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
历史一月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5分,共75分
1.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2.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3.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 )
A.所处时代不同 B.学术派别不同 C.研究方法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4.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5.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 )
A.谴使西域,开辟丝路 B.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6.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7.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研究唐朝( )
A.对外交往的密切 B.丝绸之路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改变 D.蛮夷观念的消亡
8.所谓科举时代,就是实行科举、尊崇科举的时代。从时间上来看,“科举时代”是指( )
A.秦朝至汉朝 B.汉朝至唐朝 C.唐朝至明朝 D.隋朝至清朝
9.如图所示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该制度是( )
A.选官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度
10.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 )
A.以人丁为本 B.不以人丁为本,以贫富为差C.输庸代役 D.奖励耕织
11.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
A.互派使节 B.佛教 C.交换土特产 D.科技交流
12.顾恺之是我国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画家,其开创的绘画理论是( )
A.以形写神 B.崇尚意境 C.画龙点睛 D.计白当黑
13.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是( )
A.《唐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千金方》
14.某板报组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15.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地方发展 B.增加地方自主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削弱君主专制
16.史学界常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是( )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同平章事和枢密使
17.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了北宋军队战斗力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解决了北宋的统治危机
18.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 B.变法涉及领域比较单一
C.强兵的效果比较明显 D.变法过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9.辽朝境内既有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辽朝统治者据此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金瓶掣签制
20.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藩镇割据与经济重心南移
21.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推行三省六部制度 D.设宣政院制度
22.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形成一个新的族群是( )
A.回鹘人 B.色目人 C.回回人 D.蒙古人
23.下列有关宋朝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纸币开始出现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自然经济解体
24.“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5.“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
26.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朝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的资料是( )
A.《天工开物》 B.《同文算指》
C.《梦溪笔谈》 D.《九章算术》
27.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其主要职责是( )
A.代理皇帝批阅奏章 B.直接统率六部
C.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D.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28.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派文官任知州
29.明朝时期七下西洋,最远达到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的航海家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郑经 D.戚继光
30.他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称“李闯王”,由他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
A.张楚 B.大顺 C.大蜀 D.大齐
二、材料题 2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匆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三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100多年时间内中国保持相对的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性农业促使经济作物扩种;在手工业方面,北宋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都超过以往。佃农的封建依附性减弱,“和雇”“招募”为官方手工业普遍采用,手工业者所受的封建束缚亦有所放松。商业的发展,正是以此为发展前提。
——摘编自任继愈《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8分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诸侯在地方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实现天下一统,符合“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的描述,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A错误;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干描述不符,C错误;王位世袭制是王位传承制度,D错误。
2.答案:A
简析: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广泛,能直观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像满天星斗一样在不同地区兴起,A正确。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存在较多虚构成分,不能很好地体现文明起源多元的特征,B错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主要反映商朝文明,无法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C错误;新石器大量出土,没有明确体现出文明起源在地域上的多元特征,D错误。
3.答案:D
简析: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或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两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对仁爱、厚葬和礼乐建设的态度不同,D正确。墨子和儒家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A错误;学术派别不同是表现,不是原因,B错误;材料未体现两者研究方法不同,C错误。
4.答案:C
简析:秦朝为避嬴政讳改“政月”为“正月”,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帝的名字具有特殊地位,其他人需要避讳,C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A错误;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避讳无关,B错误;独断性和随意性侧重于皇帝决策方面,材料未体现,D错误。
5.答案:D
简析: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由国家垄断盐铁经营、调控物资运输和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军费开支带来的财政压力,D正确。遣使西域、开辟丝路主要是加强对外交流,与缓解财政负担关系不大,A错误;汉武帝时期不是与民休息政策,而是积极有为,B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措施,与财政无关,C错误。
6.答案:D
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正确。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与北魏北方民族交融无关,A错误;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对北方民族交融影响不大,B错误;江南的开发主要是南方经济发展,与北方民族交融关系不紧密,C错误。
7.答案:B
简析:吐鲁番在丝绸之路上,出土唐朝饺子、糕点等食品,以及汉族服饰、娱乐方式等,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发展,B正确。吐鲁番属于中国境内,不属于对外交往,A错误;材料与政治中心改变无关,C错误;唐朝依然存在蛮夷观念,“消亡”说法错误,D错误。
8.答案:D
简析:科举制创立于隋朝,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所以科举时代是从隋朝至清朝,D正确。秦朝至汉朝主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等,A错误;汉朝至唐朝期间科举制还未创立或处于发展阶段,B错误;唐朝至明朝科举制存在,但不全面,C错误。
9.答案:B
简析:图示中皇帝之下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分六部,这是三省六部制的架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B正确。选官制度主要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与图示不符,A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C错误;内阁制度是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设立的内侍机构,D错误。
10.答案:B
简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贫富为差征收赋税,B正确。以人丁为本是两税法之前的赋税特点,A错误;输庸代役是唐朝前期租庸调制的内容,C错误;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措施,D错误。
11.答案:B
简析:唐朝时,佛教是中国与印度交往的重要纽带,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B正确。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科技交流虽然也存在,但不是主要纽带,A、C、D错误。
12.答案:A
简析:顾恺之开创“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强调通过描绘人物外形来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A正确。崇尚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不是顾恺之开创的理论,B错误;画龙点睛是传说中张僧繇的绘画故事,不是绘画理论,C错误;计白当黑是书法和绘画中的一种构图法则,不是顾恺之开创的,D错误。
13.答案:A
简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它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药学发展影响深远,A正确。《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学专著,不是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B错误;《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侧重于医学理论,C错误;《千金方》是孙思邈的医学著作,不是国家颁布的药典,D错误。
14.答案:A
简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是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属于国内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A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都属于唐代的中外交往,B、C、D不符合题意。
15.答案:C
简析: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不是为了促进地方发展,A错误;这一举措削弱了地方自主权,B错误;该措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削弱君主专制无关,D错误。
16.答案:B
简析: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B正确。三省长官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A错误;三司使掌管财政,不是“二府”之一,C错误;同平章事是宰相称号,不是“二府”之一,D错误。
17.答案:B
简析:北宋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不断增加,导致军费开支庞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正确。北宋军队数量增加但战斗力并未提高,存在“冗兵”问题,A错误;北宋崇文抑武观念并未因军队数量变化而改变,C错误;军队数量增加没有解决北宋统治危机,反而加剧了财政等方面的问题,D错误。
18.答案:D
简析: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一些措施执行不当,加重了人民负担,D正确。王安石变法得到宋神宗支持,不是宋仁宗,A错误;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B错误;王安石变法强兵效果不明显,C错误。
19.答案:B
简析:辽朝根据境内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差异,实行南、北面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B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地方制度,A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制度,C错误;金瓶掣签制是清朝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制度,D错误。
20.答案:B
简析:辽、宋、夏、金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同时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B正确。这一时期没有从分裂走向统一,A错误;繁荣与开放是唐朝的阶段特征,C错误;藩镇割据主要是唐朝后期的现象,D错误。
21.答案:A
简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辽阔地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行省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A正确。册封制度主要用于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范围有限,B错误;三省六部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C错误;宣政院制度是管理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的制度,不能全面管理辽阔地域,D错误。
22.答案:C
简析:元朝时,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形成了新的族群回回人,C正确。回鹘人是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A错误;色目人是元朝对除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各族人的统称,不是新形成的族群,B错误;蒙古人是元朝的统治民族,不是新形成的,D错误。
23.答案:B
简析: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A错误;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朝,C错误;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D错误。
24.答案:D
简析:“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他将天理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D正确。孔子、孟子、董仲舒的思想中未明确提及这种关于天理与仁义礼智关系的表述,A、B、C错误。
25.答案:B
简析:程颐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是理学的重要观点,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求教的内容最可能是这一观点,B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A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C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D错误。
26.答案:C
简析:《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著作,记载了许多当时的科技成就,对研究宋朝科技成就有重要价值,C正确。《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著作,A错误;《同文算指》是明朝李之藻编译的数学著作,B错误;《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D错误。
27.答案:C
简析: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提供顾问,C正确。内阁没有代理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A错误;内阁不能直接统率六部,B错误;内阁不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错误。
28.答案:C
简析:废除宰相制度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不符合题意;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不符合题意;派文官任知州削弱了地方武将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不符合题意。
29.答案:A
简析: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A正确。郑成功主要功绩是收复台湾,B错误;郑经是郑成功之子,主要活动与航海无关,C错误;戚继光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D错误。
30.答案:B
简析: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人称“李闯王”,他建立的农民政权是大顺,B正确。张楚是陈胜吴广起义建立的政权,A错误;大蜀是北宋李顺起义建立的政权,C错误;大齐是唐末黄巢起义建立的政权,D错误。
31.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
(2)表现:出现众多著名商业城市,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坊市格局打破,经营时间放开;草市和镇市大量出现;“交子”成为主要货币形式;海外贸易空前繁盛。
(3)原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提供基础;佃农封建依附性减弱,手工业者封建束缚放松;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