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安庆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2025.0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距今5000多年的花厅遗址中发现了大片墓葬群,其墓葬区分为南北两区,在南区发掘出20多座墓葬,一般为单人葬,墓葬规模较小,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而北区墓葬规模更大,等级更高,随葬器物较多,有陶器玉器1430件。这能反映出当时( )
A.原始农业发达B.宗法礼制健全C.存在贫富分化D.王权国家形成
2.战国时代变法浪潮风起云涌,出现了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一时期变法浪潮的出现根源于( )
A.诸侯争霸B.富国强兵C.百家争鸣D.铁犁牛耕
3.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臣、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至沓来。中国的丝和纺织品,经新疆,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也进入中国内地。经此通道实现了物种和产品的大交换,各民族得以分享文明成果。由此可见,这条通道( )
A.促成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B.成为中西方畅行无阻的桥梁
C.推动了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晋书》记,苻坚(氐族),“八岁请师就家学,性至孝,博学多才艺”,苻融,“坚之季弟,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谈玄论道,时人拟之王粲”,苻朗,“坚之从兄子也,耽玩经籍,手不释卷,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该史料体现了( )
A.氐族上层倾慕汉文化B.魏晋政权的更迭频繁
C.魏晋儒道融合的趋势D.氐族门阀政治的色彩
5.唐代规定职事官七十岁必须退休,魏征五十七岁因眼疾可能误事,主动要求退休,但退休七年中以顾问身份经常向唐太宗进谏;开国元勋李靖年老时因“腿脚不便,愿乞骸骨”,唐太宗称他“身居富贵而能知止”,批准了他的申请。材料反映了( )
A.科举选官制度存在严重的局限性B.中央官僚机构变革调整的必要性
C.唐代对官员退休制度管理的混乱D.国家机器统治效能得到一定维护
6.义仓是隋朝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隋文帝开皇五年开始设立,以民间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开皇十五年以后转变成由地方政府直接负责的赈灾防灾组织。开皇十六年,中央政府又以诏令的形式进一步确定将义仓统一称之为社仓,并统一在县设置。社仓的设置( )
A.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B.消除了自然经济的弊端
C.推动了社会保障的发展D.维护了隋朝的长治久安
7.唐朝旅游业发达,种类丰富。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这反映出( )
A.阶层流动的增强B.三教并行的影响
C.户籍管理的松弛D.魏晋遗风的盛行
8.北宋“面具将军”狄青屡立战功,官至枢密使,最后遭文官排挤,忧愤离世;南宋“一代武圣”岳飞,战功赫赫,最终被丞相秦桧构陷,含冤入狱。两位将军的命运( )
A.体现了文官家国情怀B.反映了边疆复杂形势
C.充斥了后宫权力斗争D.折射了现实治国理念
9.金代猛安谋克包含众多民族,构成较为丰富。除了女真族之外,还吸纳了契丹人、奚人以及辽东地区的汉人和渤海人等族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不同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这( )
A.助长了猛安谋克户的跑落风气B.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C.阻碍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进程D.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
10.《四库全书总目》载:“自增用奏折以后,皆高居紫极,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词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据此可知,奏折制度的实行( )
A.强化了君主专制B.整饬了地方吏治
C.杜绝了贪污腐败D.避免了决策失误
11.有学者认为,长期的文化压制造成满清官员的政治冷漠,使他们漠视条约这种新事物,把条约视为“羁縻”。这反映了( )
A.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B.海防建设的成效显著
C.满清政府的盲目自大D.朝贡体系的全面崩溃
12.洋务运动本是清政府力图自救的一场近代化运动,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贪腐现象无孔不入,洋务人员利用难得的机会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使得本就不多的洋务资本在贪腐中大加损耗,真正用于企业运营的资本相对减少。这说明( )
A.官督商办形式的落后B.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
C.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D.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
13.列宁曾有过阐述:“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当满足了“下层不愿”和“上层不能”两个因素,辛亥革命得以爆发。对照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客观情势,“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主要归因于( )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的提出B.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
C.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14.1914—1920年,上海民营机器工厂由91家增为222家,除原有的船舶修造外,机床、内燃机、纺织印染、缥丝、碾花、轧花、榨油、针织、印刷等机器的制造和修理业务日益兴盛。电机修理业中,1916年叶友才在上海创办华生电器厂,以生产华生牌电扇而闻名于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B.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C.西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D.国民政府大力扶持
15.“5月9日,安庆学生通电全国,呼吁力争青岛。25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在安庆成立,致电北京大学:‘务望坚持到底,敝省全体学生愿为后盾’。6月11日,安庆全市举行总罢市,十里长街关门闭店,2000多名码头工人罢工”。该引文所述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五四运动期间B.土地革命期间C.护国运动期间D.国民革命期间
16.1926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制定了《目前农运计划》,指导各地运动。北伐开始后,农民运动由广东扩展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由此可见( )
A.北伐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中共发动民众配合北伐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和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历代中国的统治者,无不为完善中央集权制而弹精竭虑,中国古代所有的改革,皆围绕着集权这一基本国策展开。学者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强调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对于统一的强烈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四大基本制度,它们分别是郡县制、尊儒制、科举制和国有专营制度。在这四项基本制度的稳固下,中国的集权统治日趋完善,成为了产生时间最早、维持时间最长以及统治最为成功的集权国家。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明、清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表现和发展趋势。(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郡县制、尊儒制、科举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材料中的“上升因素”任选角度,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宋朝时上流社会中流行射类、蹴鞠、棋类、水上活动、角力、田径、武术、节令游戏以及百戏等体育活动。《宋史》中记载,上流社会对体育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打球包括了鼓乐、服饰、仪式等等诸多程序和规矩,礼法森严。朱熹提出“修建射圃,提倡习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艺以及登山郊游,导引调息”的体育思想。民间也兴起各类体育活动,并出现大量专业的体育“社”,如打理社、齐云社、角抵社、锦标社、锦体社、英略社等。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栗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都城开封街市店铺甚至还专门出售一种儿童秋千,设计精巧,深受百姓喜爱。城市里也出现一些新的娱乐场所,将文艺表演和休闲体育结合起来,吸引大量的市民来休闲娱乐。
——摘编自周丛改《宋代体育的繁荣及其成因》
材料二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认为“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和浓厚的国家观念,二者兼具,然后方能担负起救国救民复兴御侮的重任。”在张伯苓看来,体育可以“增进全身之健康,使一切动作敏捷正确,精神愉快,产生美观,并养成能守纪律,重协力,尚仁侠之健全人格。”他提出“民主政治即是体育精神。体验过体育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利得多”。他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主张德智体三育并进,“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的人才”。
——摘编自霍玉《张伯苓: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先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体育活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苓体育思想的历史意义。(9分)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安庆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花厅遗址墓葬区南区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北区墓葬规模大、等级高、随葬器物多,这种差异反映出当时存在贫富分化,C正确。材料未提及原始农业发展情况,A错误;宗法礼制在西周时期才较为健全,且材料未体现,B错误;王权国家形成的标志有城市、文字、阶级等,材料未体现,D错误。
2.答案:D
简析: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他们要求通过变法确立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所以铁犁牛耕是这一时期变法浪潮出现的根源,D正确。诸侯争霸、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目的,不是根源,A、B错误;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现象,为变法提供思想支持,但不是根源,C错误。
3.答案:D
简析: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西域及欧洲之间实现了物种和产品交换,各民族分享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当时中国并非世界贸易中心,A错误;“畅行无阻”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未体现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C错误。
4.答案:A
简析:苻坚、苻融、苻朗等氐族上层人物“博学多才艺”“下笔成章”“耽玩经籍”,体现出氐族上层对汉文化的倾慕和学习,A正确。材料未涉及魏晋政权更迭,B错误;材料未体现儒道融合趋势,C错误;门阀政治强调门第、家族势力对政治的影响,材料未体现,D错误。
5.答案:D
简析:魏征退休后仍以顾问身份进谏,李靖退休获唐太宗批准,这表明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统治效能,D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选官制度,A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官僚机构变革的必要性,B错误;唐代对官员退休制度有规定,并非管理混乱,C错误。
6.答案:C
简析:社仓从民间组织转变为由地方政府直接负责,且统一设置,这推动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荒对百姓的影响,C正确。社仓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A错误;自然经济的弊端无法通过社仓消除,B错误;隋朝二世而亡,社仓未维护隋朝长治久安,D错误。
7.答案:B
简析:唐朝旅游业中宦游、仙游、释游分别体现了儒家济世、道家求仙、佛教结缘的思想,反映出三教并行的影响,B正确。材料未体现阶层流动,A错误;材料与户籍管理无关,C错误;材料未体现魏晋遗风,D错误。
8.答案:D
简析:北宋狄青和南宋岳飞作为武将,因文官排挤而命运悲惨,这折射出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武将受到打压,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对武将的排挤,并非文官的家国情怀,A错误;材料未反映边疆形势,B错误;材料与后宫权力斗争无关,C错误。
9.答案:B
简析:猛安谋克包含多民族,促进了不同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B正确。材料未体现猛安谋克户的堕落风气,A错误;猛安谋克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C错误;“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10.答案:A
简析:奏折制度下,皇帝亲自批阅奏折,大臣无法参与意见,使得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A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吏治的整饬,B错误;“杜绝”贪污腐败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奏折制度不能避免决策失误,D错误。
11.答案:C
简析:满清官员漠视条约,把条约视为“羁縻”,体现出满清政府盲目自大,不了解国际形势和条约的本质,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满清政府的态度,并非西方列强侵略本性,A错误;材料未涉及海防建设,B错误;“全面崩溃”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12.答案:D
简析:洋务运动因贪腐现象导致企业运营资本减少,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面临诸多阻碍,艰难曲折,D正确。材料强调贪腐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并非官督商办形式落后,A错误;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瓦解,B错误;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侵略加剧,C错误。
13.答案:B
简析:辛亥革命前,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使广大民众生活困苦,“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B正确。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的提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对推动革命有作用,但不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的主要原因,A、C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是“下层不愿”的表现,不是原因,D错误。
14.答案:C
简析:1914-1920年,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外部条件,上海民营机器工厂数量增加,业务兴盛,C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对民族工业发展影响较小,A错误;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B错误;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D错误。
15.答案:A
简析:材料中“力争青岛”“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成立”“全市举行总罢市”“码头工人罢工”等信息,符合五四运动期间的特征,A正确。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B错误;护国运动主要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C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主要是北伐战争等,D错误。
16.答案:B
简析: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制定计划指导各地农民运动,且农民运动在北伐开始后扩展到多个省份,说明中共发动民众配合北伐,B正确。北伐战争并未取得完全胜利,A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27年之后,C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之后,D错误。
17.
(1)演变表现: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内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拥有票拟权,但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在皇帝监督下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则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发展趋势:从唐到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枢权力机构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调整变化。
(2)郡县制: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这就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世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掌控。
尊儒制: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忠君爱国等观念,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基础,有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使更多出身社会底层的人才有机会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18.示例一
论题: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反帝斗争的最终胜利。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甲午战败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也展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尊严掀起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全面高涨,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结论:近代中国人民在列强侵略下,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奋起抗争,阻止了中国沦为殖民地。
示例二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救国方案失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强领导力量。中共二大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开展,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19.
(1)特点:宋朝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射类、蹴鞠、棋类等多种项目;体育活动受众广泛,既在上流社会流行,民间也广泛开展,且出现专业体育“社”,呈现平民化、大众化和专业化趋势;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受理学影响,如朱熹提出相关体育思想,体育活动也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2)意义:张伯苓的体育思想推动了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体育和教育的现代化;强调体育对增强体质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国民身体素质;他的思想还注重培养健全人格、国家观念和民主精神,有利于解放国民思想,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