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4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
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 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
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D.小农经济是封君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
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4.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由此可知,该官职的设立()
A.开始形成新的中朝制度体系 B.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与宰相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D.有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
5.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6.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类型 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一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7.“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A.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B.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C.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D.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
8.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 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
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
9.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 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10.元代建立后,元世祖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寄”权利,行省的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据此可知,元代行省的设置( )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11.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
A.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B.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
C.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 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
12.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13.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 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14.1691年,康熙皇帝和蒙古喀尔喀部族首领在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拨给牧地,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由此可见,多伦会盟()
A.促使内外蒙古最终融为了一体 B.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
C.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 D.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
15.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
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
16.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2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案。“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等
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4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6分)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
——摘自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材料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摘自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主张。(4分)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良渚文化遗址墓地中,部分墓葬有大型墓台、精美随葬品,部分墓穴狭小、随葬简陋,这种差异体现出当时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原文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灵崇拜兴起的信息,C错误;仅从墓葬差异不能得出贵族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D错误。
2.答案:C
简析:张荫麟描述的“封建社会”指分封制下的社会,在分封制中,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C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未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A错误;封建君主专制在秦朝才确立,西周尚未出现,B错误;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产生,西周是井田制,D错误。
3.答案:D
简析:秦朝九卿中,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少府掌管皇家财政等,体现了政治体制家国同构的色彩,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相似性,D正确。材料未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A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材料未重点体现,B错误;强干弱枝强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突出这一点,C错误。
4.答案:D
简析:汉武帝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强宗豪右和郡守,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国家,D正确。材料中的官职属于监察体系,与中朝制度无关,A错误;该官职监察对象不是诸侯王,B错误;材料未提及与宰相的关系,C错误。
5.答案:A
简析:唐玄宗时期道的职能变化,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形势变化,朝廷将边防制度应用于诸道,这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A正确。“安史之乱”后地方权力增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道的职能变化主要是军事方面,并非完善监察制度,C错误;加速唐王朝土崩瓦解的是藩镇割据,材料未体现这一变化加速唐王朝瓦解,D错误。
6.答案:B
简析: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得大家庭可能因赋税政策调整而分解,推动了家庭结构变迁,B正确。材料未体现战争对个体小农经济的影响,A错误;材料说的是敦煌地区,并非中原地区,C错误;材料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无关,D错误。
7.答案:C
简析:唐朝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友好交往,涉及使者、商人、宗教等多方面交流,且对外来宗教尊重,外国人还可入仕为官,反映出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C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文明高于其他地区,A错误;唐朝是吸收外来文化,并非全面接受,B错误;材料未突出中外交通发达和交流形式多样,D错误。
8.答案:D
简析:苏轼描述的现象是宋朝虽无内乱外患,但国力不足、君臣关系不和谐等,这主要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导致的弊端,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重等,D正确。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表述不准确,A错误;崇文抑武方针不是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B错误;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只是表现之一,根源还是加强中央集权,C错误。
9.答案:B
简析:王安石颁行《三经新义》并作为科举考试标准,目的是统一思想,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为变法营造有利的思想氛围,B正确。程朱理学主流地位在南宋后确立,A错误;《三经新义》并非新的理论依据,C错误;完善科举制度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10.答案:C
简析:元代行省官员替朝廷镇守地方,重大事务需咨中书省而后行,且治所多在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正确。元朝之前地方并非积贫积弱,A错误;行省制不能消除地方分裂割据隐患,B错误;材料未体现因俗而治理念,D错误。
11.答案:A
简析:明朝内阁首辅地位突出,与皇帝有对抗也有专权现象,这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首辅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A正确。内阁不是法定中枢决策机构,不存在中枢决策机制异变,B错误;明朝已废除丞相制度,C错误;内阁本身没有议政决策权,D错误。
12.答案:A
简析:明朝澳门守澳官、海道副使同意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之后葡萄牙人在澳门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等,反映出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A正确。材料未体现“天朝上国”思想,B错误;仅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松弛,C错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D错误。
13.答案:C
简析:王守仁的“致良知”强调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良知”以达到圣贤境界,这激励人们奋发立志,C正确。王守仁是心学代表,属于理学范畴,不是蔑视理学权威,A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错误;材料未体现学术为现实服务,D错误。
14.答案:C
简析:康熙在多伦会盟中对喀尔喀蒙古实行编旗、封爵等措施,加强了对北部边疆的控制,C正确。内外蒙古并未融为一体,A错误;这一举措没有导致清朝地方制度重大改革,B错误;粉碎噶尔丹分裂阴谋是通过军事行动,D错误。
15.答案:A
简析:军机大臣通过“议复”参与军政事务决策,为皇帝决策提供依据,说明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不是完全独断,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决策的理性,而非行政效率,B错误;军机大臣不能有效制约君主集权,C错误;材料与规范官员行政行为无关,D错误。
16.答案:C
简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有助于推动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如伏尔泰等思想家借鉴儒家思想反对封建教会和专制统治,C正确。材料未凸显传统文化巨大优势,A错误;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错误;“普遍支持”表述错误,D错误。
17.
(1)西周制度: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需对周天子尽一定义务。
汉初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郡国并行制),既有分封的诸侯国,又保留郡县制,诸侯国领有若干郡县,侯国直属中央。
(2)宋朝举措:宋初削弱节度使权力,将地方财政收入除必要经费外全部收归中央;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由文臣执掌地方行政;收回节度使掌控的支郡。
元朝举措:设立行省,行省官员替朝廷镇守地方,重大事务需咨中书省后执行。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政治稳定。
(3)发展趋势: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越来越合理,通过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地方权力在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同时,又能有效服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18.
(1)变化: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经济落后变为地广野丰、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经济繁荣;社会面貌由荒凉落后变得富庶。
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2)特点:以扬州、明州、泉州、番禺等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广泛,与众多国家和地区有往来;出口货物以瓷器、糖、五金等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则以香料、药材、宝石等原料和贵重奢侈品为主。
19.
(1)政治原因:明清时期社会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腐朽;清军入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原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领域的变化对思想界产生影响。
思想原因:明清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大兴文字狱,促使进步思想家反思和批判。
(2)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强调人民是天下的主人,君主应服务于人民;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限制君主权力;体现政治与伦理分离的思想;提倡“工商皆本”,重视工商业发展。
(3)评价:积极方面,黄宗羲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消极方面,其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批判君主专制,没有跳出封建制度的框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统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