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2: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淮北一中 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王聪审题人:谢君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安徽郎溪县磨盘山遗址考古发现大量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800——5300年)墓葬。有的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有的以随葬大量石器为主,还有墓葬随葬较多的网坠和形制类似于觿一类的陶质织网工具。这说明当时( )
A.初始国家形态形成 B.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
C.尚未形成定居生活 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2. 先秦祭祀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圣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的,全部作为祭祀的对象。这表明( )
A.秦始皇时期的社会信仰多元化 B.秦始皇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C.秦始皇时期全面保留文化传统 D.秦始皇大力加强皇权的神圣性
3. “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 )
A.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 D.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
4. 据史书记载:“魏武(曹操)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西晋时段灼写道:“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些可用于探究,魏晋时期( )
A.中枢机构的变化 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选官标准的演变
5.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社会风气嬗变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C.少数民族渐以农耕为主 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6.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因为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一举措的初衷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提高决策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少决策失误
7. 韩愈(768-824年)在《原道》《论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主张“止塞佛、道”。其主要目的是( )
A.塑造李唐政权合法形象 B.遏制佛教广泛传播
C.巩固儒学主流思想地位 D.推动文学回归传统
8. 唐朝喜好舞蹈成为社会风气。唐太宗曾自作《破阵舞图》,由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奔放健朗的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唐代敦煌壁画经常有此类场景的刻画:舞伎手指和脚趾用力屈张,身后的飘带因舞动的节奏快、力度大而卷出花朵。由此可见,唐朝( )
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
9. 契丹人在从部落联盟体制跃升至君主专制国家的道路上,不得不经常借用外部力量,来突破其传统体制。如治下汉族士人将契丹开国君后及皇太子神化为道教尊神,采用谶纬与道教融合的方式来诠释开国史。上述材料折射出 ( )
A.契丹社会转型的艰辛 B.汉人对契丹统治的认同
C.辽朝大力构建正统性 D.政教合一助力社会转型
10.宋代路级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漕、宪、仓三司除了各司其责之外,还负责对路内所辖的地方官吏进行行政监督,所以又通称“监司”。据此可知,宋代的路级机构设置( )
A.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 B.造成了朝野官员的倾轧
C.保障了宋朝社会的稳定 D.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11.两晋南北朝谱牒记录中,已婚女性外家(娘家)郡望和父祖职官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宋代之后,家谱中对女性这个方面的记载已经很少出现。这一变化说明( )
A.女性地位的上升 B.谱牒制度日益完善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12.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朱熹这一思想旨在 ( )
A.促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B.强化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C.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旨在宣扬佛道禁欲思想
13.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中央运行机制失衡 D.宦官专权局面出现
14.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住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壁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庵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15.据统计,1762年中国人口突破了2亿人,1791年再次突破3亿大关,1835年又突破了4亿大关,截至1840年,中国人口已达4.1亿。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 B.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
16.清军在进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就开始组织编纂《西域图志》,调遣专家和传教士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新疆舆图,并亲自指导、督促、审核,最终于1762年编纂成《西域图志》。据此可知,《西域图志》的编纂( )
A.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反映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C.揭示了乾隆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D.体现了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17.“新民本”思想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是明末清初由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在传统“重民—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与材料中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
A.“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18.英国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对此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回复英国国王“天朝不宝原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这主要反映出 ( )
A.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 B.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
C.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
19.清政府将《南京条约》的文本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存放于中央政府。此外,面对五口通商后日益繁多的外交事务,清政府让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材料表明,清政府 ( )
A.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B.意在维护天朝体制
C.积极调动地方活力 D.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20.19世纪五六十年代,湘淮系官僚集团逐渐崛起为清政府倚重的重要力量。为其崛起提供契机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 中法战争
21.19世纪末,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更加畅通无阻,已深入到广大的中小城镇。即使是在云南昭通偏僻之区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刺呢、哗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能够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据此可推知( )
A.民众的消费水平有大幅提高 B.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已经解体
C.一定程度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D.西方国家改变了侵略的方式
22.右图是创作于1903年的美国讽刺漫画,该漫画意在讽刺( )
A.俄国独占中国东北 B.清政府的割地卖国
C.法德两国袖手旁观 D.伪满洲是傀儡政权
23.近代时期,各阶级纷纷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某运动后,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此运动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洋务运动
24. 1898年7月10日,光绪帝发布上谕,令各省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改建或新创学堂的工作迅速铺开,京师、直隶、山西、陕西、两湖、江浙乃至边远的甘肃、贵州等省份都有新学堂的设立。第一批女子学校也在上海等地创设。这表明,维新变法( )
A.得到了各省督抚的支持 B.建立了完整的新学制体系
C.开近代妇女解放的先河 D.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5.清廷于1900年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事件导致( )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变化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D.清政府的统治得到了加强
26.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这表明( )
A.三民主义已经残破不全 B.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C.组织更纯洁更有凝聚力 D.同盟会放弃了革命主张
27.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但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制,就难有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B.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影响深远
C.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根基 D.未能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28.传统北京剧坛基本皆为男性演员,即使是旦角也一律由男性扮演。1912年,在北京文明戏院股东俞振庭的邀请下,天津女伶赴京献艺,开创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随后掀起了各地女伶进京演出的潮流。这反映出当时 ( )
A.政治革新助推社会思想解放 B.区域交流促进戏剧发展
C.男女社会地位已经实现平等 D.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29.鲁迅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实光明得多……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导致“坏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洋政府实行独裁统治 B.袁世凯发起“二次革命”
C.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 D.列强加紧了对中国侵略
30.1919年1月,北大教授李大钊帮助全国学生救国会出版了《国民》杂志,并积极撰文传播新文化。在他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该演讲团在4月前后曾围绕山东问题作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巡行讲演活动。这体现出 ( )
A.中共成立条件已经具备 B.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C.思想启蒙引导社会运动 D.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一大特色;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长江中上游地区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随着海禁的开放和长江中上游各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随着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花生、番薯的引种和推广,成为清代流通中的大宗商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呢绒制品、钟表、眼镜等洋货的输入也大为增加;而豆饼、麻饼、芦苇、荆条、桑皮、香屑等低值商品成为长距离流通中的大宗商品。明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至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000~25000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此后,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农林工商(后改为农商)总长的张容,在1913~1915 年的任期内,主持全国农林、工商政务,编订颁布有关工商矿业、农林业、渔牧业等的政策法规二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 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据农商部的统计,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银行总数只有7家,辛亥革命后,仅中华民国元年一年间成立的银行数就达到 14家。根据吴承明的研究,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很缓慢,90年代起开始显著,“而迅速扩大是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二三十年代”。
——摘编自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变化的原因。(5分)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磨盘山遗址墓葬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网坠和织网工具等差异,反映出当时不同人从事不同生产活动,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B正确。初始国家形态形成的标志包括城市、文字、阶级等,材料未体现,A错误;大量墓葬说明当时已形成定居生活,C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贫富差距大,D错误。
  2.答案:D
  简析:秦始皇打破先秦祭祀制度限制,将众多对象纳入祭祀范围,通过增加祭祀对象来强化皇权的神圣性,凸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利用祭祀强化统治,并非社会信仰多元化,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B错误;秦始皇的做法并非全面保留文化传统,而是有所改变和利用,C错误。
  3.答案:B
  简析:汉武帝实行盐业官营,将盐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正确。“工商食官”格局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突破,A错误;国家统一在汉武帝之前已实现,C错误;“确保”封建国家稳定发展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4.答案:D
  简析:曹操时期九品中正制以人才优劣为标准,西晋时却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这些记载可用于探究魏晋时期选官标准的演变,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势力增强,B错误;选官制度变化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C错误。
  5.答案:D
  简析:少数民族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且其气质传入中原,使中原呈现新气质,这表明当时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D正确。中原地区社会风气变化只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之一,A错误;材料未提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错误;材料未体现少数民族以农耕为主,C错误。
  6.答案:A
  简析: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职权合而为一,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权力增大,这样做的初衷最有可能是为了减少决策环节,提高决策效率,A正确。强化君主专制一般是削弱相权,而此举措使中书令权力增大,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机构调整,与中央集权无关,C错误;减少决策失误是三省制的作用,并非这一举措的初衷,D错误。
  7.答案:C
  简析:唐朝时期佛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韩愈批判佛教,主张“止塞佛、道”,主要目的是巩固儒学主流思想地位,C正确。塑造李唐政权合法形象并非主要目的,A错误;遏制佛教传播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B错误;材料与文学回归传统无关,D错误。
  8.答案:D
  简析:唐朝喜好舞蹈,且舞蹈风格奔放健朗,唐代敦煌壁画中舞伎的形象也体现出这种豪迈的风格,反映出唐朝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舞蹈风格体现的文化气质,并非尚武崇侠风气,A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政策,B错误;材料未涉及市民生活,C错误。
  9.答案:A
  简析:契丹人从部落联盟体制向君主专制国家转变过程中,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突破传统体制,如利用汉族士人将契丹开国君后及皇太子神化等,折射出契丹社会转型的艰辛,A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人对契丹统治的认同,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契丹社会转型,并非辽朝构建正统性,C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教合一,D错误。
  10.答案:D
  简析:宋代路级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且相互监督,这种设置增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和治理能力,D正确。“完备”的监察体系说法过于绝对,A错误;材料未提及官员倾轧,B错误;“保障了宋朝社会的稳定”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
  11.答案:C
  简析:两晋南北朝谱牒重视已婚女性外家郡望和父祖职官,宋代之后记载很少,这反映出门第观念在宋代之后逐渐淡化,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第观念变化,并非女性地位上升,A错误;谱牒中对女性记载减少不能说明谱牒制度日益完善,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谱牒中对女性记载变化无直接关联,D错误。
  12.答案:B
  简析:朱熹区分天理和人欲,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目的是强化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规范人们的行为,B正确。促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不是朱熹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A错误;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并非主要意图,C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宣扬佛道禁欲思想,D错误。
  13.答案:B
  简析:明朝宦官汪直权势很大,朝中公卿大臣都避让,这是因为宦官权力来自皇帝,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B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A错误;中央运行机制失衡是表象,不是实质,C错误;宦官专权是现象,背后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D错误。
  14.答案:C
  简析:朱家角镇贸易花布、干家窑镇民多业陶、庵江市铁工过半,这些都表明当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并非农业多种经营,A错误;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商业发展,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D错误。
  15.答案:D
  简析:1762-1840年中国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能养活更多人口,D正确。传统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且与人口增长无关,A错误;国家疆域面积扩大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影响较小,C错误。
  16.答案:A
  简析:乾隆组织编纂《西域图志》,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舆图,这彰显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正确。材料未体现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B错误;编纂《西域图志》是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并非乾隆帝好大喜功,C错误;材料未体现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D错误。
  17.答案:D
  简析:“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主张将权力分散给天下人,限制君主权力,与“新民本”思想中“重民—限君”的模式接近,D正确。A选项强调良知良能的普遍性,B选项是心学观点,C选项强调人伦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均与“新民本”思想不符。
  18.答案:B
  简析:乾隆帝和嘉庆帝拒绝英国扩大贸易的请求,反映出统治者故步自封,不了解世界形势,这为中国近代落后埋下伏笔,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态度,并非小农经济的优势,A错误;材料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无关,C错误;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中国发展,维护朝贡体系不是主要影响,D错误。
  19.答案:B
  简析:清政府将《南京条约》文本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让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外交事务,这是为了避免中央直接与外国打交道,意在维护天朝体制,B正确。这些做法不是外交近代化的体现,A错误;材料与调动地方活力无关,C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D错误。
  20.答案:B
  简析: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战斗力低下,湘淮系官僚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成为清政府倚重的力量,B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湘淮系官僚集团尚未崛起,A错误;洋务运动是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后开展的,C错误;中法战争发生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之后,D错误。
  21.答案:C
  简析:洋货在中国倾销畅通无阻,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努力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民族工业发展,C正确。洋货售价能被普通民众接受,不代表民众消费水平大幅提高,A错误;19世纪末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只是开始解体,并非已经解体,B错误;西方国家侵略方式在甲午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但材料未体现这一变化,D错误。
  22.答案:A
  简析:1903年,俄国企图独占中国东北,漫画中“空津兴”等信息暗示了俄国的野心,该漫画意在讽刺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行径,A正确。漫画主要讽刺俄国,并非清政府割地卖国,B错误;漫画重点不是说法德两国袖手旁观,C错误;伪满洲国是1932年成立的,D错误。
  23.答案:B
  简析: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封建反侵略,与列强放弃瓜分中国无关,A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未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想法,C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问题无关,D错误。
  24.答案:D
  简析:光绪帝令各省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各地新学堂纷纷设立,还创设了第一批女子学校,这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D正确。“得到了各省督抚的支持”说法过于绝对,A错误;维新变法时期没有建立完整的新学制体系,B错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在这之前已经开始,C错误。
  25.答案:C
  简析:南方督抚拒不承认清政府的宣战诏书,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表明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统治根基动摇,C正确。列强侵华方式变化是在甲午战争后,A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B错误;这一事件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D错误。
  26.答案:B
  简析: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生分化,部分会员组织新团体,放弃部分宗旨,这表明革命团体内部不团结,潜藏着失败的危机,B正确。同盟会部分会员的行为不能说明三民主义已经残破不全,A错误;组织分化说明同盟会凝聚力下降,C错误;同盟会并未放弃革命主张,D错误。
  27.答案:B
  简析:学者强调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进步打开闸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说明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影响深远,B正确。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不是落幕,A错误;辛亥革命摧毁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根基,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D错误。
  28.答案:A
  简析:1912年天津女伶赴京献艺开创先例,随后各地女伶进京演出成潮流,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政治革新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思想解放对戏剧发展的影响,并非区域交流,B错误;当时男女社会地位并未实现平等,C错误;“开始”走向文明开化说法错误,D错误。
  29.答案:A
  简析:“二次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政治黑暗,导致社会“坏下去”,A正确。“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发起的,B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传统文化,与社会“坏下去”的原因无关,C错误;“二次革命”失败后社会“坏下去”主要是国内原因,D错误。
  30.答案:C
  简析:李大钊传播新文化,平民教育讲演团围绕山东问题讲演,这体现了思想启蒙对社会运动的引导作用,C正确。中共成立于1921年,此时条件尚未具备,A错误;教育革新不是救国的主要手段,B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D错误。
  31.
  (1)构成:包括元首制度(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治、军事等事务;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为后世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表现: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内朝,削弱相权。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改革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2.
  (1)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江南丝、棉纺织业发达,华北平原种植结构调整,长江中上游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区;长途贸易发展,沿海、长江航运成为主要流通干线;商品种类丰富,经济作物、洋货等成为大宗商品;农村集市网逐渐形成,集市数量增多,密度增大。
  (2)变化:经济政策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的财产和营业自由;实业团体数量增加;工厂和银行数量增多;国内市场迅速扩大。
  (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为经济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