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9 20: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借诗寻景”这一任务情境中,识写生字“惠、崇”,读准“蒌蒿、芦芽、河豚”等词语。能运用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义,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
2.能在“品诗赏景”的任务情境中,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古诗画面,感受春日美景,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能在“诵诗留景”的任务情境中,通过配乐诵读、临摹古诗等学习活动,感受古诗的独特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独特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看图),你想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2.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首先,我们来学习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3.初识苏轼,学习他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认识苏轼,读通诗句。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一生留下了 2700 多首诗,300 多首词,4800 多篇文章,总数约8000篇。
了解背景。相传宋朝时有一个和尚叫惠崇,是一位画家。一天,他画了一幅画,然后邀请他的好朋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来观赏。苏轼看完以后,就在画上题诗一首。生(齐读课题《惠崇春江晚景》)这样的诗叫作题画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
1、师范读,强调读准“惠崇”“蒌蒿”“豚”。
了解蒌蒿、河豚。
2、自由读。
3、指导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的景物,诗人以寥寥四句,就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地结合起来,真是好画配好诗,好诗写好画啊!
读诗,不仅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还要边读边想象画面。
简介诗中蕴含的哲理,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再诵读一遍。
①字词梳理:
惠崇: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春天河豚入江产卵,溯江而上。
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 产卵。
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4:出示第1、2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生交流,师归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4)指导朗读:想想诗句意境,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5: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想象当时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课件出示6)出示问题,反馈所学知识。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