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21: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 九年级语文 备课人 时间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练习法 直观演示法 读书指导法 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修改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教学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目标导学二: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课堂小结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逐层推进,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感受鲁迅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在阅读文本时,要让学生学习什么叫驳论文。我们以前学过了议论文,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点,那么此节课要学的驳论文在这个基本上有一定的变化 ,要注意让学生把这两种文体区分开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掌握了什么是驳论文。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多次阅读文章,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自己在说,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