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西方文官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西方文官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9: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设计者 刘宏伟
课时 2 使用教材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三观分析法 宏观: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所讲述的是节选中外各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书中的讲述包括古代与近代的中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刻的为同学们呈现古今中外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展现世界各国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中观: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西方文官制度”,所讲述的内容是西方的官员选拔制度,实质上是英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本单元主要内容为“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西方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微观: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英国旧有选官方式的弊端 工业革命的推动 启蒙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建立过程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影响 这三个子目之间关系密切,第一子目“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主要介绍西方传统选官制度及其弊端,工业革命后改革选官制度已成为时代趋势;第二个子目“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介绍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过程,进而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第三个子目“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特征主要有三个要点即考试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同时介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三个子目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本课有关“西方文官制度”的全面学习。
三、学情分析
智力因素 在前面六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并了解中西方古今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知识,奠定了学习西方选官制度的学习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的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西方文官制度的学习。但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在初中时对本节课的知识知之甚少,高一时的纲要教材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也没有过多介绍,本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 非智力因素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热烈的爱国情怀。学生思维敏捷,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并且记忆能力强。但作为新生代的他们,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容易被网络“标题党”影响和误导,权威的专业知识仍主要来自教师引导下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与建立过程,了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一步步建立的历史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时空感。 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的基本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 透过史料分析英国和美国的文官制度,从“史料实证”角度归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通过比较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异同,培养学生认识人才选拔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肯定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超时空精髓,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提高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西方文官制建立的背景及特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异同;掌握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历史图片、历史音频
七、教学过程(五大环节:组导(复)新巩布)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组织教学 上课起立
导入 (3分钟) 教师展示《格列佛游记故事》封面图片,并进行故事导入。 在小说《小人国》篇章中,国王用“绳上跳舞”的方法选拔官员:谁跳绳跳得越好、跳得越高,谁就越能得到国王的宠爱、越能当上大官。作者以此抨击了18世纪前期英国国王高官的昏庸无能,揭露官场政治的黑暗腐败。 提问:英国当时实行什么选官制度?这样的选官制度合理吗?英国又是如何解决选官难题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西方文官制度。 认真听讲,观看PPT,并回答问题。 用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生动带入课堂。提出问题并带动同学们思考,引入今天的学习主题,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 30 分钟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一)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讲授法(讲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背景一:旧官制的弊端 教师通过讲授法与材料分析法,以表格的形式条理分明的展示西方文官制度出现前的背景一:西方旧官制的弊端。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学习西方旧制度,分析归纳出旧有选官制度的弊端。 2.背景二:工业革命的推动 教师通过讲授法与图示法,讲授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工业革命推动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教师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导同学分析史料,归纳出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3.背景三:启蒙思想的影响 教师通过讲授法与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4.背景四: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师通过讲授法,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并思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5.背景五: 6.小结 教师通过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同学们归纳出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五大背景。 教师通过提问法,提问同学们“通过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谈一下你的认识”。引导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最后引导同学们回顾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总结认识。 观看PPT,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做好书本笔记。 运用图示法、讲授法与问答法,带动同学们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
二、文化专制 (一)文字狱 学生教材自学,阅读教材并勾画重要信息。配合教师的讲述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得出文字狱的目的、含义、特点。 (二)文化专制政策 教师通过问答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大家请思考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分析思考清朝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 观看PPT,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做好书本笔记。 运用图示法、讲授法与问答法,带动同学们学习清朝文字专制政策,分析其目的,含义,影响,表现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与史料分析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社会矛盾 教师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结合图片和文字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清朝的社会矛盾。 观看PPT,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做好书本笔记。 运用图示法,讲授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清朝君主专制下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闭关锁国 (一)含义 教师通过问答法,提问“什么是闭关锁国?”结合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105页,进行自学。引导学生学习闭关锁国的含义。 (二)原因 教师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则历史材料(文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国闭关锁国的原因。 表现 学生教材自学,结合教师通过问答法,提问学生“闭关锁国的表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学习了解闭关锁国的表现。 影响 教师通过分组讨论法,以举行辩论赛的形式,设置闭关锁国的影响“利大于弊”与“弊大于利”,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闭关锁国的利弊。 探究思考 教师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展示盛世危机下,中英两国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盛世危机下的中国与英国的不同发展,思考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通过问答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闭关锁国的含义。 2.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则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国闭关锁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史料分析能力。 3.教师通过分组讨论法,举行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闭关锁国的利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历史核心素养。 4.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盛世危机下的中国与英国的不同发展,思考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与启示。培养学生的发善思维,历史思维能力。
巩固小结 ( 分钟) 通过归纳法,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后面进行历史知识复习。
布置作业( 分钟)
(板书) 第二十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背景 时间 职责 作用 文字狱及文化专制 文字狱 目的 影响 2.文化专制 社会矛盾 表现 闭关锁国 含义 原因 过程 影响 五、启示
教学反思 在“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指导之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我致力于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感知中,培养学习兴趣;在历史的探究中,提升历史思维;在历史感悟中,培养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而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材料单一,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