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
历史科选择性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山东临淄桐林挖掘出距今5000年前的一座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建筑遗址,同一时代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也发掘出类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墙”。以上考古成果可以佐证当时这些地区()
A.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具备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组织
C.发挥了中央集权的动员优势D.出现了区域经济的贸易网络
2.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呈显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商朝的“九世之乱”(即始于仲丁而至阳甲的权力争夺),是因为“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具有很大的变数。周朝为避免王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在王位世袭上完全改变了商朝的“兄终弟及”的制度,推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A.保证了西周统治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维护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差别D.规范了西周贵族的礼仪行为
4.春秋五霸在组织诸侯会盟时,一般将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还普遍降低了关税税率,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这说明()
A.发展商品经济是会盟主要目的 B.会盟加强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春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萌芽D.分裂中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5.东方六国大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而秦国多重用各国流亡士人来辅政,如卫人商鞅、楚人李斯、赵人楼缓等。由此可推知()
A.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国得以确立
C.六国严格遵守宗法制度D.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
6.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在位期间,反击匈奴,大规模开疆拓土。下列举措与汉武帝反击匈奴无直接关联的是()
A.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 B.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
C.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D.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7.汉武帝时期,衡山王刘赐谋反,其子刘爽上书告发。刘赐事败自杀,刘爽因告发父亲被治罪,被判处在闹市区处死并示众。该判罚表明汉律()
A.实行连坐制度 B.强调轻罪重刑
C.主张同罪异罚D.维护伦理纲常
8.5世纪后期,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A.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9.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10.公元809年,唐宪宗下敕:唐朝疆域辽阔,导致御史台无法及时发现一些偏远地区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遂委托转运使、度支使以及巡院负责对偏远地方展开巡察活动,发现地方上有违反榷盐管理制度及不切实履行中央政策文件的及时向御史台反馈情况。这()
A.有助于提高监察效能 B.缩小了监察机构的权限
C.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D.进一步分散了宰相权力
11.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阐述:“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所以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南东八道财富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大唐帝国之形势及实质,均于是告终矣。”这可以用来说明()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 B.大运河发挥了重要作用
C.中原经济发展逐渐停滞D.北方文化实力强于南方
12.魏晋以来,上流社会喜欢在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成为人们选择儿媳的首要考量。宋代新儒学家哲学家蔡襄对此颇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而富家“榜(科考放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成风。这说明宋代()
A.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已经成为历史
B.追求财富已成为社会民众的首选
C.商业和科举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
D.恋爱婚姻自由之风渐渐发展普及
13.《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据统计,日本全国出土的中国铜钱中,北宋的钱币占82.4%。到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钱币233枚,能鉴定出年代的91%是宋钱。材料能够证明
A.宋钱是世界通用货币 B.宋钱外流诱发纸币的形成
C.宋朝海上贸易的繁荣D.亚、非缺乏货币制作技术
14.南宋时,江西抚州陆氏家族,每天早晨众子弟拜谒祖祠,同唱《家训歌》,劝诫族人“劳我以生天理定”“经营太甚违天命”“好将孝弟酬身命”等士人认同的道理。这表明()
A.南宋政府重视基层治理 B.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C.理学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D.士人群体政治诉求趋同
15.2003年,辽宁阜新辽墓出土的契丹小字碑刻《永清公主墓志》正面刻汉字楷书,背面及背面左侧刻契丹文,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此碑可以用来说明()
A.辽政权对华夏文明有认同感 B.永清公主与汉人通婚
C.辽政权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D.民族交融的开始加深
16.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以下属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设立理藩院
C.确定郡县之下设乡、里、亭D.设立宣政院
17.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宋辽斗争是主要矛盾,辽邦将领也凶狠残暴;明代起,杨家将戏曲中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杨家将戏曲中还增加了辽汉通婚的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杨家将戏曲的嬗变折射出()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质变 B.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戏曲取材于历史事实才具生命力D.汉族和少数民族走向融合的过程
18.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A.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 D.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
19.《明世宗实录》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说:“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A明朝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开放私人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C.抗倭斗争稳定了沿海的形势D.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本质上反映了()
A.国家货币体系的完备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D.银钱矛盾的激化
21.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葡人再败;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付台湾;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俄国人战败。这些胜利表明()
A.明清时人反侵略态度坚决 B.取胜并不需要“师夷长技”
C.战争获胜基础是康乾盛世D.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
22.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多为“谕内阁”“谕大学士”等,十年后则常是“谕办理军机大臣”,且次数远多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些变化表明,雍正时()
A密折制度强化了皇权 B.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
C.内阁被剥夺了票拟权D.军国事务由军机处裁决
23.清代前期,云贵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并在该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据此可知,此时()
A.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B.清廷坚持因俗而治的策略
C.西北边疆版图初步奠定D.封建国家在地方推广行省
24.1839年7月,英国商船上的水手在香港与中国民众发生冲突,造成中国居民林维喜死亡,林则徐强硬要求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犯。但义律却在英国战船上设立法庭来审判此案,最后陪审团以证据不足将该水手无罪释放。“林维喜案”说明当时()
A.清政府官员丧权辱国 B.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C.中国司法主权遭侵犯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
25.近代中国前期,清朝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三是近代条约关系,如英国、法国等。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清政府抗拒履行不平等条约 B.传统外交关系受到较大冲击
C.中西双方外交理念存在差异D.仍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26.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这两个纲领的相同目的是()
A.健全政府制度体系 B.推翻封建土地制度
C.巩固太平天国政权D.建立现代社会秩序
27.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设立之初,规划该局资本为100万两,先收50万两,分1000股,每股500两,并向社会公开招募。此外,该局还规定:购买股票者必须如实填写姓名和籍贯;股东出让股票时,也必须到招商局注册,并规定“不准让与洋人”。由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体现了开放性与民族性兼备的特征
B.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已突破传统“中体西用”的思想范畴
D.表明清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28.1894年10月,日本国内出版《国姓爷讨清记》。该书主要包括“国姓爷(郑成功)生于长崎”“芝龙(郑
成功之父)变志降清”“国姓爷伐清”等。作者依田学海更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读吧!读吧!诸君!......
占领台湾以慰国姓爷的亡魂。”由此可知,日本()
A.选择性学习借鉴中华文化B.欲将其侵华行径合理化
C.与郑成功的政治立场一致D.和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
29.1898年,面对英国、日本方面对维新运动的批评,出于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的需要,梁启超以“局内人”身份,撰写《戊戌政变记》,对变法做了最初的总结。据此可知,《戊戌政变记》()
A.客观的记叙了维新变法 B.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C.是研究英日对华政策的一手史料D.激发了海外华侨对清政府的同情
30.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的部分机构或官职。据此可知()
时间 机构或官职 职能
1844年 五口通商大臣 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处置中外新关系。
1861年 总理衙门 掌管与各国订约,负责清政府遵守条约应办之事,负责通商、关税、外人在华传教、海防水师、购置军火等事宜。
1898年 矿务铁路总局 负责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
1903年 商部 掌商务及铁路矿务等事。
1910年 海军部 管理海军军政之总机构。
A.中体西用思想被广泛应用 B.清政府受到时代变局影响
C.近代阶级结构出现新变化D.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扭转
变化,排除C项;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扭转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道题,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犹论宗姓制度,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陆路与海路的“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太宗曾派人分4批出使海外。南宋高宗在上谕中说,市舶收入有利于解决国家费用,应招引外商来华,发展贸易。南宋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还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都按此执行,商人也如此奖励。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准带米一升,备余米一升,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
-摘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1845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50年代初期,停泊在香港的各国商船,有一半以上为英国所有;60年代初期进入上海的3400艘商船中,属于英国的有1790艘。一直到60年代末,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分别维持在92%和76%的水平。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中叶在对华贸易中居于绝对优势的主要原因。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大型院落建筑遗址的出现,意味着当时这些地区在建筑的规划、组织人力物力修建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能力,这反映出具备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组织,B正确。山东临淄桐林和辽宁牛河梁遗址并非中原地区,且材料未体现其对中原文明核心地位的奠定作用,A错误;距今5000年前尚未形成中央集权,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区域经济贸易网络的信息,D错误。
2.答案:C
简析:材料明确指出“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说明该制度是适应当时政治需要而创立的,C正确。材料重点强调制度创立的原因,而非内外分治特征,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邦族种姓之分,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外服制度具有松散性特点,D错误。
3.答案:B
简析:周朝推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避免了王室内部像商朝那样因王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权力争夺,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B正确。宗法制有利于维护西周统治的稳定,但“保证了长治久安”说法过于绝对,A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宗法制对王位继承的规范,未涉及社会等级差别,C错误;规范西周贵族礼仪行为的是礼乐制度,D错误。
4.答案:D
简析:春秋五霸将维护商业交往、降低关税税率写入盟约,促进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而经济交流的加强有利于打破政治分裂局面,为统一奠定基础,分裂中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D正确。会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霸主地位,而非发展商品经济,A错误;材料未提及会盟对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影响,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商业交往,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C错误。
5.答案:A
简析:东方六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旧贵族影响力大,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秦国重用各国流亡士人,削弱了旧贵族特权,君主掌握选官权,能任用所需人才,这表明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A正确。东方六国贵族仍占据部分重要官职,官僚政治未在六国确立,B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制日益受到破坏,C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不能得出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的结论,D错误。
6.答案:C
简析:汉宣帝时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并非汉武帝时期,与汉武帝反击匈奴无直接关联,C符合题意。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四郡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A、B、D均与汉武帝反击匈奴有关,不符合题意。
7.答案:D
简析:衡山王刘赐谋反,其子刘爽告发却被治罪,是因为其告发父亲违背了当时的伦理纲常,汉律此举维护了伦理纲常,D正确。刘爽不是因连坐被治罪,A错误;材料未体现轻罪重刑理念,B错误;衡山王刘赐和刘爽罪行不同,不能体现同罪异罚,C错误。
8.答案:D
简析:冯太后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的现象实行均田制、严查户籍,目的是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保证国家赋役征派,D正确。材料未体现改革措施与鲜卑族汉化的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对比改革前后农民的赋役水平,无法得出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的结论,B错误;材料措施主要是针对豪强隐匿人口,与缓和社会矛盾无直接关系,C错误。
9.答案:B
简析:隋朝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中机构职能的专业化,B正确。门下省职能变化不能体现强化皇家独尊地位,与廉政建设也无关,A、C错误;仅门下省职能变化无法说明隋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提高,D错误。
10.答案:A
简析:唐宪宗委托转运使等对偏远地方展开巡察活动并向御史台反馈情况,弥补了御史台无法及时监察偏远地区的不足,有助于提高监察效能,A正确。御史台仍是主要监察机构,未体现其权限缩小,B错误;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错误;材料与分散宰相权力无关,D错误。
11.答案:B
简析:材料强调黄巢之乱破坏东南区域经济、断绝运河交通后唐朝灭亡,说明大运河对唐朝维持统治至关重要,发挥了重要作用,B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唐朝的重要性,无法体现中原经济发展停滞,C错误;材料未对比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实力,D错误。
12.答案:C
简析:宋代富家之女成为选择儿媳的首要考量,“榜下捉婿”成风,说明商业发展使人们重视财富,科举制的发展让人们看重功名,商业和科举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观,C正确。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在宋代仍有影响,A错误;追求财富只是部分现象,不能说成为社会民众的首选,B错误;宋代婚姻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恋爱婚姻自由之风并未发展普及,D错误。
13.答案:C
简析:宋钱在日本、东非大量出土,说明宋代与这些地区贸易往来频繁,反映了宋朝海上贸易的繁荣,C正确。宋钱不是世界通用货币,A错误;材料未体现宋钱外流与纸币形成的关系,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亚、非缺乏货币制作技术的结论,D错误。
14.答案:C
简析:南宋陆氏家族通过家训歌向族人传播士人认同的道理,说明理学通过家族教化深入日常生活,呈现世俗化趋势,C正确。材料是家族教化,并非南宋政府行为,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部的教化,不能说明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B错误;材料是家训内容,不是士人群体的政治诉求,D错误。
15.答案:A
简析:契丹小字碑刻称契丹族是轩辕黄帝之后,说明辽政权对华夏文明有认同感,A正确。材料未提及永清公主与汉人通婚,B错误;辽与南宋并非同时存在,不存在文化交流频繁的情况,C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契丹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未体现民族交融开始加深,D错误。
16.答案:D
简析: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正确。枢密院在元朝之前已存在,且与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关系不大,A错误;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B错误;秦朝确定郡县之下设乡、里、亭,元朝实行行省制,C错误。
17.答案:D
简析:从元朝到清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关系从敌对斗争到威胁淡化,再到增加辽汉通婚内容,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走向融合的过程,D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民族关系变化,不能说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发生质变,A错误;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戏曲的影响,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变化,未涉及戏曲取材与生命力的关系,C错误。
18.答案:A
简析:明朝对宗室成员在政治上严格限制,是为了防止宗室凭借特殊身份威胁皇权,维护皇权政治,A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B错误;对宗室的限制与中枢决策效率无关,C错误;对宗室的限制在缓和皇室内部矛盾上作用有限,D错误。
19.答案:B
简析:材料表明倭寇中有很多是明朝百姓,因生存压力沦为海盗,说明开放私人海外贸易,让百姓有合法的谋生途径很有必要,B正确。明朝沿海经济结构未发生质变,A错误;材料未涉及抗倭斗争,C错误;材料强调开放海外贸易的必要性,而非禁止,D错误。
20.答案:B
简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货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白银货币化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货币体系完备,A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C错误;材料未涉及银钱矛盾,D错误。
21.答案:A
简析:明清时期在与葡萄牙、荷兰、俄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体现了明清时人反侵略态度坚决,A正确。当时西方尚未开始工业革命,不能说“师夷长技”,B错误;1513年、1522年、1662年不属于康乾盛世时期,C错误;材料仅涉及部分国家,不能说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D错误。
22.答案:B
简析:雍正时期谕旨发布对象中,军机处的次数多于内阁,说明军机处地位上升,内阁地位下降,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B正确。材料未涉及密折制度,A错误;清朝内阁没有票拟权,C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军国事务由皇帝裁决,D错误。
23.答案:A
简析:清朝在云贵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流官管理,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使边疆治理与内地管理模式趋于一致,体现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A正确。改土归流不是因俗而治,B错误;材料是西南地区,与西北边疆版图无关,C错误;行省制元朝已确立,明清沿袭,材料是改土归流,D错误。
24.答案:C
简析: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英国战船上设立法庭审判涉及中国居民死亡的案件,无视中国司法主权,说明中国司法主权遭侵犯,C正确。林则徐强硬要求交出凶犯,不能说明清政府官员丧权辱国,A错误;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B错误;此时救亡图存还未成为时代主流,D错误。
25.答案:B
简析: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出现了传统朝贡关系、传统互市关系、近代条约关系三种类型,尤其是近代条约关系的出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外交关系,B正确。“近代条约关系”说明清政府签署并履行了不平等条约,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中国外交格局的变化,未体现中西外交理念差异,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D错误。
26.答案:C
简析:《天朝田亩制度》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以壮大太平天国政权,《资政新篇》通过学习西方使太平天国摆脱政治危机,两个纲领的相同目的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C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政府制度体系,A错误;《资政新篇》未涉及封建土地制度,B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构建的并非现代社会秩序,D错误。
27.答案:A
简析:轮船招商局资本向社会公开招募,体现了开放性;规定“不准让与洋人”,体现了民族性,A正确。轮船招商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但“抑制了”表述绝对,B错误;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错误;仅轮船招商局招股不能说明清政府放弃抑商政策,且当时清政府未放弃,D错误。
28.答案:B
简析:1894年日本借助郑成功名义讨伐清朝、企图占领台湾,是为其侵华行径寻找借口,使其合理化,B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日本利用郑成功名义侵华,并非学习中华文化,A错误;日本是侵略者,与郑成功政治立场不同,C错误;材料未体现日本与中国反动势力勾结,D错误。
29.答案:B
简析:梁启超出于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的需要撰写《戊戌政变记》,作为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其著作存在美化变法的嫌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B正确。梁启超的著作具有主观性,并非客观记叙,A错误;该著作是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史料,对研究英日对华政策属于二手史料,C错误;激发了海外华侨对改革者的同情,而非对清政府,D错误。
30.答案:B
简析: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一系列机构,如办理通商事务、管理矿山铁路、海军军政等,这些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应对时代变局,说明清政府受到时代变局影响,B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不能涵盖材料内容,A错误;材料是政府机构变化,未涉及阶级结构,C错误;“完全扭转”表述过于绝对,D错误。
31.
(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2)特点: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事务;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广阔;行省划分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3)价值: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县、省的设置沿用至今。
32.
(1)原因:政府的重视,实行鼓励性政策;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提高。
(2)表现:只设十三行对外贸易;严禁私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
(3)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权有利于英国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