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梳理并积累本单元字词及文学文化常识。
2.梳理并复习课文重点内容及主要考点。
3.对接中考题型,训练巩固提高。
单元架构
阅读
10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1 山地回忆/孙犁
12*台阶/李森祥
13 卖油翁/欧阳修
写作 抓住细节
整本书阅读 《骆驼祥子》 圈点、批注、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目录
基础知识
壹
课文要点
贰
单元重点
叁
真题演练
肆
1.基础知识
字
词
梳
理
絮说(xù) 臂膊(bì bó) 搁(gē) 规矩(guī ju)
福橘(jú) 惶急(huáng) 诘问(jié) 菩萨(pú sà)
辟头(pī) 烦琐(suǒ) 掷(zhì) 骇(hài)破胆
胸脯(pú) 掳去(lǔ) 脐(qí) 疮疤(chuāng)
惧惮(dàn) 哀悼(dào) 渴慕( mù) 憎恶(zēng wù)
震悚(sǒng) 模样(mú) 粗拙(zhuō) 霹雳(pī lì)
守寡(guǎ) 孤孀(shuāng) 干戚(gān qī) 茉莉(mò lì)
阜平(fù) 土靛(diàn) 裤褂(guà) 冀中(jì )
炕台(kàng) 玉黍(shǔ) 浸湿(jìn) 单薄(bó)
重点字音
字
词
梳
理
破袄(ǎo) 水沤(òu) 袄襟(jīn ) 刨抓(páo)
碛口(qì) 缓和(hé) 赚(zhuàn) 瘪(biē)
宽敞(chǎng) 门槛(kǎn) 醒悟(xǐng ) 晌午(shǎng )
涎水(xián) 蹦(bèng) 瓦罐(guàn) 烟瘾(yǐn)
绿荫(yī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 胯骨(kuà)
烦躁(zào) 头颅(lú) 撬(qiào) 磕(kē)
茬(chá) 揩(kāi) 蹿(cuān) 凹凼(āo dàng)
自矜(jīn) 家圃(pǔ) 发矢(shǐ) 睨(nì) 沥(lì)
颔(hàn)之 忿(fèn)然 杓(sháo) 酌(zhuó)油
重点字音
字
词
梳
理
竹竿 惶急 诘问 烦琐 霹雳 胸脯 哀悼 渴慕
和蔼 寂寞 茉莉 书斋 守寡 肿胀 门槛 忿然
糟糕 醒悟 阜平 裤褂 冀中 炕台 玉黍 单薄
水沤 臂膊 规矩 辟头 憎恶 粗拙 晌午 烦躁
头颅 尴尬 家圃 自矜 筹划 絮说 磨难 疏懒
深不可测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重点字形
字
词
梳
理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穷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成语积累
字
词
梳
理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2.古今异义
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3.词类活用
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文言积累
字
词
梳
理
4.一词多义
之:①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②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③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④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其:①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②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①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②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射:①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②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①但手熟尔(同“耳” ,罢了)②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而:①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②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③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尝于家圃射。
②省略句:自钱孔入。(油)自钱孔入(葫芦)。
文言积累
文
学
常
识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3.李森祥,浙江衢州人。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作者
文
学
常
识
5.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欧王曾。
6.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8.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9.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
文
学
常
识
1.介词:跟名词或介词结合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1)介词的语法特点:①不能单独充当谓语;②介词常用在名词、代词、动词等前边。
(2)常见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2.连词: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1)连词的语法特点:连词只起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短语或句子的逻辑关系,不充当句子成分。
(2)连词分类:①并列连词;②表示选择关系;③表示递进关系;
④表示承接关系;⑤表示偏正关系;⑥表示假设关系;
⑦表示条件关系;⑧表示让步关系;⑨表示转折关系。
语法知识
文
学
常
识
1.小说:
(1)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笔记体小说: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笔记小说起源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文体知识
文
学
常
识
3.散文化小说:
(1)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2)特点:①强化抒情性;②弱化故事情节。
2.回忆性散文:
(1)概念: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2)特点: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它不追求完整性;其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
文体知识
2.课文要点
《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结构: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2.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
3.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
4.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粗俗好事、愚昧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特点,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1.双重视角
(1)成年视角: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展现出作者对于像阿长一样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以及自我反思的愧意。
(2)童年视角:真切地写出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儿童的心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动人。
2.欲扬先抑:以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
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
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
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写作手法
《阿长与<山海经>》
1.含义丰富:“伟大的神力”
(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大词小用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幽默调侃
(1)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2)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语言品味
《阿长与<山海经>》
《山地回忆》
1.分层:倒叙开头,引出回忆,首尾呼应。
(1)想给农民代表送布,粗布衣服引出回忆。
(2)回忆与妞儿一家的交往。
(3)买布送给大伯全家,妞儿用红布做红旗。
2.主要片段:以一双袜子为线索展开回忆。
(1)袜子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并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2)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讲洗脸、做饭、纺线、贩枣等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新中国新气象、开拓创新精神。
《山地回忆》
1.人物形象:
(1)性情爽朗、心直口快;(2)心地善良、乐于助人;(3)心灵手巧、勤劳纯朴。
人物描写
2.对话描写:
①通过对话引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
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
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山地回忆》
语言品味
1.环境细节描写:冰冻的河流,刺骨的冷风,罕见的阳光,从细节上写出了山地环境的恶劣,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
2.外貌细节描写:重神似不重形貌,比喻性描绘生动传神,耐人寻味,重点突出女孩贫寒的身份和吃苦耐勤的特征。
3.动作细节描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
4.侧面细节描写:大伯口中的“沾光”,从侧面表现出女孩的质朴善良和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
《台阶》
内容主题
主题思想:课文讲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1.开端:梦想造台阶;(1-9)①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②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发展:准备造台阶;(10-16)①父亲捡砖瓦、捡鹅卵石;②父亲种田、砍柴攒钱。3.高潮:建造新台阶;(17-25)①父亲起早贪黑造屋;②父亲起早踏黄泥;
③父亲抬青石板闪了腰;④父亲精心养护台阶。4.结局:台阶成,人已老。(26-32)①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却感觉不自在;②父亲挑水上新台阶却闪了腰。
1.人物形象: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
2.细节描写:
(1)父亲的草鞋:草鞋“磨穿了底”“堆得超过了台阶”,侧面表现了劳动强度之大,劳动之艰辛,生动表现了父亲为建造新屋而付出之多,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
(2)父亲的脚:对父亲脚板和洗脚的详细描写,写出了父亲终年劳作的辛苦,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说明了家庭的贫穷。
(3)父亲的头发:头发上露珠的动态变化,既体现了父亲的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和敬佩。形象的比喻,既突出了父亲的衰老,又烘托了父亲沮丧、失落的心情,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敬意。
人物描写
《台阶》
《卖油翁》
内容主题
1.开端:陈尧咨善射,卖油翁但微颔之;
2.发展:陈尧咨责问,卖油翁“但手熟尔”;
3.高潮:陈尧咨忿然,卖油翁“酌油知之”;
4.结局:陈尧咨笑而遣之。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以及卖油翁酌油的故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含蓄地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
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1)卖油翁:不卑不亢、从容自若、沉稳淡定。
(2)陈尧咨:盛气凌人、傲慢急躁。
2.写作手法
(1)对比手法:通过两人身份、语言、神态、性格对比,以陈尧咨来衬托卖油翁,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2)细节描写:①神态:睨之。但微颔之。(不以为意,勉强认可。)
②语言: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不卑不亢的藐视)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从容自若的平和)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低调谦虚的淡定)
③动作:徐以杓酌油沥之。(气定神闲,技艺精湛)
《卖油翁》
语言品味
1.人物描写丰富生动。
①神态:睨之。但微颔之。(不以为意,勉强认可。)
②动作:徐以杓酌油沥之。(气定神闲,技艺精湛)
③神态:自矜,忿然,笑而遣之。(既有尴尬解嘲,也有通达爽快。)
2.语气表达细致入微。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不卑不亢的藐视)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从容自若的平和)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低调谦虚的淡定)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盛气凌人的不满,恃技自傲的夸耀)
“尔安敢轻吾射!”(傲慢怒斥,脾气暴躁)
《卖油翁》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竹里馆》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抒发其宁静淡泊心情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5.《竹里馆》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6.《竹里馆》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王维《竹里馆》一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明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6.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1.岑参《逢入京使》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逢入京使》诗中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 《逢入京使》中,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的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入京使》
1. 韩愈在《晚春》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 韩愈在《晚春》中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 韩愈在《晚春》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 韩愈在《晚春》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韩愈的《晚春》一诗中,赞美不美的事物也不甘示弱,尽力为“晚春”添色的诗句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韩愈的《晚春》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
3.阅读重点
阅读重点
学习本单元,要熟读精思,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与所体现的民族品格。
精读时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意蕴。
理解标题作用
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营造)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概括或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贯穿全文的线索。
⑤交代写作对象,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
⑥点明或暗示、凸显文章主题。
⑦寄托……的情感等。
梳理标题作用
标题的作用
1.《阿长与<山海经>》:点明了主人公和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山地回忆》: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台阶》: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卖油翁》:点明故事主人公。
说一说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题目分别有哪些作用?
分析详略安排
《阿长与山海经》
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详略:文章详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以及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三件事,略写了阿长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教“我”的烦琐的道理、谋害“我”的隐鼠。
作用:这样有详有略,既表明“我’讨厌阿长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对阿长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又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分析详略安排
《山地回忆》
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详略:文章详写了河边偶遇妞儿、妞儿做袜子等片段,略写了妞儿学会织布、洗澡丢失袜子等内容。
作用:这样详略,既鲜明地刻画了妞儿性情爽朗、心直口快、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个性特点,赞扬了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美,又突出了抗战时期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的主题。
分析详略安排
《台阶》
详略:详写旧屋的台阶和新屋的台阶,简写新屋的主体工程,详写三块青石板。
作用: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从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知当年父亲身强体壮,与后面父亲闪了腰形成对比;
写年幼的“我”能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说明老屋的台阶确实很低;
结合后面九级台阶建成后,“我”已经是大人了,可见父亲从准备盖新屋到建成新屋的时间之长;
写石板粗糙,暗示了当年家庭条件之差;
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说明了台阶之低,并暗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
分析详略安排
《卖油翁》
详略:对陈尧咨的射技进行了简略描述,仅提到“善射”,并使用“十中八九”来形容其技艺,没有过多渲染。
详细描述了卖油翁的酌油过程,包括他如何精确地控制油的倒入,以及如何通过铜钱方孔将油注入葫芦。
作用:这种详略处理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卖油翁的酌油技艺,以及他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使叙事更加清晰,同时强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叙事角度
1.第一人称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增加代入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叙述更有悬念;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和详细描写心理。
2.第二人称视角:直接对话,真切自然,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效果。
3.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以旁观者身份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
4.特殊视角:
儿童视角:使得情节更显真实,纯真感人或体现童真童趣或通过表现事件对孩童的影响,深化主旨;
成年视角:从现在的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叙事角度
把握叙事角度
《阿长与山海经》:双重视角
1.成年视角: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展现出作者对于像阿长一样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以及自我反思的愧意。
2.童年视角:真切地写出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儿童的心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动人。
《阿长与山海经》
把握叙事角度
《山地回忆》:回顾式的叙事结构
1.第一人称叙述: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能够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一系列故事,增加了故事的沉浸感。
2.回顾式的叙事结构:小说通过倒叙的方式,从“我”的视角出发,回顾了过去在阜平山区的战斗生活和与当地人的深厚情感。这种叙事结构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革,还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深度。
《山地回忆》
把握叙事角度
《台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结合
1.第一人称视角:小说主要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父亲造屋的过程,包括“我”为父亲倒洗脚水、看父亲踏黄泥、燃放鞭炮等情节。这种视角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拉近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第三人称视角:在描述父亲年轻时背青石砌台阶的情节,以及“我”还未记事时趴在台阶上流着涎水啃石头等情节时,使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这种视角超越了第一人称视角,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深入。
3.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结合:在描述父亲的感受和想法时,如“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以及“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这些段落跳出了“我”的视角,深入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属于第三人称参与叙事的视角。
《台阶》
把握叙事角度
《卖油翁 》:第三人称叙事
1.小说主要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来展开故事。这种叙事角度允许作者从外部客观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了全视角的观察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2.通过这种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欧阳修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叙事技巧不仅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卖油翁》
发现关键语句
1.开头段落:开头段落常常包含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背景介绍,对于理解整篇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尾段落:结尾语句通常是对全文的总结或主题的升华,理解结尾语句对于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非常关键。
3.过渡句:过渡句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发展脉络。
4.特定情境下的语句:在某些具体情境中,如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通常含有丰富的情感或故事发展的关键信息。
5.抒情或议论句:这类语句可能出现在文章中的任何部分,作者通过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对事件的看法,对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尤为重要。
关键语句的位置及作用
发现关键语句
1. 文中反复提及阿长谋害我的隐鼠,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为:
(1)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3)第19段: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4)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阿长与山海经》
发现关键语句
2.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语词:“敬意”四处。
(1)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2)第17段: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3)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
(4)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3.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语词:“伟大的神力”两处。
(1)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2)第26段: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阿长与山海经》
发现关键语句
1.“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
2.“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3.“光着脚打下去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4.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5.“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6.“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
7.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打败日本”的语句,既表现了战士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和乐观精神,也表现了群众的抗战的支持,丰富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在结构上前后呼应,让小说结构严谨。
《山地回忆》
发现关键语句
1.“我们家的台阶低。”
这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反映了父亲对家庭台阶的不满,也是他决定建造高台阶的起点。
2.“新台阶砌好了,九级。”
这句话标志着父亲长期努力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3.“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这句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强调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渴望和对台阶高低的敏感。
在这些关键性的句子中,物线“台阶”反复出现,贯穿始终,衔接情节,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同时,也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台阶》
发现关键语句
1.“无他,但手熟尔”:这句话出现在陈康肃公询问卖油翁是否也擅长射箭时,卖油翁以此回答,暗示陈康肃公的射箭技术并非特别,只是由于熟练度而已。这句话强调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即技能的熟练程度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达到极致,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在卖油翁展示他的酌油技术后,他再次使用了这句话,强调他的技术同样只是由于长时间的练习,没有任何神秘之处。这句话进一步巩固了“熟能生巧”的主题,同时也展示了卖油翁的谦逊和朴实。
3.这两句话的反复出现,不仅强调了技能熟练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卖油翁的谦虚和谨慎,同时也对陈康肃公的自矜态度进行了批评。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有意的修辞手法,用以突出和强调主题,使得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卖油翁》
4.真题演练
1.小组同学围绕选文中的“小”鲁迅与“大”鲁迅展开探究。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以第一人称描述“小”鲁迅当时的心理活动。)
(2)“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表现出“大”鲁迅怎样的情感。)
把握叙事角度
【答案】
(1)示例:什么?《山海经》?是真的吗?阿长竟然买来了《山海经》?我惦记了这么久,求了这么多人都没买到的《山海经》被她买来了?竟然是真的!长妈妈太了不起了!
(2)示例:“大”鲁迅对阿长充满怀念。当其他人都不关心我是否能买到《山海经》的时候,不识字的阿长却特意到书店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多年后仍难以忘怀。情感还有感激、同情、愧疚等。
2.鲁迅写回忆性散文时,时常将“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彼此交错转换。下面选项中,叙述视角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
B.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把握叙事角度
【答案】D。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叙述视角。ABC项相同,都是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D项不同,是从“成年的我”的视角叙述;故选D。
3.“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理解关键语句
【答案】
1.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2.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4.从《台阶》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中,有人读出了“悲哀”,有人读出了“怜惜”,有人读出了“无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请作简析。
理解关键语句
【答案】示例一:我读出了“心疼”。父亲年事已高,无法再操持农活,他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还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疼。
示例二:我读出了“无奈”。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深感无奈。
示例三:我读出了“悲哀”。父亲辛劳一辈子,建造了有高台阶的新屋,但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地位,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的悲哀。
5.小说以“台阶”为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题目作用
【答案】“台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文章命题立意的核心。作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以“台阶”为题,表现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得到人们尊重的心愿。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第①~③段介绍我们搬了新家,有了新的台阶,父亲感到很不适应;第④段写父亲挑水上台阶时闪了腰;第⑤~⑧段写父亲闪了腰之后,便很少跨出台阶。由此可见,“台阶”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作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根据第②段“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再结合课文父亲认为台阶越高,屋主人的地位就越高,日夜盼望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知“台阶”在父亲心目中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题目点明文章的中心。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