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8: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早期中国都邑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早期中国
A.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B.国家结构较为完备
C.中原处于核心地位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2.在洛阳的一座周代墓中发现了一尊鼎(见如图)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与“鼎”合用,指宗庙用的祭器,该鼎作为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王”才能使用,被命名为“王作鼎”。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B.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秦始皇统一文字,不外标准化而已。”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各国文字实现统一B.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C.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经济发展高度繁荣
4.如表为南朝齐梁时期两任太守的相关记载。二者都致力于
朝代 官职 姓名 政绩
齐 零陵太守 孙谦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梁 新安太守 徐擒 为治清净,教人礼义,劝课农桑,期月风俗便改。
A.江南区域的开发 B.社会风俗的革新
C.边疆地区的稳定 D.儒学影响的扩大
5.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旨在
A.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6.贞观元年(627),北方大雪,突厥部落因惧唐师乘机伐之,故而“引兵入朔州地,声言会猎”。大臣因其背约,请唐太宗发兵征之。唐太宗认为:“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我既与之盟,岂利其灾,邀险以取之耶?”这说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
A.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遵循讲信修睦原则
C.贯穿华夷之辨思想 D.推动胡汉融合发展
7.运用如表材料研究唐朝对外交往,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史料 史料简介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 描绘了唐朝前期十分流行的以快速、热烈、刚健为特色的中亚胡旋舞,舞者扬臂急速旋转,舞姿非常优美
武则天诏令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
何家村窖藏文物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陶瓮中,有中亚粟特的金银带把杯、西亚兽首玛瑙角杯、萨珊(今伊朗)凸圈纹玻璃杯
A.均为一手史料真实可信 B.《唐会要》史学价值最高
C.莫高窟壁画不属于史料 D.多种类型材料可相互佐证
8.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到了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
C.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D.增加了人才录取的途径
9.金代北京路地区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金代将上京路大量女真猛安谋克迁往该地区,并种植粟、菽、黍、麦等作物。可见,金代
A.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B.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C.固守本民族管理制度D.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10.《元史·刑法志三》曰:“诸谋反事觉……行省不得擅行诛杀,结案待报。”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五月,元廷下令:“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这反映了元代
A.地方司法与军事决策权的独立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
C.行省设置不利于中央政府统治 D.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
11.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明军平定云南;四月,明太祖下诏“置云南大理府及蒙化等州儒学”;十一月,又下诏云南“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养子弟,使知礼义,以美风俗”。此后,明朝在云南所设正规府、州、县、卫官学几乎遍布全省各地。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强化西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
B.促进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交融
C.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D.建立完备的边疆民族文教体系
12.下表所示为1766年至1812年我国人口数、耕地数和人均粮食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年份 总人口(千人) 农业人口(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766年 200000 170000 1036100 25.22 1700 789 439
1784年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年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A.社会经济发展潜藏一定资源危机
B.农业生产进步助推经济结构转型
C.土地兼并加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D.人口数量膨胀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13.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获得领事裁判权。对此,清政府认为:“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据此可知清政府
A.实行妥协退让外交政策 B.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缺乏近代司法主权意识 D.熟悉近代外交知识
14.下图是1840—1855年英国的对华出口额变化情况(单位:英镑)。图中现象可用于说明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B.英国独占了中国的整个市场
C.传统小农经济在中国已经瓦解 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5.“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此言论的阶级或派别可能是
A.农民阶级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16.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写的书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门面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洋务运动的深刻启示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国民教育的日益普及
17.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18.清前期,大凡官员上奏,除“循例”上奏事件外,大都朱批“该部议奏”,反复议奏之后才可实施。晚清地方官员设置新的财政机构,开征新的税捐,大多事后上奏,或者不予上奏。20世纪初清廷收回权力的企图也因督抚的反对而告终。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变革的紧迫性 B.地方势力逐渐倾向革命
C.清朝统治瓦解的必然性 D.地方自治挑战中央集权
1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A.体现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军阀混战促使了社会变革
C.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20.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由此可见,陈独秀
A.对中国传统文化以猛烈抨击 B.倡导青年为个人解放而奋斗
C.呼吁青年为民族解放而努力 D.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振兴结合
21.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
A.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五四运动
C.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22.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漫画《救国捐》。画中的题词为“今朝不吃糖,将钱去救国;虽只一分钱,多少有补益”。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A.说明持久抗战的战争形势 B.揭露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
C.激发各界民众的抗战热情 D.赞扬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日
23.刘少奇说:“……,农民翻了身,就使我们与蒋介石在力量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有一亿五千万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物力、财力是无穷的……蒋介石靠美国,我们靠老百姓……”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1949年4月,周恩来说:“对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它了解中国是不可欺的。……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外交立场是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25.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并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这些工作旨在
A.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6.如图为1954年初,漫画家缪印堂创作的漫画《敬祝进步》。该漫画意在说明
A.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B.人大代表履行当家作主的职责
C.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27.武汉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1984年,人们对武汉柴油机厂聘请外国人格里希当厂长争议较大。有人说,中国这么大,难道就选不出一个厂长来?为什么偏要请外国人?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力排众议,在报刊发表文章:“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C.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D.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
28.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的变化,该变化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劳模结构
50年代 老黄牛 努力工作、踏实肯干 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职业日渐多元
A.始终以基层工人或农民为主 B.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C.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9.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到2020年11月,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一成就的取得
A.改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B.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0.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中长期看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说明该倡议
A.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B.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C.推动了地区热点问题的彻底解决
D.拓宽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帝国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据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经济、政治上的主要不同,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对外交流方面的认识。(8分)
32.(14分)历史图片是历史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记录。以下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搜集的四幅图片。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中的近代史
1841年1月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 1858年,英法联军抢掠后的广州
外国人所画太平军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江南制造总局内部
------ 搜自百度
(1)分别指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任选两幅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以上四幅图片,确定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并再补充一组使符合本主题的近代前期重大历史事件并加以简要说明。(8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的印记
(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襄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
)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做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 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引起一场风波。支持者说:“机床”既然容许买卖,为什么不能能广告?反对者说:“不管怎么讨论,上面没有发布生产资料已经成为商品,贸然把广告登出去,很可能会犯政治错误。” “政治错误”这四个字在当时很可怕,除了当心犯下政治错误外,大家还担心一旦登上广告,得罪了物资部门,以后有求于对方时不好办。 “如果出事,大不了不当厂长了,我已经做好了蹲监狱的最坏打算。” ---据刘伦宝回忆(1978-1991年任宁江机床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请对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从早期中国都邑遗址分布图来看,众多都邑集中在中原地区,这表明中原在早期中国处于核心地位。A选项,图中未体现南北经济联系加强;B选项,仅从都邑分布无法得出国家结构完备的结论;D选项,华夏认同观念在图中没有相关信息体现。
  2.答案:B
  简析: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王”能使用,且鼎作为宗庙祭器,这体现了当时礼制对社会等级的规范,反映出礼制与政治相结合。A选项,材料重点不是体现手工业技术发达;C选项,材料未涉及王权的神秘色彩;D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答案:C
  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和文字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说明当时文明既存在地方特色(多元),又有一定的统一性(一体)。A选项,各国文字并未实现统一;B选项,材料未提及思想百家争鸣;D选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工艺和文字,不是经济发展情况。
  4.答案:A
  简析:孙谦和徐擒都劝课农桑,这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推动江南区域的开发。B选项,社会风俗革新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C选项,零陵和新安不属于边疆地区;D选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促进农业生产,而非扩大儒学影响。
  5.答案:C
  简析:汉朝的盐铁专卖和唐朝的户税、地税政策,其主要目的都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选项,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并非促进商品经济繁荣;B选项,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不是直接目的;D选项,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也不是主要意图。
  6.答案:B
  简析:唐太宗认为与突厥结盟后不应乘人之危,体现了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遵循讲信修睦原则。A选项,材料未体现因俗而治政策;C选项,华夷之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胡汉融合发展。
  7.答案:D
  简析:敦煌莫高窟壁画、武则天诏令、何家村窖藏文物属于不同类型的史料,多种类型材料可相互佐证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A选项,一手史料也可能存在误差;B选项,不能简单说《唐会要》史学价值最高;C选项,莫高窟壁画属于史料。
  8.答案:C
  简析:宋代科举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说明门第观念在科举中逐渐淡化。A选项,材料未提及官员政治素质提高;B选项,科举制无法铲除特权阶层根基;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加人才录取途径。
  9.答案:D
  简析:金代将女真猛安谋克迁往北京路地区并种植农作物,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开发。A选项,材料不能表明金代进入鼎盛时期;B选项,这种做法不一定违背因地制宜原则;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固守本民族管理制度。
  10.答案:B
  简析:元代规定行省不得擅行诛杀、非奉旨毋擅调军,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A选项,地方司法与军事决策权不独立;C选项,行省设置有利于中央政府统治;D选项,材料主要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未厘清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
  11.答案:C
  简析:明朝在云南设置儒学、选拔学官等举措,目的是通过文化教育来巩固对云南地区的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A选项,强化国家主权意识不是主要目的;B选项,促进民族交融是客观效果,并非主要意图;D选项,建立完备的边疆民族文教体系不是根本目的。
  12.答案:A
  简析:从表格数据来看,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数逐渐减少,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潜藏一定资源危机。B选项,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转型;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激化;D选项,材料主要强调资源危机,而非生产力提高问题。
  13.答案:C
  简析:清政府认为领事裁判权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省事,这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意识。A选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实行妥协退让外交政策;B选项,此时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选项,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知识。
  14.答案:D
  简析:1840-1855年英国对华出口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选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于《辛丑条约》签订后;B选项,英国没有独占中国市场;C选项,传统小农经济此时开始瓦解,但未完全瓦解。
  15.答案:B
  简析:材料主张购买外洋器物,制造火轮船,以剿发逆、勤远略,这符合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A选项,农民阶级没有这种主张;C选项,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选项,无产阶级当时尚未提出此类主张。
  16.答案:C
  简析: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所以严复不再提“盛世”,而是呼唤“救亡”。A选项,1895年革命思想尚未广泛传播;B选项,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当时国民教育并未日益普及。
  17.答案:D
  简析:康有为托古改制、梁启超主张变法、严复鼓吹进化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他们都主张变法并启迪思想。A选项,维新派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选项,材料未体现他们理性洞察西方文明;C选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没有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18.答案:D
  简析:晚清地方官员在财政等方面不按规定上奏,20世纪初清廷收回权力的企图也因督抚反对而告终,这反映了地方自治挑战中央集权。A选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体制变革的紧迫性;B选项,材料不能说明地方势力倾向革命;C选项,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清朝统治瓦解的必然性。
  19.答案:C
  简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军阀割据混战等消极现象,又有民主政体、参与一战收回权益、民主共和观念传播等积极现象,说明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A选项,表述不全面;B选项,军阀混战不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20.答案:C
  简析:陈独秀希望青年自觉奋斗,改变国家社会状况,这是呼吁青年为民族解放而努力。A选项,材料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抨击;B选项,不是为个人解放而奋斗;D选项,材料重点强调民族解放,未体现个人解放与民族振兴结合。
  21.答案:A
  简析:五四爱国运动发展过程中,掀起妇女解放运动,男同学重男轻女思想被打破,这反映出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B选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推动;C选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妇女解放,不是爱国主义传播;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22.答案:C
  简析:漫画《救国捐》通过呼吁人们将钱用于救国,意在激发各界民众的抗战热情。A选项,材料未体现持久抗战形势;B选项,材料没有揭露国民政府消极抗日;D选项,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23.答案:D
  简析:材料中提到农民翻身,与蒋介石力量发生根本变化,这符合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后农民支持共产党,使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A选项,国民革命时期农民未完全翻身;B选项,土地革命时期主要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范围有限;C选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重点不是与蒋介石力量对比变化。
  24.答案:C
  简析:周恩来强调对帝国主义要严肃,对苏联等国家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外交立场是独立自主。A选项,“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选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提出;D选项,求同存异方针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
  25.答案:B
  简析:1950年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A选项,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是一五计划之后逐步推进的;C选项,抗美援朝在1950年10月开始;D选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
  26.答案:A
  简析:1954年初的漫画《敬祝进步》,体现了人们对一五计划建设的期待和热情,反映出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B选项,材料未涉及人大代表;C选项,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D选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在一五计划完成后。
  27.答案:A
  简析:武汉柴油机厂聘请外国人为厂长,引发争议,反映出当时我国在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选项,此时还未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C选项,1992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D选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思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
  28.答案:B
  简析:不同时期劳模形象和评选标准、结构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A选项,80、90年代劳模职业日渐多元,并非始终以基层工人或农民为主;C选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选项,材料主要反映劳模变化,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关系不大。
  29.答案:D
  简析: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A选项,脱贫主要是解决贫困问题,与改变农村生态面貌关系不大;B选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选项,我国尚未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0.答案:B
  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拉动投资、形成合作项目、创造工作岗位、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A选项,“一带一路”倡议没有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C选项,“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彻底解决地区热点问题;D选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与沿线国家合作,未提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领域拓宽。
  31.
  (1)
  不同:经济上,经济重心由华北旱田地带转移到华南水田地带;政治上,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形成新的官僚政治。
  原因:经济重心转移是因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南迁;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为国家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三帝国“内向”“保守”“非竞争性”在对外交流方面表现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逐渐走向封闭保守。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后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清朝更是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这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隔绝,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了融入世界近代化进程的机遇,在西方列强崛起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埋下了隐患。
  32.
  (1)
  历史事件:图1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中虎门之战;图2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图3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图4反映的是洋务运动。
  关系(示例):选择图1鸦片战争和图3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这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
  研究主题: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补充历史事件及说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引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如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3.: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与困境。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更换人民公社牌子,以及1979年四川宁江机床厂刊登推销产品广告,这些举动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在当时,无论是向阳乡更换牌子还是宁江机床厂刊登广告,都面临诸多阻力和争议。向阳乡摘牌时县委定了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的纪律,说明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担心违背既有体制和政策。宁江机床厂刊登广告也引发了内部争议,支持者认为生产资料既然可以买卖就可以打广告,反对者则担心犯政治错误以及得罪物资部门。这反映出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束缚严重,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存在分歧。然而,这些改革者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他们的尝试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推动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