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共4页,42小题,满分97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面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2.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反映了
A.传统华夷观念得以彻底转变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下救国方案的探索 D.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
3.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西方人孜孜注目于此。但他们要求的“平行之礼”对传统中国来说,同天朝大国对待外夷历来的不平等是直接对立的。这表明清政府
A.拒绝列强的平等诉求B.外交转型中的观念冲突
C.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D.朝贡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4.下图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出任巡抚人数变化柱状图。对图中的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A.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 B.太平天国冲击了政权结构
C.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 D.由东南互保协议签订导致
5.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信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6.下表是晚清时期满汉督抚比例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总督满汉比例 巡抚满汉比例
1851 5∶9 1∶21
1852 5∶14 2∶28
1853 10∶10 4∶19
1856 6∶9 6∶12
1864 2∶10 0∶17
1865 2∶12 0∶22
A.国内政局影响政治权力结构 B.汉人官僚严重动摇满清统治
C.边疆危机促成地方行政改革 D.民族企业得到汉族官僚支持
7.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9.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这反映了
A.晚清财政税收制度趋于完善B.苛捐杂税是清廷盘剥人民的主要手段
C.新政范围广泛超越以往改革D.清末新政缺乏民生关怀危害清朝统治
10.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A.新兴力量的崛起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国家出路的探索 D.清政府权威的丧失
11.下表为武昌起义前夕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时局的见解。他们认为
人物身份 见解
美国传教士胡美从 觉察到中国正激荡着即将到来的政治变化
法国驻天津领事甘司东 重建整个政治制度的任务必将引发激烈的斗争
英国驻华领事许立德 越来越相信反对清王朝的革命难以避免
A.清朝统治彻底结束 B.国人萌生民族意识
C.辛亥革命势在必然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孔学。他们指出,孔子所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同时,强调儒家的文章和教育是八股式、教条式的,压制了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由此可推知,新文化运动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强调中西文化交融
C.意在进行思想革新 D.呼吁民主政治改革
13.下面为1914—1920年中国净进口货值和净出口货值表,下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净进口货值 净出口货值 入超
1914 569 241 356 227 213 014
1917 549 519 462 932 86 587
1919 646 998 630 809 16 189
1920 762 250 541 631 220 619
A.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经济结构产生变动
C.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14.如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明: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
A.抨击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 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
C.声援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 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
15.五四运动后,中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兴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进步社团,创办了《劳动界》《共产党》等进步报刊,成立了“外国语学社”以培训外国语和宣传进步思想。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循序渐进B.马克思主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C.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组织性D.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
16.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的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
A.婚恋市场中男性居于弱势地位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
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17.1927年7月24日,周恩来等人在武汉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获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积极探索革命救国新道路 B.确定了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指挥权交由共产国际掌握
18.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19.下图反映了中共党员在不同时期的构成变化情况。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
A.农民阶级已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B.中共的斗争方式已经发生变化
C.工人阶级遭镇压导致人数减少 D.中共的革命道路有了新的方向
20.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部分内容作出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通过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土地政策的调整
A.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B.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序幕
C.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意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
21.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的反动本质。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刊物《战斗》刊发“双十特辑”,呼吁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趋同D.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2.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召开抗敌座谈会,与会者认为中国有三项优势:有4.5亿民众,久经战阵的常备军200余万,并由世界知名军事专家指挥;施行法币后财力巩固,抗战三五年不会感到困难;牺牲精神旺盛,决心死战。与会者的观点
A.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符合 B.有利于全面抗战的开始
C.对战争复杂性预期不足 D.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23.1938年5月,毛泽东指示:“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已经证明了的。”毛泽东这一指示是针对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正面战场形势的变化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D.华北解放区的改革
24.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5.下图是画家古元1943年在延安创作的木版画《减租会》,画面由一位地主和近十位农民构成,围绕在地主身边的农民动作各异,有的手指地主,有的手拿账本,有的双手摊开似乎诉说生活的无奈,整个画面极具故事性和冲突性。该画作体现了当时
A.根据地土地革命如火如荼 B.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C.根据地对农民利益的维护 D.边区政府重视基层民主建设
26.下面是国民政府1946—1948年财政收支统计表。表格中财政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年份 支出/亿元 收入/亿元 财政赤字/ 亿元
1946年 75 748 28 770 46 978
1947年 433 939 140 644 293 295
1948年 1—7月 6 554 711 2 209 055 4 345 656
A.日军侵略掠夺 B.国民党发动了内战
C.官僚资本压榨 D.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27.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等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那时中国的老百姓说:“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到咱队伍上。”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中共即将取得战略反攻的胜利 B.解放区土地改革深入开展
C.民众的爱国救亡意识日益觉醒 D.国民党独裁内战不得人心
28.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一分析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已由城市转向农村 B.将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C.极力预防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出现 D.把新民主主义经济放在首位
29.表2为《人民日报》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这些报道
表2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4月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 黑龙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1年6月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A.改变了重男轻女的落后传统观念 B.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反映了妇女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D.有利于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30.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D.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31.据统计,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报》广告多是日用品广告,其中轻工业产品占比达92%;广告主身份以私营企业为主。1956年后,则多是工业产品广告,且以重工业产品为主,广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2.下面所示为1951—1957年中国参加国际展会情况一览表(略表),它反映了中国
时间 展会名称 举办国
1951年 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53年 印尼国际博览会 印度尼西亚
1956年 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 法国
1957年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 非洲摩洛哥
A.外交理念更加务实B.全方位外交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D.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33.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34.读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据此可推知
A.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B.中国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C.西方国家放弃对华的敌视政策D.中苏两国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35.1980年4月18日,“万元户”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之中,形象地表现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逐渐成为专业户,先一步富裕起来的社会状况。“万元户”的出现
A.表明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说明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体现国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意义重大
36.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其意在
A.反对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向世界各国阐明中国具有特殊国情
C.赢得西方对中国改革的支持 D.强调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建设之路
37.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市一些企业试行以税代利,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以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从而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这项改革
A.改变了企业所有制 B.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C.实现了政企彻底分开 D.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38.下面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B.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40.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为第28位和27位。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27.8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到了29740亿美元。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
A.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B.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共17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中国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张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领军人物。1894他开始筹备举世闻名的大生纱厂,直到1899年4月,纱厂才正式开车出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生纱厂迎来了它的鼎盛春秋。在第一第二两个纱厂的基础上又创办大生三厂,1917年大生纱厂纯利76万两,后更高达263万两。大生集团的支柱第一、第二两个纱厂,资本接近370万两,历年纯利累计共达1660余万两。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张謇“大生纱厂迎来鼎盛春秋”的原因。(4分)
4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5分)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19世纪30年代,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A选项,正常的中外贸易不会导致白银外流趋势如此明显;C选项,自然经济衰败是一个长期过程,且不是19世纪30年代白银外流的直接原因;D选项,地方政府腐朽与白银外流趋势形成没有直接关联。
2.答案:C
简析:鸦片战争后,魏源和徐继畬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应对西方的策略,这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对救国方案的探索。A选项,“彻底转变”说法过于绝对,传统华夷观念在当时并未彻底改变;B选项,此时学习西方只是少数先进中国人的主张,尚未成为社会共识;D选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此时还未付诸实践。
3.答案:B
简析:西方人要求的“平行之礼”与中国传统对待外夷的不平等观念对立,这体现了清政府在外交转型过程中,传统观念与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冲突。A选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拒绝列强的平等诉求;C选项,材料与抵抗外来侵略决心无关;D选项,朝贡体系遭到严重破坏是结果,不是材料所表明的本质。
4.答案:B
简析:19世纪40-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僚,使得汉人出任巡抚的人数增加,冲击了原有的政权结构。A选项,满汉巡抚人数变化不能直接反映满汉矛盾日益尖锐;C选项,与洋务运动埋下隐患无关;D选项,东南互保协议签订于1900年,时间不符。
5.答案:D
简析:材料强调没有洋务派的倡导和经营,中国近代工矿企业、电信交通、科技教育等的出现会推迟,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选项,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只是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的一个方面;B选项,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势力扩张,但材料未重点体现;C选项,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也只是其近代化的部分表现。
6.答案:A
简析: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在镇压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满汉督抚比例发生变化,说明国内政局影响政治权力结构。B选项,汉人官僚的崛起并未严重动摇满清统治;C选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危机和地方行政改革;D选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企业与汉族官僚的关系。
7.答案:C
简析:晚清秀才刘绍宽阅读西学书籍,但对所学西学既有所肯定又认为是皮毛,体现了当时人在面对新时局时,既想了解新事物又对其存在怀疑的矛盾心理。A选项,材料未涉及维新运动目标;B选项,材料未体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D选项,材料未提及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8.答案:D
简析: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短时间内发布大量变法诏令,不顾实际情况,主要原因是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急于求成。A选项,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选项,改革缺乏社会基础,但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C选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是戊戌变法的背景,不是造成诏令过多过急的原因。
9.答案:D
简析:清政府为实行新政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负担,缺乏对民生的关怀,这会危害清朝统治。A选项,晚清财政税收制度并不完善;B选项,苛捐杂税是盘剥人民的手段之一,但不是主要手段;C选项,材料未体现新政范围广泛超越以往改革。
10.答案:C
简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革命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它们都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A选项,“新兴力量的崛起”不能完全涵盖这些事件的主题;B选项,《海国图志》主要不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尝试;D选项,这些事件与清政府权威丧失没有直接关联。
11.答案:C
简析:武昌起义前夕,在华外国人都觉察到中国即将发生政治变化,认为反对清王朝的革命难以避免,这表明辛亥革命势在必然。A选项,此时清朝统治尚未结束;B选项,国人萌生民族意识在材料中未体现;D选项,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2.答案:C
简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攻击孔学,指出其与建设新国家目标不相适应,意在通过批判旧思想,进行思想革新。A选项,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选项,材料未强调中西文化交融;D选项,材料主要是思想领域的批判,未呼吁民主政治改革。
13.答案:A
简析:1914-1920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净进口货值减少,净出口货值增加,入超情况得到改善。B选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是这一时期贸易变化的结果,不是原因;C选项,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与材料中贸易变化不符。
14.答案:B
简析:1919年5月1日的漫画,借“青岛啤酒”影射青岛问题,“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意在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A选项,漫画主要针对的是列强,并非北洋军阀卖国行径;C选项,五四运动5月4日才开始,此时无法声援;D选项,漫画主旨不是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
15.答案:C
简析:五四运动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兴办社团、创办报刊、成立学社来宣传马克思主义,表明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组织性。A选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循序渐进;B选项,“社会广泛认同”说法错误;D选项,中国民主革命有正确方向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16.答案:B
简析:20世纪20-30年代,女子征婚广告数量增加,说明女性开始主动追求自己的婚姻,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A选项,材料未体现婚恋市场中男性的地位;C选项,“普遍接受”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女子征婚广告增加不能直接说明女性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17.答案:A
简析: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制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这表明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革命救国新道路。B选项,确定武装反抗总方针的是八七会议;C选项,南昌起义前党已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选项,党有自己的决策,指挥权并未交由共产国际掌握。
18.答案:A
简析: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国情,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压迫,因此调整革命策略,主张进行国民革命。B选项,此时还未开展武装斗争;C选项,主要目的不是促进经济发展;D选项,材料未体现扩大阶级基础。
19.答案:D
简析:从中共党员构成变化来看,1927-1929年农民党员比重上升,工人党员比重下降,这是因为中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工作重心转向农村。A选项,农民阶级未领导中国革命;B选项,中共斗争方式一直是武装斗争;C选项,工人阶级人数减少主要是因为革命道路的转变。
20.答案:A
简析:土地政策的调整,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B选项,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序幕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选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变化;D选项,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破裂。
21.答案:A
简析:1927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国共两党需要团结抗日。B选项,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革命立场不是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C选项,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不同;D选项,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是结果,不是原因。
22.答案:C
简析:1937年11月,与会者认为中国凭借民众、军队、财力和牺牲精神,抗战三五年不会困难,这对战争的复杂性预期不足,忽视了日本的强大和战争的长期性。A选项,与抗战实际不符;B选项,全面抗战在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已经开始;D选项,国共合作在1937年9月已经实现。
23.答案:C
简析:1938年5月,毛泽东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指出在有广大群众和充分活动地区的情况下,注意指挥灵活就能克服困难,这是基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特点提出的。A选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于土地革命时期;B选项,材料针对的是敌后战场,不是正面战场;D选项,1938年还没有华北解放区。
24.答案:B
简析: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实行统一累进税,根据不同阶层收入确定负担比率,既保证了抗日所需物资,又照顾了各阶层利益,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选项,统一累进税没有废除封建剥削制度;C选项,比较合理分配负担不是主要意义;D选项,此时是抗日根据地,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
25.答案:C
简析:1943年延安的《减租会》木版画,反映了根据地开展减租运动,维护农民利益。A选项,此时是减租减息,不是土地革命;B选项,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D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减租,不是基层民主建设。
26.答案:B
简析:1946-1948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巨大。A选项,1945年日本已投降;C选项,官僚资本压榨不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D选项,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应对财政赤字的措施,不是原因。
27.答案:B
简析:淮海战役期间,老百姓积极支持解放军,主要是因为解放区土地改革深入开展,农民获得土地,为保卫土地积极支援前线。A选项,战略反攻在1947年已经开始;C选项,民众爱国救亡意识觉醒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国民党独裁内战不得人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
28.答案:B
简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业和农业的比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A选项,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C选项,材料主要强调工业化建设,不是预防经济结构不合理;D选项,此时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不是把新民主主义经济放在首位。
29.答案:D
简析:《人民日报》对“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宣传了劳动模范,有利于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A选项,“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此时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选项,“主力”说法错误。
30.答案:D
简析:“一五”时期以苏联援建项目为核心的一系列做法,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A选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一五”计划后并未基本实现;B选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的多方面意义,不是计划经济与重工业的关系;C选项,“一五”计划后国民经济结构仍有待优化。
31.答案:C
简析:1956年后《人民日报》广告产品和广告主身份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与材料变化时间不符;B选项,土地改革主要是改变土地所有制,与广告变化无关;D选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
32.答案:A
简析:1951-1957年中国参加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展会,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说明外交理念更加务实,注重经济交流。B选项,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特点;C选项,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1965年;D选项,“走出去”战略是21世纪初提出的。
33.答案:C
简析:20世纪50年代的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契合了当时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形势需要。A选项,漫画内容是浮夸,并非真实的棉花丰收;B选项,与农业合作化无关;D选项,“跨越发展”不符合实际情况。
34.答案:A
简析:从1951年到1961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比增加,说明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更多国家开展贸易。B选项,中国外交政策未发生根本改变;C选项,西方国家未放弃对华敌视政策;D选项,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初逐渐恶化,但未完全破裂。
35.答案:A
简析:1980年“万元户”的出现,体现了农村改革后农民通过多种经营富裕起来,说明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选项,“万元户”主要与农村改革有关,与对外开放无关;C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D选项,国家取消农业税是在2006年。
36.答案:D
简析:邓小平强调各国应自主探索发展道路,不能干涉他国,这是强调中国也应根据国情探索建设之路。A选项,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不是主要意图;B选项,材料强调的是各国自主发展,不是中国特殊国情;C选项,材料与赢得西方支持无关。
37.答案:B
简析:企业试行以税代利,企业交纳所得税后可留一部分利润,扩大了企业自主权。A选项,企业所有制未改变;C选项,“彻底分开”说法错误;D选项,市场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确立。
38.答案:C
简析: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选项,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B选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D选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以后。
39.答案:B
简析:1972年中国向联合国表明对港澳问题的立场并被采纳,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A选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选项,“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选项,香港回归于1997年,澳门回归于1999年。
40.答案:D
简析:1978-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A选项,经济全球化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与进出口贸易增长关系不大;C选项,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能解释1978-2001年的贸易增长。
41.
(1)
特点:进口以鸦片和棉纺织品为主,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贸易结构不合理;鸦片贸易比重后期逐渐减少,正常商品交易比重增加。
(2)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大生纱厂自身经营管理得当。
42.
(1)
原因:两极格局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的示范;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国防力量亟待加强;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2)
不同:发展重点不同,改革开放前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后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发展方式不同,改革开放前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注重市场机制作用,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开放;发展目标不同,改革开放前注重奠定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追求新型工业化,注重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