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文字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文字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5:1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考号、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等。
2.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河南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了一条上宽下窄的城内沟渠,沟渠底铺的陶水管道节节套扣,且城内高于城外,沟渠排向城外壕沟。这表明,当时( )
A.水利灌溉发达 B.排水技术先进
C.城市管理完善 D.城市规划先进
2. 《管子地图》(管子是春秋时期人)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诸侯争霸 D.生产力发展
3. 题3图的历史时间轴是根据著名史学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断代制作而成。在“中国的中国”时期,统治者为有效统治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4.考古学家在岭南地区的广州淘金坑秦墓、华侨新村秦墓等秦朝墓中,发掘有众多秦式铜鏊、蒜头壶、陶、半两钱等遗物,这是以往岭南墓葬中没有的。由此可见,秦朝(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统一了墓葬形式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文明扩展
5.甘肃敦煌郡悬泉置简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当地负责管理马匹的官员,未经许可将一匹产后母马借出私用,导致刚出生的小马死亡。之后监察部门巡视问责,这名官员与借马者全部被免职。与这则故事强调了汉代( )
A.盐铁专卖制的推行 B.严格的刺史制度
C.承袭秦朝郡县制 D.“推恩令”的实施
6.“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懂、大瘟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A.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恢复和稳定了社会局势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徙,在关中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少数民族姓氏命名或以国命名的村邑,如康井村、狄村、车村、江尹村等。这些村邑名称的出现反映了( )
A.分而治之的特征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游牧区域的扩大 D.民族交融的加强
8. 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从史料来源角度而言,对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电视剧《三国演义》 B.纪录片《中国通史——西晋统一》
C.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陶俑 D.历史学家的著作《魏晋南北朝史》
9. 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江南旧陈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他们与隋中央之间始终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隋朝统治者为此( )
A.实行推恩令 B.创设科举制 C.开通大运河 D.建立行省制
10.读题10图,导致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题10图 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A.唐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科举制度的推行
11.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藩镇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 )
A.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
12.“颍川”“陇西”“汴京”均是中原地名,但在闽南一带古厝门楹上常常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这些门楹的出现反映了( )
A.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 B.闽南成为政治中心
C.中原文化走向了衰落 D.封建王朝偏安江南
13.元朝时期,在不同的地区设置了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如题13表。这一做法( )
大都附近 其他地区 (除吐蕃、畏兀儿地区) 东南 西域 西南
中书省直 接管辖 设置行省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 都元帅府
题13表
A.推广了行省制度 B.反映了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
C.有利于经济发展 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14.题14表反映的节日是( )
原始含义 《易经》中“阳爻为九”
文化根源 “秋收敬天祭祖”民俗
确立时期 唐时被定为正式节日
主要习俗 插茱萸、登高、祭祀、敬老
题14表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重阳节
15.历史图片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题15图片反映的是
题15图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 B.明朝设立监督官民的机构
C.明朝采取强化皇权的措施 D.清朝完善监察体制的举措
16.京剧诞生于重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社会发挥化育作用的清朝,天然地被注入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等中国伦理基因。据此可知,京剧( )
A.动摇儒家正统思想 B.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17.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在给英国驻华公使文翰的报告中,主张由英国一国,或由英、法、美三国联合镇压太平天国,以便“趁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们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这表明,英国图谋(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与其他列强进行合作
C.用武力打击清政府 D.更大的侵略利益
18.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课程开设有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上述课程的设置旨在( )
A.培养实用人才 B.改变封建制度 C.号召变法图存 D.宣传民主科学
19.俄国记者记述1900年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
20.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元旦。在老百姓的口中,元旦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社会转型期间新旧思想并存
C.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
21.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面向工人群众 B.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完全成熟 D.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2.按照佛经的记载,会经常发现某某菩萨投生于婆罗门或刹帝利种姓中,相貌端正;佛经中还记载了一些作恶多端的人投生于低贱的种姓。材料反映了佛教( )
A.宣扬众生平等 B.受种姓制度影响 C.反对种姓制度 D.来源于婆罗门教
23.左右戏剧公演活动局面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坐在台下的广大公民观众……戏剧家创作时会敏锐地把握公民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戏剧( )
A.直接民主弊端已显露 B.引导民众独立理性思考
C.题材来源于贵族生活 D.注重培养公民集体意识
24.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导致了( )
A.国家对地方控制削弱 B.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C.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D.一批自出城市出现
25.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其中《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制定的时期分别是( )
A.罗马城邦、拜占庭帝国 B.罗马共和国、拜占庭帝国
C.罗马城邦、法兰克王国 D.罗马共和国、法兰克王国
26.“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大化改新的这项规定意在( )
A.稳定小农经济,维护统治地位 B.削弱幕府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C.限制土地兼并,发展庄园经济 D.提高武士待遇,完善官僚制度
27.题27图可以共同用于研究18世纪的英国( )
《进出英国的通道示意图》 《一月份英国周围海洋温度图》
题27图
A.远离欧洲大陆的优势 B.垄断组织的对外扩张
C.海外殖民的有利条件 D.民主政体的初步确立
28.在美国的前15任总统中,有包括乔治·华盛顿在内的8位总统出身于种植园奴隶主,其余7位总统中有4人极力维护种植园奴隶制。这说明了美国( )
A.内战不可避免 B.资产阶级的弱小
C.总统权力无限 D.民主政治的缺陷
29.某学者认为,没有拿破仑的军事天赋,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可能只会变成法国本土束之高阁的珍品,失去了战无不胜的军队和富有魅力的领袖,它将力量全无。该观点强调的是()
A.启蒙思想为革命做了动员 B.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
C.拿破仑战争传播了革命成果 D.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作用
30.题30表是英国某时期国内交通发展简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 大事记
内河航运 1761年,开凿第一条内陆运河
18世纪90年代,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
铁路 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
题30表
A.殖民地的迅速扩大 B.城市化迅速发展
C.人口规模扩大 D.工业革命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货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货币
朝代 货币
秦一五代 铜钱
宋朝 北宋诞生“交子”、纸币与铜钱兼行
明朝 自明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地位,与铜钱兼用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反映明朝的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陈其鹿《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主要货币的演变趋势。(4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这一文字材料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价值。(可从材料本身的价值、材料内容的价值来思考)(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理由。(6分)
32.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整理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
材料二
笔记1: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笔记2: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李海林《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的三重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4分)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中华民族”提炼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8分。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33.甘蔗的种植和传播影响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甘蔗被欧洲人引种到中南美洲之后,这里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历史学家将这种社会结构、经济方式的变革称为“蔗糖革命”。……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
——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材料二
17世纪初,英国的砂糖进口量并不大。到了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18世纪,英国砂糖进口量迅猛增长,达到17世纪初的几十倍之多。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食糖法案》,就非自英国进口的食糖向北美殖民地征税。
19世纪,英国工厂普遍设置“茶歇时间”,让工人进行片刻休息。工人家庭普遍以加糖红茶作为比咖啡更加便捷的早餐饮品。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等
材料三
加勒比地区只存在单一型的经济形式,甚至有些岛屿就只有一个大型甘蔗种植园,此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经济机构。 ——张亚东《试论第一帝国时期英属加勒比美洲的种植园奴隶制》 在400年当中,约有1100万名奴隶从非洲被运送到新世界,不过这个数字低估了苦难的深重程度,因为在非洲内陆捕捉的奴隶,有半数死在到海岸的路上。 ——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使甘蔗成为“世界商品”的方式。并分析蔗糖的“世界”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洲蔗糖传入英国带来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甘蔗的种植和蔗糖的生产、流通及消费对美洲和非洲分别产生的影响。(4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B A D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D C B D A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A B A C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秦至五代以铜钱为主;宋朝时,纸币诞生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2)材料二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与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3)史实(历史现象):新航路开辟;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理由: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人们思想;对外交往上,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基本走上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道路。
32.(1)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等。(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一 观点: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论述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事件,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推动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的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喇嘛、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示例二 观点: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
论述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
33.(1)方式:新航路开辟。趋势: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砂糖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2)影响:为英国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对外贸易。
(3)影响:造成美洲经济结构单一;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对后来美洲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