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6: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一、单选题(30*1.5=45分)
1.有学者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A.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C.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官僚体制取代了贵族继承的传统
2.先秦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下列思想主张中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是小范围的邻近国家间的兼并,文化接近才能最终实现两个国家的融合。而秦灭六国,地缘宽广,各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实力相当,作战线路长,且秦国过快的统一无法消除复辟势力,仅仅是形式或制度的统一。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
A.统一的价值不大 B.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C.灭亡的根源在暴政 D.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4.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这可用于说明
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 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
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 D.财政危机导致了西汉衰亡
5.虽然北魏拓跋氏相较于中原民族来说还比较原始落后,但他们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而且,北魏政权还效仿《周礼》进行政治改革和礼制建设。这些做法意在
A.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B.发扬前代的政治制度
C.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
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B.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
7.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以下选官方式与此搭配正确的是
A.功绩一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一功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一功绩
D.功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一考试成绩
8.从真宗初年到仁宗中叶的四十多年间,宋代官员数量增长了近一倍,由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是多达2.4万。在“分权”原则影响下,宋朝官僚机构的设置叠床架屋,职能交叉,又常因大因事添设职务。这反映出北宋前期
A.地方割据基础遭到削弱 B.官场腐败现象异常严重
C.基层治理水平日益提高 D.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9.金朝海陵王改革的重要决策之一就是把猛安谋克大批向中原迁徙,这种迁徙具有军事部落移民的性质。猛安谋克组织被迁入中原以后,仍保留其原有的名称,实际上是把猛安谋克村寨组织原封不动地迁入内地,使女真的奴隶制与中原封建制在统一的封建皇权制下并存。这与之前辽、宋、金政权的并立相比
A.推动了女真与汉人一家和“中华一体”
B.增强了女真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C.促成了元朝进一步建立和实施行省制
D.标志着女真军事奴隶制度推广
10.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仁宗景祐三年(1036),太常少卿反映“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南宋宁宗时情况更为严重,都城内外,衣服无常,那些仆役小吏也穿戴起高巾大袖,混杂于士流。这表明两宋时期
A.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科举扩大统治基础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11.下表为晚明科学成就简表。据表推断,晚明时期
年代 作者 成就 年代 作者 成就
1578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84 朱载境 《律学新说》
1592 程大位 《算法统宗》 1633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7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40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A.创新性科技成果凸显 B.中外科学技术成果交流互鉴
C.东西方科学差距扩大 D.注重对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
12.如表为清代中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表。据此可知清朝中期以来
年份 全国册载耕地面积/公顷 全国在册人口数/人 人均耕地/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9015031 183678259 4.00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52048860 208095796 3.75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50704880 286321307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52595303 333700560 2.36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13.鸦片战争后,清廷认为出洋的国人为“天朝弃民”,没有资格享受政府的保护。1877年,清政府经过艰苦谈判,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明文规定出国华人享有与其他大国国民同等待遇。这表明
A.清朝外交彻底摆脱被动局面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明显提高 D.清政府近代国家意识增强
14.漫画以其抽象与夸张的特点,能够生动有趣地呈现历史
知识。右图漫画形象描述了
A.洋务派的初衷
B.义和团的“扶清灭洋”
C.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D.康有为宣传维新理论的特点
15.甲午战前,驻日大使汪风藻在给李鸿章的报告中认为:“日本国内政局混乱,并没有向他国派兵的余力。就算日本出兵朝鲜,也不过以保护公使馆的名义派出百余名兵力而已。”这一论断
A.准确洞悉了日本的军事战略 B.反映清政府已深谙国际外交
C.导致对战争爆发的准备不足 D.说明朝贡体系已经分崩离析
16.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书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据此可知,该诏书
A.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B.将实现君主立宪作为目标
C.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D.仍然带有中体西用的色
17.某条约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据此分析,该条约
A.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B.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割走中国大量领土 D.使清廷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18.1912年9月,中华民国将武昌起义日即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国庆日当天,琉璃厂等地的“共和纪念会”参加者达30余万人。当晚举行提灯会,观者约5、6万人。“革命万岁”“共和万岁”“各烈士万岁”之声、欢呼声震天。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与专制进行斗争 B.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共和体制稳定运行
19.中华民国建立后,康有为及孔教会欲立孔教为国教的活动,袁世凯借尊孔之名行复辟帝制之实的举动,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尊孔与复古、尊孔与帝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这说明,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
A.区分孔教和儒学 B.维护民主共和
C.批判袁世凯复辟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0.1919年5月,上海《申报》报道:今日午后两点,各校学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该报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A.源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B.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1.右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
成情况图,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
A.推动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B.说明革命统一战线已建立
C.表明国民党阶级属性改变
D.促进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
22.下图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1927-1936年间发展较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国家摆脱了封建主义、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
②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有
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
开展
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3.1933年五六月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为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
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表明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
C.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 D.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24.《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此“通电”反映出
A.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
B.国共矛盾已经化解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5.如图是某时期的“中日攻防示意图”(局部)。对
该图所反映史事陈述正确的是
A.日本步步进逼,蓄意发动“华北事变”
B.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八路军成功设伏,取得平型关大捷
D.李宗仁率军血战,围歼日军一万余人
26.1938年9月1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紧急通知:“边委特号召各级党政军民学,以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并充分注意节省人力、物力,确保自足自给……全边区保证秋开地二十万亩,各级党委政府暨群众团体应一致动员起来。”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主动顺应抗战相持阶段形势 B.自力更生响应持久战号召
C.实行民主选举提高动员能力 D.开始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
27.1947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罗荣渠在日记中写道,当月下发公费生活补贴五万元,而膳食费即需四万元,交完饭费已近乎无钱生活;同月、全国各地学生陆续掀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这是因为
A.全面内战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B.重庆谈判破裂引发民众不满
C.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减产 D.日军掠夺导致物资严重短缺
28.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将新中国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代表团招待客人的固定节目,赢得了观众的好感。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表示要送大熊猫给美国人民,一下子就征服了美国人民的心。周恩来的这些外交活动
A.逐步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的特点
C.拓宽了中国外交活动的领域
D.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
29.如图是1972年的宣传画《工业学大庆:向工人阶级的
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该绘画意在
A.弘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B.赞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C.展示阶级斗争的建设成果
D.揭示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30.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这一做法旨在
A.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
二、材料题(5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稳,倭寇时常登陆骚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下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其海禁旨在通过禁止民间的海上互市,以隔断海商与倭寇的联系。永乐时期,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以“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郑和下西洋虽然有经略西洋的明确意图和实践努力,但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制约,缺乏发展海外贸易的明确主观动机。然而在客观上,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过程中广泛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正统(1436-1449年)以后,随着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此时的明朝政权只有以海禁政策来应对内外危机了。通过接连的禁令,海禁政策之严厉很快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摘编自孙海峰《略论明朝的海洋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归纳明朝海洋政策的特点。(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材料二:《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
材料三:(定都天京后)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依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陈仪仗。
——(清)《贼情汇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有何进步性?未实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5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送字下乡”运动始于19世纪末,“有识之士”深感于“无知愚民”几乎招致亡国的惨剧,纷纷通过各种民众学校、识字扫盲班推广识字运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进一步意识到“只有农村和农民有知识和文化,中国才能发展”,积极投身平民教育运动,推进“送字下乡”。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做出“注意贫民教育案”和“失学人民补习教育办法”的决议。北京、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在1919年分别创办《平民教育》和《少年社会》杂志,宣传平民教育。1923年陶行知、朱其慧等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此后全国20个省区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等读本,推动“送字下乡”的发展。在湖南长沙,从1922年3月到7月,便成立平民学校和平民读书处达1718所。据统计,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的平民千字课本,先后发行了300余万册,受教育者达500万人以上。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送字下乡”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送字下乡”运动兴起与发展的原因。(6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摘编自熊月之《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等
材料二: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在国民党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国民党宣布改组。所谓改组,主要是对外联俄容共,对内进行党务革新。以此为契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发动和主导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由一个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小团体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两党的宣传组织下,上千万工农群众卷入到这场革命中,这在中国历史上亦是前所未有的。
——摘编自王奇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4-1927年国共合作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这次合作的特点。(12分)
  2024—2025学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周朝变氏族为宗族,以血缘宗族关系建立政治等级体系,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选项,周朝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血缘关系并非分封的唯一依据,还有功臣、先代贵族等;D选项,官僚体制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实行郡县制后。
  2.答案:B
  简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体现的是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也属于儒家仁政思想,与题干思想家属于同一派别。A选项是墨家“兼爱”思想;C选项是道家思想;D选项是法家加强中央集权思想。
  3.答案:B
  简析:学者指出秦灭六国后,因各地区文化差异大、统一过快无法消除复辟势力,这意味着秦朝没有得到普遍认同。A选项,秦朝统一意义重大,统一的价值不容否定;C选项,材料未提及秦朝灭亡根源是暴政;D选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统一面临的问题,并非治国模式的优越性。
  4.答案:C
  简析:西汉初年民间自行铸钱,导致部分诸侯王和宠臣借此聚敛财富,威胁国家稳定,说明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A选项,材料未提及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B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铸币权问题,并非休养生息改善民生;D选项,西汉衰亡并非财政危机导致。
  5.答案:A
  简析:北魏拓跋氏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效仿《周礼》改革和建设礼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增强统治的合法性。B选项,发扬前代政治制度不是主要目的;C选项,材料未体现重新确立儒家独尊地位;D选项,推动鲜卑族封建化是这些举措的客观效果,并非主要意图。
  6.答案:B
  简析: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两个流域逐渐成为一体,这是其最深远的影响。A选项,大运河主要作用并非加强北部边防;C选项,隋朝因滥用民力修建大运河等原因导致灭亡,并非巩固统治;D选项,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不是最深远影响。
  7.答案:D
  简析:秦朝军功授爵制按功绩授予爵位;汉代察举制以品行才学为选官标准;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所以顺序为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8.答案:D
  简析:北宋前期官员数量大增,机构设置重叠,这必然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不断加重。A选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割据基础;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场腐败;C选项,基层治理水平在材料中未提及。
  9.答案:A
  简析:金朝把猛安谋克向中原迁徙,使女真奴隶制与中原封建制并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女真与汉人一家和“中华一体”的发展。B选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并非增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C选项,材料与元朝行省制的建立没有直接关联;D选项,猛安谋克向中原迁徙并非推广女真军事奴隶制度。
  10.答案:A
  简析:两宋时期士庶之家、仆役小吏在服饰等方面僭越等级,说明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选项,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是原因之一,但材料直接体现的是等级观念变化;C选项,科举扩大统治基础与材料现象无关;D选项,儒学在两宋时期依然是主流思想,社会影响并未弱化。
  11.答案:D
  简析:晚明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大多是对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A选项,材料未体现创新性科技成果凸显;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科学技术交流;C选项,材料未提及东西方科学差距。
  12.答案:B
  简析:从表格数据可知,清朝中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说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A选项,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情况;C选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鸦片战争后,且材料未涉及;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13.答案:D
  简析:鸦片战争后清廷不保护出国华人,1877年与西班牙签订条约保障出国华人权益,这表明清政府近代国家意识有所增强。A选项,“彻底摆脱被动局面”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外交的进步,并非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选项,此时中国国际地位并未明显提高。
  14.答案:A
  简析:漫画中“嫁接”西方先进技术到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上,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即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初衷。B选项,义和团“扶清灭洋”未涉及学习西方技术;C选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与漫画内容不符;D选项,康有为宣传维新理论主要是托古改制等,与漫画无关。
  15.答案:C
  简析:甲午战前汪风藻对日本的错误判断,会使清政府对战争爆发准备不足。A选项,他的论断并未准确洞悉日本军事战略;B选项,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深谙国际外交;D选项,材料与朝贡体系分崩离析无关。
  16.答案:D
  简析:光绪帝的诏书强调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同时学习西学,这仍然带有中体西用的色彩。A选项,该诏书并未推动中国社会转型;B选项,诏书中未提及君主立宪目标;C选项,材料未体现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17.答案:D
  简析:该条约规定清政府需弹压惩办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否则官员革职永不叙用,这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辛丑条约》内容。A选项,领事裁判权在《南京条约》附件中确立;B选项,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的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C选项,材料未涉及割地内容。
  18.答案:B
  简析:中华民国将武昌起义日定为国庆日,国庆日当天民众积极参与庆祝,“共和万岁”等呼声震天,反映出当时共和理念受到推崇。A选项,材料未体现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选项,材料不能说明革命群众基础扩大;D选项,此时共和体制面临诸多挑战,并非稳定运行。
  19.答案:B
  简析: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是因为认识到尊孔与复古、帝制的关系,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A选项,区分孔教和儒学不是主要目的;C选项,批判袁世凯复辟是直接原因,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D选项,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才宣传马克思主义。
  20.答案:B
  简析:材料描述的是五四运动,它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A选项,五四运动源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C选项,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选项,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是北伐战争。
  21.答案:B
  简析:1926年广东国民党党员职业构成多样,这说明革命统一战线已建立,各阶层广泛参与到革命中来。A选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在1924年;C选项,国民党阶级属性未改变;D选项,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22.答案:D
  简析: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原因包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提高。①此时中国仍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所以①错误,②③④正确。
  23.答案:D
  简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运动会上军民互动,毛泽东、朱德参与其中,这有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A选项,此时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已破裂;B选项,中共工作重点仍是革命斗争,并非改善生活;C选项,1933年敌后根据地尚未形成。
  24.答案:A
  简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通电要求改组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B选项,此时国共矛盾并未化解;C选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D选项,全国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
  25.答案:B
  简析:从图中卢沟桥等信息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A选项,“华北事变”不涉及卢沟桥;C选项,平型关大捷与图中日军进攻卢沟桥无关;D选项,李宗仁率军血战、围歼日军一万余人的是台儿庄战役,与图中信息不符。
  26.答案:B
  简析:1938年9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发展经济、节省人力物力,这是自力更生响应持久战号召的表现。A选项,不是主动顺应,而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必然举措;C选项,材料未提及民主选举;D选项,人民革命政权探索始于土地革命时期。
  27.答案:A
  简析:1947年全面内战爆发,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学生生活困难,从而掀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B选项,重庆谈判破裂是在1946年;C选项,材料未提及自然灾害;D选项,1945年日本已投降。
  28.答案:D
  简析: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利用电影、大熊猫等文化载体开展外交,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促进了外交交流。A选项,材料未体现冲破意识形态束缚;B选项,材料未突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C选项,材料未体现拓宽外交活动领域。
  29.答案:A
  简析:1972年宣传画宣传学习铁人王进喜,意在弘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B选项,赞美劳动者素质提升不是主要目的;C选项,此时阶级斗争不是建设重点;D选项,材料未揭示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30.答案:C
  简析:1984年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并给予支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A选项,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推广;B选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D选项,材料未涉及建立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31.
  (1)
  新变化:设立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将外商贸易纳入市舶管理体制,实行抽解和博买;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以财政眼光看待海上贸易。
  (2)
  影响: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客观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明朝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特点:政策具有阶段性变化,前期实行开放政策(郑和下西洋),后期海禁政策严厉;政策的调整受国内局势(如政权巩固情况、倭寇侵扰等)和国际形势影响;海禁政策是应对内外危机的手段。
  32.
  (1)
  进步性:《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未实行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实现;《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当时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施条件。
  (2)
  失败原因:从材料三可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生活腐化,争权夺利(如天王、东王出行的奢华排场等);从主观上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教训:农民阶级自身存在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革命要取得成功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同时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
  33.
  (1)
  特点:始于19世纪末,持续时间长;由“有识之士”发起,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通过创办民众学校、识字扫盲班、出版读本等多种形式推进;成立相关组织(如平民教育促进会)进行推动;在全国多地开展,范围广泛。
  (2)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认识到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等组织的决议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34.
  (1)
  原因:上海工厂众多,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做了组织准备;早期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2)
  背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失败,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共产国际的推动。
  特点:以国民党“一大”为合作标志;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有共同的革命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群众基础广泛,工农群众广泛参与;合作成果显著,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