艰苦的父亲的缩影,是底层农民一生的缩影,是农村的缩影。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农民父亲,来感受中国传统农村父亲的典型形象。
探究新知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3.研读细节,感知形象。
2.感知内容,理解台阶。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文
学
常
识
了解作者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文
学
常
识
写作背景
《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
文
学
常
识
文体知识
1.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检查预习
宽敞(chǎng) 门槛(kǎn) 醒悟(xǐng ) 晌午(shǎng )
涎水(xián) 蹦(bèng) 瓦罐(guàn) 烟瘾(yǐn)
绿荫(yī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 胯骨(kuà)
烦躁(zào) 头颅(lú) 撬(qiào) 磕(kē)
茬(chá) 揩(kāi) 蹿(cuān) 凹凼(āo dàng)
形近字:敞-敝、涎-诞、晌-响、揩-楷-谐、躁-燥-澡-噪-臊
生僻字:凼、茬、撬、胯
易错字:糟、 槛、黏、磕、筹、黏、罐
检查预习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烦躁:烦闷急躁。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2.感知内容,理解台阶。
感知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思考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
1.内容:父亲不甘心自家的台阶低,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自己也衰老了。
2.线索:以“台阶”为线索。
感知内容
2.梳理情节结构,并具体说说小说中记叙了父亲的哪些经历。
1.开端:梦想造台阶;(1-9)
2.发展:准备造台阶;(10-16)
3.高潮:建造新台阶;(17-25)
4.结局:台阶成,人已老。(26-32)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
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捡砖瓦、捡鹅卵石;
父亲种田、砍柴攒钱。
父亲起早贪黑造屋;
父亲起早踏黄泥;
父亲抬青石板闪了腰;
父亲精心养护台阶。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却感觉不自在;
父亲挑水上新台阶却闪了腰。
感知内容
3.梳理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开端:梦想造台阶;
发展:准备造台阶;
高潮:建造新台阶;
结局:台阶成,人已老。
渴盼:日夜盼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积极: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兴奋:父亲很兴奋,精力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失落:不自在、烦躁、失去了兴趣、若有所失。
理解台阶
4.结合你的理解,用下面的句式说说,“台阶”对父亲有什么意义?
“台阶”是父亲的 ,因为 。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提升自家的地位,是父亲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
台阶是父亲的动力
为了达成目标,父亲的日子过得既辛苦又简单,“高高的台阶”就是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辛苦劳碌半生,用尽了人生中最好的岁月。台阶建成后的父亲不仅身体迅速衰老,精神上变得烦躁失落。
链
接
材
料
作者访谈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父亲可以没有任何地位,但他能辛勤劳动,他最为可贵的本事就是能默默的积蓄一辈子的力量来做成一两件事。比如可以造一间可供一家人容身的房子。这样的一个父亲不仅是我能接受的,而且还可以为他不经意间散发出点点滴滴的人性光彩而感动。
——李森祥
理解台阶
6.结合上面材料说说,你怎样理解台阶建成后父亲的失落感?
(1)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新建的九级台阶虽高,但仅仅是表面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父亲的“地位”,他的精神并未得到满足。
(2)台阶建成了,使“我们”和过去的日子有些疏远,与邻里之间似乎也有了些距离。与过去的无拘无束相比,现在的生活有点儿陌生;与过去的坦诚融洽相比,现在的心理上有了些隔阂。
(3)父亲辛苦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却闲下来,有些不习惯、茫然。而且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愿望已经实现,没有了奋斗目标,生活也就没有了动力。
3.研读细节,感知形象。
感知形象
1.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要强的父亲
勤劳的父亲
感知形象
1.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打招呼……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谦卑的父亲
不服老的父亲
研读细节
2.结合下面云图提示,找出并品析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研读细节
3.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诵读并在旁边批注赏析。
父亲的脚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义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批注示例
对父亲脚板和洗脚的详细描写,写出了父亲终年劳作的辛苦,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说明了家庭的贫穷。
拟声词“唿嗒唿嗒”“沙啦沙啦”的运用,使描写更具表现力,更有画面感,更能表现父亲的辛劳。
研读细节
3.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诵读并在旁边批注赏析。
父亲的草鞋
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批注示例
草鞋“磨穿了底”“堆得超过了台阶”,侧面表现了劳动强度之大,劳动之艰辛,生动表现了父亲为建造新屋而付出之多,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
研读细节
3.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诵读并在旁边批注赏析。
父亲的头发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批注示例
头发上露珠的动态变化,既体现了父亲的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和敬佩。
形象的比喻,既突出了父亲的衰老,又烘托了父亲沮丧、失落的心情,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敬意。
研读细节
3.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诵读并在旁边批注赏析。
父亲的烟枪
父亲的目光
父亲的青石板
父亲的……
1.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浙江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B.《台阶》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农民形象。
C.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新屋”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 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D.《台阶》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语言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
课堂练习
【答案】C小说的核心意象是“台阶”,而非“新屋”。
课堂练习
2.“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课文中自卑的父亲才决定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但是当高台阶的房子造好后,父亲也老了,身板不如从前了,而且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如果你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儿子,你会支持父亲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吗?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不会。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是一种世俗的观念,况且以身体为代价来换取虚假的尊严,这是得不偿失的。俗话说,屋宽不如心宽,再高台阶的房子,也换不来健康的身心,所以我不支持父亲造高台阶的房子。
示例:会。因为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是父亲长期以来的心愿,作为儿子,当然要支持他,让他完成心愿,况且造房子不仅仅是为了尊严,更是为了居住,既然要造房子,把台阶造高点也无可厚非。
知识总结
主旨上:课文讲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写法上:
1.线索明晰; 2.细节描写。
课后作业
1.学习创作: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平凡小人物,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的特点和故事。
2.深度阅读:课下阅读朱自清《背影》、龙应台《目送》、吴冠中《父爱之舟》、林语堂《父亲·童年》中描写“父亲”的语段,比较人物形象和写法上的异同。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