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A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10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A.人类产生于金属工具的使用 B.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得很幸福
C.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 D.改造自然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2.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关爱人民 B.做好表率 C.注重礼法 D.依法治国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分发由中央统一监造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单位进制(如下表)。这一措施
度制 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 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A.反映了秦朝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B.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反映秦朝得到六国人民的拥护 D.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4.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举措是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郡国并行,宗族认同
C.与民休息,崇尚无为 D.和亲政策,稳定边疆
5.唐朝诗人李敬方作诗描述京杭大运河:“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据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A.既有利也有弊 B.促进江南开发 C.带来贞观之治 D.实现地方稳定
6.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宋、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四监司、三衙、通判
A.①③②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7.下图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A.土地兼并得到解决 B.赋税征收更趋合理
C.农民赋役逐渐减轻 D.政府税赋日益繁杂
8.如表是宋代部分人物的名言。这反映出他们都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专研学术服务国家建设 B.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C.深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秉承道法自然的理念
9.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铜钱铸造量统计图,①处铜钱铸造量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铜矿采冶受制于技术 B.交子流通于商品市场
C.金属货币不断地流入 D.赋税制度出现了变革
10.小明在研究清朝时期的历史时,使用了图3中的史料。据此判断,该主题是
·乾隆三十九年,民愤四起,山东寿张县民王伦组织白莲教教徒于是年秋起事 ·康熙三十年,中国人口约为2036万;乾隆六十年,中国人口数突破了2亿9千万 ·1435年,乾隆写给英王的敕谕中提到,“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A.社会危机 B.文明交往 C.皇权独尊 D.民不聊生
11.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A.不利于经济发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边患问题 D.增强了华夏认同
12.1860年,正同太平天国相持于东南的曾国藩“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造成“銮舆已出巡热河”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欧美列强与清政府议定《辛丑条约》时,就写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这表明
A.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C.列强对中国侵略开始资本输出 D.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外交
14.晚清《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趋势(如图4)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机构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二阶段广告总量激增,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上述变化反映了
A.招生广告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 B.发展教育医疗成为时代呼声
C.《申报》变化体现共产党智慧 D.招生广告变化反映时代主题
15.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多年来,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这反映出当时
A.欧美希望利用外交侵华 B.清廷采取朝贡贸易政策
C.清廷外交思想依旧保守 D.清朝国家强大无需外交
16.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而“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严复的这一言论旨在
A.批判儒家文化 B.提倡三权分立 C.主张主权在民 D.希望依法治国
17.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
A.革命党人与列强配合默契 B.列强在中国势力发展受损
C.列强势力影响中国的政局 D.列强侵华有利中国的发展
1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些措施旨在
A.促进社会进步 B.推进法治发展 C.推动移风易俗 D.改变人们思想
19.下表为1913~1919年中国市场上洋纱进口量的增减百分率(单位:%,1913年按100计)。表中洋纱进口量的变化是因为
年份 东北 华北 华中 华南 中国
191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14~1916 145.5 100.6 91.4 93.4 95.3
1917~1919 119.6 74.1 48.2 64.3 59.2
A.一战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机遇 B.军阀混战破坏国内市场的稳定
C.新文化运动引发抵制洋货运动 D.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有巨大突破
20.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民众认同 B.提倡国民革命反对复辟帝制
C.民众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D.对革命开展起到了宣传作用
21.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承认资本主义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2月发布的《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确定党在农村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是“以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为主,但同时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此举体现了
A.敌后战场发展为抗战主战场 B.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共产党的政策得到地主支持 D.抗战时期承认地主所有权益
22.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A.坚定解放战争必将胜利的信心 B.中国共产党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表明共产党必将建立新生政权 D.提前绘制新民主主义国家蓝图
23.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74%以上的兵力,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A.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中流砥柱
C.让中国彻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4.1947年5月4日,上海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口号,运动迅速扩大到南京、北平、杭州等大中城市。7月以后,以“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运动进入新高潮。该事件
A.推动了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B.配合了新四军的军事行动
C.表明国民党统治不得人心 D.得益于美国对中国的帮助
25.20世纪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国通史》,书中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反抗运动;关注不同阶级阶层的对立转化;关注民族关系,力图说明各民族历史贡献。到1948年,此书共重印12次,但书也屡屡被禁,有人攻击作者“马克思主义嫌疑”。这反映了
A.《中国通史》已不被民众认同 B.史学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再需要历史 D.当时中国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26.下图是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其内容主要反映了
A.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B.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
C.恢复经济的现实需要 D.对“大跃进”政策的拥护
27.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表明中国
A.联合非洲反对资本主义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D.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8.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的军事挑衅加强,中国在工业薄弱的西部地区展开三线建设,建设内容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实施了数千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
A.带动西部工业发展 B.使西部工业超过东部
C.不再担心美苏威胁 D.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29.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的社论。文章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懂得: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篇文章
A.表明人民都希望市场经济 B.为深化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C.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受到苏联市场经济的启发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
A.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理论
C.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对学徒讲学。唐末和五代期间,连年战乱,官学大为凋敝,更是为宋代书院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宋代书院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的基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而且十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要求学生“三省吾身”。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官学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互相交流。
——摘编自陈金肃《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探微》
材料二 1898年7月,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国立大学,成立之初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担任全国教育的行政管理职能。学校一改“中体西用”的旧思想,秉持“兼容并包,中西并用”之理念。儒学经典不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开国内风气之先,引入西方近代学科,分科教学以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到20世纪初,学校已开设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仕学馆,后又细化为文科、商科、工程科、法政科等学科。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的主体改名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京师大学堂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8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建立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颁布《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将材料一所反映的史事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写序号),并指出这些图片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何重要意义。(8分)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主题,并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加以阐述。(6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所示为中国的14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生历史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的认识。(4分)
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A卷)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金属工具使用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A选项,人类产生早于金属工具使用;B选项,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并不幸福;D选项,材料未提及改造自然对生态的破坏。
2.答案:B
简析:孔子强调为政者要“身正”,韩非子主张君臣守法,二者都倡导统治者规范自身行为,做好表率。A选项,材料未体现关爱人民;C选项,注重礼法是荀子的主张;D选项,依法治国是现代概念,与题意不符。
3.答案:D
简析: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使全国有了统一的度量标准,有利于文化认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A选项,统一度量衡主要影响商业贸易,不能直接反映农业经济发展;B选项,统一度量衡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无关;C选项,秦朝实行暴政,并非得到六国人民拥护。
4.答案:C
简析:汉初社会残破,为恢复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崇尚无为的政策。A选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B选项,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恢复经济无关;D选项,和亲政策是民族政策,与经济恢复无关。
5.答案:A
简析:诗句“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表明大运河的开凿既促进了经济交流,又加重了百姓负担,有利有弊。B选项,材料不仅体现了江南开发,还提到了弊端;C选项,大运河开凿与贞观之治并无直接关联;D选项,材料未体现地方稳定。
6.答案:D
简析:②中丞相、御史大夫、郡守是秦朝职官;④中四监司、三衙、通判是宋朝职官;③中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是明朝职官;①中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是清朝职官。所以按时序排列为②④③①。
7.答案:B
简析: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资产为主,使赋税征收更趋合理。A选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一直存在,并未得到解决;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赋役逐渐减轻;D选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项目,并非日益繁杂。
8.答案:C
简析:范仲淹、张载、文天祥的名言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情怀。A选项,材料未体现专研学术服务国家建设;B选项,他们的名言受理学影响,但并非继承发展程朱理学;D选项,材料未体现道法自然理念。
9.答案:B
简析: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交子等纸币开始流通,占据市场,导致铜钱铸造量减少。A选项,北宋时期铜矿采冶技术并非受制于技术;C选项,金属货币流入与铜钱铸造量减少无关;D选项,北宋赋税制度未出现大变革,且与铜钱铸造量减少无关。
10.答案:A
简析:材料中提到清朝的民变、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清朝的社会危机。B选项,文明交往不能涵盖材料所有内容;C选项,材料未体现皇权独尊;D选项,民不聊生只是部分内容,不全面。
11.答案:D
简析:改土归流要求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A选项,材料未提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选项,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C选项,“解决了”边患问题说法过于绝对。
12.答案:A
简析: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逼北京城,咸丰帝逃往热河。B选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C选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且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西安。
13.答案:B
简析:《辛丑条约》规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变革需由列强酌定,清政府照允施行,这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选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C选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D选项,中国是被迫参与国际外交,并非积极主动。
14.答案:D
简析:《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从语言速成教育到多种教育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需求和主题,如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以挽救民族危亡。A选项,招生广告变化不仅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B选项,时代呼声是挽救民族危亡,并非单纯发展教育医疗;C选项,共产党1921年才诞生,与材料时间不符。
15.答案:C
简析:欧美国家互派使节,而清廷多年无动静,反映出清廷外交思想依旧保守,不重视近代外交。A选项,材料未体现欧美利用外交侵华;B选项,朝贡贸易在鸦片战争后已被打破;D选项,清朝在鸦片战争后实力衰微,并非强大无需外交。
16.答案:C
简析:严复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公产,君主是人民的公仆,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A选项,批判儒家文化不是其言论主旨;B选项,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D选项,材料未体现依法治国思想。
17.答案:C
简析:湖北军政府和清廷都希望得到列强支持,体现出列强势力影响中国的政局。A选项,革命党人是为减少革命阻力,并非与列强配合默契;B选项,材料未体现列强势力受损;D选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并非有利于中国发展。
18.答案:A
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旨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中国近代化。B选项,推进法治发展只是其中一部分;C选项,移风易俗并非主要目的;D选项,改变人们思想不是这些措施的主旨。
19.答案:A
简析:1914-1919年,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对洋纱需求减少,导致洋纱进口量下降。B选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才进入军阀割据混战时期;C选项,洋纱进口量减少主要是一战影响,与新文化运动无关;D选项,当时中国工业生产技术仍以轻工业为主,未实现巨大突破。
20.答案:D
简析:1923-1926年是国民革命兴起阶段,《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民族”“国民革命”等词汇频出,对革命开展起到了宣传作用。A选项,仅杂志宣传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民众认同;B选项,此时主要反对北洋军阀,而非复辟帝制;C选项,材料未涉及民众日常生活。
21.答案:B
简析:抗战时期,中共承认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并保存地主若干权利,旨在团结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政策对团结抗战力量的作用,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无关;C选项,材料未体现得到地主支持;D选项,“承认地主所有权益”说法错误。
22.答案:D
简析:中共七大上毛泽东的主张涉及土地政策、城市工作、人才培养等,提前绘制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蓝图。A选项,此时解放战争尚未爆发;B选项,中国革命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未发生转变;C选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的工作方向,与建立新生政权无关。
23.答案:A
简析: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早、持续时间长,牵制大量日军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B选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但“中流砥柱”表述不准确;C选项,中国目前还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选项,新中国成立使中华民族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4.答案:C
简析:1947年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反映出国民党统治不得人心,失去民众支持。A选项,淮海战役爆发于1948年年底;B选项,该运动配合的是人民解放军的行动,而非新四军;D选项,美国支持国民党,并非帮助中国。
25.答案:B
简析:周谷城的《中国通史》因内容被攻击,反映出史学发展受政治环境影响。A选项,该书被禁传并非不被民众认同;C选项,中国需要历史,“不再需要历史”说法错误;D选项,书被禁说明政治环境不宽松。
26.答案:C
简析:1950年的宣传画《提高文化》,结合当时恢复经济的需求,体现了提高文化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A选项,宣传画未体现抗美援朝;B选项,1950年尚未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D选项,“大跃进”始于1958年。
27.答案:B
简析:周恩来提出的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体现了平等互利、尊重主权等,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选项,材料未体现联合非洲反对资本主义;C选项,“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D选项,材料主要体现外交原则,与国际地位提高无关。
28.答案:A
简析: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展开,实施众多建设项目,带动了西部工业发展。B选项,西部工业至今仍未超过东部;C选项,三线建设是为应对美苏威胁,并非不再担心;D选项,“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说法错误。
29.答案:B
简析:1991年上海《解放日报》文章区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束缚,为深化改革做好思想准备。A选项,“都希望”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已全面展开;D选项,苏联没有实行过市场经济。
30.答案:A
简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不断推动中国发展。B选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理论的是邓小平理论;C选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是毛泽东思想;D选项,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
31.
(1)
特征: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讲学,宋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体现出在前代基础上继承发展;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岳麓书院等四大书院有名,形成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书院;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强调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教学方式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交流,灵活自由。
(2)
影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秉持“兼容并包,中西并用”理念,开教育新风;引入西方近代学科,推动思想解放;分科教学,培养专业人才;对后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没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32.
(1)
排序:《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签订,《越南条款》1885年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意义:这些图片是近代列强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支撑;从图片可看出列强通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攫取权益;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形成到最终形成的过程。
(2)
历史主题:国家出路的探索(或救亡图存、人民的抗争)。
示例(以洋务运动为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引进西方教育并派遣留学生。但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技术,未改变君主专制体制,甲午海战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说明地主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尝试失败。
33.
(1)
意义: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还原抗战完整历程;能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贡献;有利于弘扬抗战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
认识: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应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报效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