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0: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梳理内容(科普自传文)
梳理科学探索的历程,关注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提示:按时间顺序进行
1、20世纪50年代
科学探索历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全脱产学习,历时两年半。
重要启示节点: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2、20世纪60年代
科学探索历程: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重要启示节点: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改为低温提取。
3、20世纪70年代
科学探索历程:赶赴海南进行临床试验,效果明显,后转为分离提存,将天然分子变为药物。
重要启示节点:在四川找到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4、21世纪
科学探索历程:在青蒿素分子中引入羟基,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
重要启示节点:在青蒿素分子中引入羟基,研制双青蒿素。
【小结】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本文记述了屠呦呦在科学探索过程的重要经历,她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二、领悟精神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本文记述了屠呦呦在科学探索过程的重要经历,她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1、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屠呦呦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④谦虚而又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展现了谦虚而又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⑤对中医医学价值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并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2、本文是科学说明文,侧重以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对青蒿素的提取、发展历程等进行说明。具体来说,运用了下定义、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表现手法。
第7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科普自传文)
1、文本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①想象思维: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②专业兴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要充满乐趣的。
③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科学研究需要理论的实践和理论的证明,但更需要行动。(实证精神)
第8课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分成多少组来介绍?按什么顺序展开介绍?快速划出每一特征的关键词。
1、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
台基、房屋、屋顶
(2)平面布局:
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户外空间
2、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
(4)斗拱作用
(5)举折举架作用
3、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
(6)介绍屋顶
(7)着色特点
(8)装饰特征
(9)用材特点
九大特征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
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而(1)(2)因为从总体上谈中国建筑,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二、“可译性”
文章在描述九大特征时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但文章在这里并没有结束,后面还提到“可译性”,什么是“可译性”?“可译性”可能给各民族建筑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1、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影响:从利的方面讲可以促进本民族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的交流,让本民族建筑特色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从弊的方面分析,这也可能导致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被其他民族建筑的风格和文化替换而至于消失。
3、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最终目的是什么?
文章第20自然段写到: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作者希望“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在创新时不能忘根,只有“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才能在创新中尽可能融入中国元素,保持中国建筑的特色,我们的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史占一席之地。足见他对中国建筑的酷爱。
第9课林庚《说“木叶”》
一、梳理脉络
第一层(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的形象关键在“木”字。
第二层(4-6):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明确】4-6段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特征,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第6段: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舒朗的秋天气息。(颜色性)
小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则是具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因此,“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想象的更多是秋天落叶纷纷飘落画面,寄予的是诗人浓厚的悲秋情结。
‘木叶”与“树叶”的比较:
“木叶” :微黄、干燥、空阔舒朗、情秋季节
“树叶”:碧绿柔软、湿润、绵密、春夏之交
第三层(7):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金。
二、暗示性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
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韦庄《台城》)
7、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唐·张九龄《折杨柳》)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大多出现在离别的场景和思念故乡的场景中。
它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