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随文识字,并能结合课文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结合课文,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神态描写,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卑不亢。
2.教学难点: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特殊的朋友,看,它们是谁呀?(引导学生回答:陶罐和铁罐)
对,这就是陶罐和铁罐。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检查字词,整体感知。
1. 检查词语认读
骄傲 傲慢 奚落 神气 恼怒
谦虚 懦弱 争辩 朴素 价值
覆灭 倒塌 废墟
(1)指导书写“谦虚”。
(2)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在哪些场景?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 把两部分内容连成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陶罐和铁罐关系好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随文理解“奚落”)
三、朗读对话,感悟形象
活动一:品细节,明形象
1.明确活动要求:默读2到9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画出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你从中读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2.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3.交流第一次对话,看看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呢?
课件出示:“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1)关注铁罐、陶罐的语言。
谁关注了铁罐语言中的具体词,看看从哪读出了他傲慢的性格?预设学生从“你敢碰我吗?” 一个“敢”字读出铁罐觉得自己坚硬,用这一特点奚落陶罐;从“陶罐子”这个称呼中,读出了铁罐的目中无人和傲慢。
板书:傲慢。
对比称呼“陶罐子”和“铁罐兄弟”,面对故意的奚落,陶罐却依然兄弟相称,读出了陶罐的谦虚。
板书:谦虚。
你看,这些饱含情绪的语言,让我们眼前浮现了一个谦虚的陶罐,一个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的铁罐兄弟。
学生练习朗读,读好语言。
(2)关注铁罐、陶罐的神态。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神态的词语可以让人物的性格更突出。
(3)带上傲慢的表情和动作,同桌读一读。
教师引导:傲慢要是通过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呢?抬起下巴,双手叉腰,可真傲慢呀!
刚刚,我们抓住对话中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读出了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帮助我们读好人物的对话。
四、自学后半段课文(10~17自然段),品味故事结局
1.快速默读第10~17自然段,思考: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变成了什么样?铁罐呢?(陶罐还是和以前一样光洁、朴素、美观。铁罐消失了。)
2.当陶罐被人们从土里掘出来时,它是怎么说的?(“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3.联系前文铁罐对陶罐的态度,想一想:如果你是陶罐,这时候会怎么想?(会很高兴,觉得这下子铁罐可没话好说了……)
4.再读一读陶罐说的话,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被掘出土后,陶罐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自己的兄弟铁罐也掘出来,还担心它闷坏了,表明它根本没有把铁罐奚落它的话放在心上,心胸大度,善良可爱。
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板书:对比 结果 正视自己,尊重他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做一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而不懦弱 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