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第二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
A.周王朝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
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
3.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A.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
C.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
4.金朝猛安谋克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瞑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 B.沿袭了唐宋政治制度
C.保留契丹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5.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朝官共2089员,蒙古色目有938员,汉人、南人1151员;京官共506员,蒙古、色目有155员,汉人、南人351员;外任官共19925员,蒙古、色目有5689员,汉人、南人14236员。这说明()
A.元朝政权的性质是蒙古政权 B.汉族官僚逐渐控制元朝政权
C.元朝冗官冗费问题日益严重 D.元朝注意发挥汉族官员作用
6.在欧亚大陆,除了丝绸之路外,还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图中的商路⑤()
A.8世纪以后,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
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
C.明初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了交通的顶峰
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安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其认为真正末业系耗损浪费社会财富的行业,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的一般工商业同农业一样重要。这一思想()
A.源于世儒的保守落后 B.确立了工商皆本政策
C.表达了经世致用主张 D.是新经济萌芽的反映
8.《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9.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无为”乃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的经世之道
10.京师同文馆在译书选题内容上,起初为单一的外国语言文字类教材,不久便侧重于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还把重心放在编译介绍格致、机械、天文、解剖、算学、化学、生物、军事等类知识的书籍上面。京师同文馆的译书工作()
A.发扬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超越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适应了科举选官的需要 D.唤醒了民众的救亡意识
11.《谨避圣谕辟邪全图》是19世纪末刊印的一套反“洋教”漫画(部分见下图)。该没画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极端仇视义和团 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C.中国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D.知识界积极宣传反帝主张
12.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写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推动了共和观念的传播 B.在农村遭到百姓的抵制
C.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 D.未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13.下图是《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根据图中信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通过画报这一大众传媒来开启民智
②桌上地球仪表明要有开放的世界眼光
③歌词表示青年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④小英雄穿的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4.北伐前夕,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由此可知()
A.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B.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C.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 D.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15.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说明()
A.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无法得到肯定
D.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16.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倭寇从海上进犯,帝(明太祖)惠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表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蛤,势必大溃。惟有分剐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摘编自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价值。(8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并做简要评价。(1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唐朝前期各民族分布及对边疆的管辖图
图2
-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材料二隋唐制度广博纷复,魏晋南北朝民族互动与竞争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注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唐朝统治者吸取战争、分裂给各族人民造成极大损伤的教训和汉代以来和亲、互市、册封、招抚等民族政策的经验,推行儒家“仁政”思想。如唐太宗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逐渐形成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当然,唐与周边各民族军事力量强弱对比,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格局,是影响唐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因素。如唐太宗在征服东突厥和漠北铁勒诸部归降的形势下设置羁縻府州。唐前期共设六大都护府统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主要是通过羁縻府州来进行的。但羁縻府州是以唐整体实力强盛为基础的,其作用有限。
-摘编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述略》
(1)请提取材料一图2中关于唐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信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推行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1(分)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扶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原始人类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也促进了居住方式从群居到聚族而居的转变。建筑技术进步、人工取火发明、饲养水平提高都对人类发展有影响,但不是推动这些演进的主要因素。
2.答案:B
简析:周初到战国初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这表明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A错误;先秦列国纷争局面在秦统一六国后才结束,C错误;D选项“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D
简析:宋代中期文人谈论兵事,但又强调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是因为宋朝面临边疆压力,有军事需求,但统治者又重文轻武,这种矛盾体现了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D正确。材料未体现文人尚武提高兵家理论化水平,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理学思想的渗透,B错误;边疆形势被动应是提高了武人的社会地位,C错误。
4.答案:A
简析: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生产活动,战时自带武器参军,体现了兵民合一的特点,A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特有的制度,并非沿袭唐宋,B错误;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的制度,和契丹民族无关,C错误;材料仅描述了猛安谋克制的内容,未体现其对金朝统治秩序的维护,D错误。
5.答案:D
简析:从元朝中期吏部统计的官员数量来看,汉族官员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说明元朝注意发挥汉族地主阶级的作用,D正确。元朝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族上层分子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联合专政,不是单纯的蒙古政权,A错误;虽然汉族官员数量多,但蒙古贵族控制主要官职,汉族官僚无法控制元朝政权,B错误;仅从官员的各族分布不能得出冗官冗费的结论,C错误。
6.答案:C
简析:图中⑤为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将其发展到巅峰,C正确。造纸术是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A错误;西汉时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不是春秋战国时期,B错误;唐朝中期后,丝绸之路重要性下降,但未被完全取代,D错误。
7.答案:D
简析: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这一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D正确。其思想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而非世儒的保守落后,A错误;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未成为国家政策,B错误;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想,C错误。
8.答案:B
简析:内阁和军机处机构设置存在交叉性和相似性,相互制约,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这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B正确。“有效防止”说法太绝对,A错误;内阁、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存在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C错误;机构设置中满汉皆有,不能体现强化满洲贵族政治特权,D错误。
9.答案:D
简析:魏源结合时代特点挖掘老子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强调其有利于激发国人忧患意识,摒弃空谈,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A错误;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争胜,B错误;维新运动时期才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C错误。
10.答案:A
简析:京师同文馆翻译的多是实用科学书籍,用以学习西方先进器物,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A正确。其侧重实用技术,未超越中体西用理念,B错误;译书工作与科举选官无关,C错误;其主要影响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无法唤醒民众救亡意识,D错误。
11.答案:B
简析:19世纪末的反“洋教”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矛盾尖锐,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不是仇视,A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矛盾才趋于汇流,C错误;仅凭漫画不能得出整个知识界都积极宣传反帝主张的结论,D错误。
12.答案:D
简析: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影响有限,民众对革命缺乏了解,未引起广大民众共鸣,D正确。“革命”名词都没听过,说明共和观念未在乡村传播,A错误;辛亥革命对乡村影响有限是因为缺乏群众基础,不是百姓抵制,B错误;辛亥革命有重要意义,如推翻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错误。
13.答案:B
简析:《小英雄歌》通过画报宣传新思想开启民智,①正确;桌上地球仪体现要有开放世界眼光,②正确;歌词强调继承传统文化,③正确;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较普遍的服饰,④正确。
14.答案:B
简析:北伐前夕,共产党员参与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制定宣传大纲、筹建宣传队,这表明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B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共产党对宣传工作的重视,未提及群众支持、北伐战士意志等内容,A、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D错误。
15.答案:A
简析: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做了准备,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它们与中共成立的联系,不是其自身地位,B错误;材料没有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功绩,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开始,D错误。
16.答案:B
简析:1933-1937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政府在重要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反映了其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B正确。这些防御工事主要针对日本侵略,与防范反蒋运动、削弱军阀实力无关,A、D错误;“围剿”红军区域在南方,与材料中的地区不符,C错误。
17.
(1)材料一价值:《明史》作为正史,其关于倭寇进犯及汤和等人御倭策略的记载,为研究明代沿海地区倭寇骚扰和东南沿海抗倭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2)材料二价值:李鸿章奏稿汇编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海防思想与策略,对研究近代海防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3)海防思想:重视口岸防守,以陆制海;主张分区设防,重点防御。
(4)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消极方面,缺乏先进海权意识,是被动的海防战略,难以有效抵御外来侵略。
18.
(1)汉晋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徇私舞弊;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3)统合功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保证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整体上维护文明稳定性和连续性。
(4)借鉴价值:提供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19.
(1)历史信息:唐朝通过设置安东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理边疆地区;通过和亲(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与吐蕃联系。
(2)制定依据: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吸取前朝经验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唐朝国力强盛;依据少数民族发展形势。
(3)积极影响:巩固唐朝政权、促进经济发展、繁荣文化、稳定社会、推动少数民族发展、加强边疆管理、维护边疆稳定、扩大疆域、加强内地与边疆联系、增强文化认同、巩固大一统局面。
(4)局限:羁縻府州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安定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