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绍兴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绍兴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7: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绍兴市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高一历史
考生须知:
1.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 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新乐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遗址分为下、中、上三层文化。下层,又称新乐文化,存续时间为距今7300~6800年。下图是新乐遗址出土的下层部分文物。由此可推知当时
A.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 B.大量种植黍稻等农作物
C.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这是源于2000多年前的长诗《天问》。这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向自然天地提出了诸多问题,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下列作品与《天问》同属一位作者的是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上林赋》
3.夏曾佑评价汉武帝是“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下列史实发生于他在位期间的是
① 设立中朝 ② 党锢之祸 ③ 尊奉法家 ④ 盐铁官营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4.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凡天下之物,都应因其已知之理而日加穷究,以求达到其极点。天长日久,一日豁然贯通,对众物的表里精粗就会无不知晓,而我心也就无不明朗”。基于此,他主张
A. 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为生民立命
5.右图是一件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红漆皮匣。当朝官员用“直达天听”来形容这类匣子的神秘与特权。该文物可以用来研究清代的
A.科举制度 B.奏折制度
C.军机处制度 D.内阁制度
6.有学者认为,庚子义和团之战,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疆吏不听从朝廷旨意与八国联军签订东南互保条约,这是近代中国中央集权势力没落与地方分权势力第一次抬头,究其渊源应该起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维新变法时期
7.右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书的书名是
A.《鸦片战争史》第一篇恐惧世乱
B.《天平天国兴亡录》第二篇报馆鼓吹
第三篇剪辫
C.《从甲午到戊戌》第四篇易帜
D.《百年辛亥》
8. 1917年6月12日,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该漫画的寓意是
A.抨击张勋拥清废帝复辟的闹剧
B.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称帝行径
C.讽刺北洋政府内部的派系纷争
D.勾勒了民国初年主要政党的斗争
9.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成立了“平民教育演讲团”,组织北农专学生到郊区工厂、农村进行民众宣传活动;创办《醒农》半月刊,政论文章有《农村改造》、《劳动神圣》等诗文,成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学生刊物之一。北农专的这些做法旨在
A.促进工农群众觉悟 B.建立工农联盟
C.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D.推动实业救国
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 (共8页)
10.下图是民国廿九年西北农民银行的贰圆纸币,它发行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提醒全党要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D.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12.《人民日报》的国庆头版社论(报道)都是当年国家形象的仪式化呈现和话语构建。下列标题最有可能属于2023年《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的是
A.《走向新世纪的中国》
B.《满怀信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万岁》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越绝书》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绍兴的2500年建城史由此而来,但此前一直缺乏实证。2024年绍兴稽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的大型建筑基址,碳十四测年显示,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了越王勾践建都史,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考古发现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探索 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D.考古发掘须与史书记载相印证
高一历史试卷第3页(共8页)
14.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录了秦朝一个案例:妻悍,夫殴制之。妻子彪悍和丈夫发生争执,打起来了,结果是“崛起而制之”,丈夫把妻子耳朵撕裂了,把手指打骨折了,在这种情况下,问,夫可论 回答:当耐(耐刑指除了头发,将胡子鬓角眉毛全刮掉)。这案例能佐证秦朝
A.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B.法律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C.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D.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15.《汉书·地理志》引《禹贡》说,在先秦时,扬州田下下,荆州田下中,兖州田中下,豫州田中上。西晋《上广农疏》中将荆扬与兖豫等列,称“荆、扬、兖、豫、汙泥之土,渠坞之宜,必多此类,最是不待天时而丰年可获者也”。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民族之间频繁接触使得差异慢慢缩小 B.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C.汉代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 D.孙吴政权对江南农业的开发
16.唐人陆贽(754-805)评论某税法:“创制之首,不务齐平,但令本道本州各依旧额征税。……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旧轻之乡,归附益众。有流亡则已重者摊征转重,有归附则已轻者散出转轻。”由此可知该税法
A.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
C.民众实际负担没有得到减轻 D.存在缺乏统一税率的缺陷
17.有学者认为:范阳作为横跨“华夷”的政治中心真正开始显赫,进而成为契丹—辽帝国的副都、女真金帝国的首都、蒙古世界帝国的京城大都”。换一句话说,它意味着这不平凡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范阳”的位置在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辽太祖曾经问大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大臣们多主张先敬祀佛教,辽太祖不同意,说:“佛非中国教”。辽太祖长子耶律倍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太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此举
① 标志着儒学成为辽朝的统治思想 ②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 旨在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④ 说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趋同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高一历史试卷第4页 (共8页)
19.《历代职官简释》说:“宋代初设之时,职权几与知州、知府无异,名为佐官,实际是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下列项中,填入划线部分最合适的是
A.通判 B. 刺史 C.提点刑狱司 D.御史台
20.顾炎武认为:“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过;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两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A. 恢复“封建”制度B.健全中央机构
C.扩大地方权力 D.抨击君主专制
21.右图是一场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下列对于此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B.因国民党右派叛变而最终失败
C.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D.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22.蒋介石在 1939年1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目前急患不在敌寇,而在(一)共产党之到处企图发展;(二)沦陷区游击队之纷乱无系统;(三)各边区之土匪充斥;(四)兵役制度之纠纷。此四者关系国力消长、抗战成败甚大,应定切实对策,方足以消弭殷忧也。”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蒋介石关心的重点转向防共反共
C.共产党不断扩大根据地
D.国民政府已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
23.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周恩来总理三次出访亚非国家,访问期间,他提出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相互间关系的五项原则: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反帝、反殖和独立;支持它们奉行不结盟政策;支持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团结和统一;支持它们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支持它们要求主权应当受到他国的尊重。这些活动
A.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B.实践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大大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D.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
高一历史试卷第5页(共8页)
24.右图是某位高中生制作的1991年大事年表。下列各项中的历史事件,可以填写到④处的是
A.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1年大事年表
B.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①苏联解体;
②海湾战争正式停火;
C.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 ③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D.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小题18分,第26小题22分,共40分)
25.政治制度凝聚中国人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三省制下,皇帝只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最高负责人。从国家政务的裁决到政务的执行都有一整套程序,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而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唐前期,法令规定设立的最高机构是三省,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之所,并未在三省之外形成为一个实体化的机构。由于中央使职行政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对地方政务的领导权,中枢体制中三省制受到冲击,向决策行政合一的中枢门下体制过渡。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中书门下体制的基本特征就是宰相有了裁决政务的常设机构,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超然于三省之上。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的运行机制。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事堂职能的变化,并分析政事堂的设立与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
材料二
“行省”原是“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从渊源看,表面上像汉地官制,实际是蒙、汉二元。行省起初系中书省临时派出,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元代行省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行省制无疑是忽必烈和元帝国留给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无疑是元帝国留给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的理由。(8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6页(共8页)
26.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正德十二年(1517),一支葡萄牙舰队在广州城外珠江口抛锚停泊并请求通使贸易,广东地方官上奏朝廷后,拒绝了其请求。自此,葡萄牙人长期盘踞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勾结中国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进行走私贸易。明朝与周边国家在海禁政策下延续的朝贡体制松动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澳门为中心开展其在远东地区的国际贸易活动。隆庆元年 (1567),明朝开海,准许与以葡萄牙人为主的西方人进行贸易,澳门成为沟通中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也成为耶稣会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与文化交流的基地。自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正式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明朝从此融入了世界,也引发了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中国历史研究院《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隆庆元年明朝开海的背景。从商业发展的角度,说明“融入世界引发了明朝后期社会变迁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一观点。(6分)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及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士大夫很快将这种王朝的“第二次繁荣”称为“同治中兴”。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明治“维新”指的是国家权力从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大名)那里转归天皇;而同治中兴则主要是指通过整肃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传统秩序的种种努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60年与英法媾和”与“自强运动”的史实表现。并分析“同治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的原因。(6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7页(共8页)
材料三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40年。40年改革的阶段如何划分尚无定说,但无论如何划分,1978—1992年都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我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正是经历了这15年的探索包括激烈争论,中国改革由此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如果没有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作先导,经济改革不可能推动。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请从“思想领域”、“政治领域”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所学对“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10分)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绍兴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新乐遗址出土了磨盘、磨棒、炭化谷物(黍)等,表明当时人们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且有粮食剩余,说明生产生活相对稳定。B选项,仅出土黍不能推断大量种植黍稻等农作物;C选项,材料未体现阶级分化等迈入阶级社会的特征;D选项,国家初始形态包含多种要素,材料未显示相关信息。
  2.答案:C
  简析:《天问》的作者是屈原,《离骚》也是屈原的作品。A选项,《诗经》是诗歌总集,并非一人创作;B选项,《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D选项,《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作品。
  3.答案:A
  简析: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①④正确。②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时期;③汉武帝尊奉儒家,而非法家。
  4.答案:B
  简析:朱熹认为天下之物皆有理,要对事物加以穷究才能知晓其理,这体现了他“格物致知”的主张。A选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思想;D选项,“为生民立命”是张载的思想。
  5.答案:B
  简析:清代官员用“直达天听”形容的匣子与奏折制度相关,官员通过奏折可直接向皇帝奏事。A选项,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与匣子无关;C选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与匣子无直接联系;D选项,内阁制度是明朝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与该匣子无关。
  6.答案:B
  简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为镇压运动,不得不倚重地方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势力逐渐崛起,为后来东南互保中地方督抚不听从朝廷旨意埋下伏笔。A选项,鸦片战争时期地方势力尚未明显崛起;C选项,甲午战争时期不是地方分权势力抬头的源头;D选项,维新变法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与地方分权势力抬头无关。
  7.答案:D
  简析:目录中有“剪辫”“易帜”等内容,这些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典型现象,所以该书书名最可能是《百年辛亥》。A选项,鸦片战争时期没有剪辫、易帜等现象;B选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也未涉及剪辫等内容;C选项,甲午到戊戌期间主要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与剪辫、易帜无关。
  8.答案:A
  简析:1917年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该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抨击的就是这一闹剧。B选项,袁世凯称帝是1915-1916年;C选项,漫画寓意主要针对张勋复辟,而非北洋政府内部派系纷争;D选项,漫画未体现民国初年主要政党的斗争。
  9.答案:A
  简析:五四运动期间,北农专组织学生到郊区工厂、农村宣传,创办刊物,旨在促进工农群众觉悟。B选项,当时还未提出建立工农联盟;C选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D选项,材料未体现实业救国。
  10.答案:C
  简析:民国廿九年即1940年,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A选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B选项,长征时期是1934-1936年;D选项,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1949年。
  11.答案:C
  简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醒全党要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A选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B选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D选项,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12.答案:C
  简析:2023年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C选项符合时代主题。A选项,“走向新世纪”适用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B选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02-2020年的目标;D选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的。
  13.答案:A
  简析:绍兴稽中遗址的考古发掘实证了越王勾践建都史,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索历史真相。B选项,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都有价值,不能简单比较;C选项,历史事实可通过多种方式考证;D选项,考古发掘不一定必须与史书记载相印证,有时能补充或修正史书内容。
  14.答案:B
  简析:秦朝这一案例涉及夫妻间的纠纷处理,说明秦朝法律涉及生活方方面面。A选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C选项,仅这一案例不能说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D选项,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
  15.答案:D
  简析:从先秦到西晋,荆扬地区农业地位提升,原因最有可能是孙吴政权对江南农业的开发。A选项,民族接触与农业地位变化关联不大;B选项,南朝在西晋之后;C选项,南方经济实力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
  16.答案:D
  简析:陆贽评论的税法存在“不务齐平”“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旧轻之乡,归附益众”等问题,说明该税法存在缺乏统一税率的缺陷。A选项,材料未体现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选项,材料未提及该税法与均田制的关系;C选项,材料强调的是税率不统一,而非民众负担未减轻。
  17.答案:C
  简析:范阳是现在的北京,在图中③位置。①是洛阳;②位置大致为南京;④位置大致为广州。
  18.答案:B
  简析:辽太祖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此举旨在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③正确。①儒学成为辽朝统治思想并非以此为标志;④材料未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逐渐趋同。
  19.答案:A
  简析:宋代通判职权与知州、知府无异,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B选项,刺史是汉朝监察地方的官员;C选项,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监察;D选项,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
  20.答案:C
  简析:顾炎武认为古代圣人以公心对待天下人,如今君主将天下都设为郡县还不满足,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扩大地方权力。A选项,顾炎武并非主张恢复“封建”制度;B选项,材料未涉及健全中央机构;D选项,抨击君主专制不是材料的核心主张。
  21.答案:D
  简析:根据战争形势示意图可知这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中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A选项,消灭陈炯明势力是第一次东征;B选项,国民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但这不是对北伐战争的正确叙述;C选项,北伐战争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2.答案:D
  简析: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在日记中关注共产党发展等问题,说明其关心重点转向防共反共,也反映出共产党不断扩大根据地。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国民政府已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
  23.答案:B
  简析: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相互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强调支持亚非国家反帝、反殖等,实践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A选项,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并非都是中国周边国家;C选项,这些活动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无关;D选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的外交理念。
  24.答案:D
  简析:A选项,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1992年;B选项,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1988年;C选项,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是1987年;D选项,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是1991年。
  25.
  (1)
  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
  职能变化:由三省长官议事之所转变为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
  重要影响:设立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变化后,使宰相有了裁决政务的常设机构,强化了宰相的权力,也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后期可能会导致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2)
  主要特征:蒙、汉二元;起初为中书省临时派出机构,后转变为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职能上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理由: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是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行省制的运行模式和权力分配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26.
  (1)
  背景:葡萄牙人长期盘踞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朝贡体制松动;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西方对中国贸易需求增加。
  说明: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2)
  史实表现:“1860年与英法媾和”指签订《北京条约》;“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
  原因:“同治中兴”主要是恢复传统秩序,未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中国封建势力强大,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的变革;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变革,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同治中兴”缺乏这些内涵。
  (3)
  标志性事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评析(以思想领域为例):这一观点正确。思想领域的解放为中国改革奠定了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更新,使人们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们开始突破传统观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了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入开展,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等。所以,思想领域的变革是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之一。
高一历史试卷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