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识读《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元朝交通路线图》,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背景、原因、表现及影响,海外贸易繁荣的特点、表现,中外文化交往密切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高度,理解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后,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感受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史实。
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至元朝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那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有哪些表现呢?交往频繁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二、探究新知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
1.多媒体展示下面两幅路线图。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幅交通路线图,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2.展示材料: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宋朝时,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向东可达高丽、日本;向南经南海穿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海岸航行至印度,再沿阿拉伯海海岸航行至波斯湾、红海沿岸,最远可达东非海岸。元朝在海路航线及航海范围上比宋朝都有所拓展。此外,元朝在国内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并打通了宋朝时北方、西北方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与中亚、西亚及更远的欧洲国家和地区也建立了联系。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得到很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提示:主要原因:宋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业繁荣;元朝在国内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并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等。表现:宋朝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进入鼎盛时期。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半岛、日本,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
(二)繁荣的海外贸易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元丰三年,宋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规范海外贸易。宋初市舶司净利收入59万缗,治平63万元,祐末41万,微宗时110万,绍兴年间更高达200万。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它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着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近海市场开始逐步兴起。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首先,与唐代“市舶使”相比,宋代“市舶司”兼具组织稳定、体系完善等优势,呈现出专职化、独立化与正规化等发展趋势。其次,宋朝政府在“市舶司”内部提高了官员选拔的“门槛”……再者,“市舶司”的职能更为全面……市舶司增加了“货物关税”的市舶税收新形式,同时提升了对往来中外商船通行许可证、具体货物品类等细节的检查权限……此外,“市舶司”在管理海外贸易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中,大力倡导以瓷器、丝绸等文化产品作为价值标准,并以此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宋朝民众加入到海外贸易活动中……综上所述,宋朝通过在海上对外贸易中设置“市舶司”,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对于促进海外各国贸易的繁荣、改善当地民众生活均大有裨益,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宋代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及其对外传播效率。
——摘编自张昳晗《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三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两宋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宋代市舶司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教材内容,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提示:(1)特点:官营民营并存;政府重视,设立机构与法律保障外贸;海外贸易规模大;贸易范围广;近海市场初具雏形。
(2)特点:组织稳定、体系完善;官员更加专职化、独立化与正规化;职能更全面;大力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影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海外各国贸易繁荣,改善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3)表现: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展示材料: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社会经济(医药、染色、制瓷、调味等行业)对香料等货物的需要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使宋王朝获巨额收入、陆上通道阻塞和造船业技术发展,宋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海上贸易。开宝四年(963年),宋太祖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年间,年收入为63万贯,宋高宗绍兴(1131—1161年)初,年收入增至200万贯,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的进口货物以香料、药材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这条海上通道可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中外文化交往密切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
(2)表现: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中国的外销瓷器、丝绸深受外国人喜爱。影响: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的瓷器,器型、花纹和色彩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背景、表现,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表现,中外文化交往密切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感受这一时期的开放交流、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例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高度,理解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后,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总结其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