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陆地和海洋
一、选择题组
【跨学科主题学习·跨语文】《神仙传·麻姑》中记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东海三为桑田”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人类活动 C.海平面升降 D.大陆漂移
2.与材料中地理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
A.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轮廓相似 B.荷兰围海造陆
C.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址 D.涨潮时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新情境·地理实践】地理实验课堂上张老师通过将量杯中的红墨水倒入可存颜料液体的亚克力板的大洲轮廓内,蓝墨水倒入大洲轮廓外的大洋中,观察红、蓝墨水的使用量让学生加深对地球海陆分布特点的认识。读实验结果图,完成下面小题。
3.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 )
A.红、蓝墨水用量一样多 B.红墨水用量少于蓝墨水
C.红墨水用量多于蓝墨水 D.红墨水与蓝墨水的使用比例约为7:3
4.实验结束后,根据红、蓝墨水的分布可以看出( )
A.陆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
C.海洋和陆地分布很均匀 D.海洋之间彼此相连
【新情境·地理实践】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新高程是8848.86米。下面为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漫画中“关系不和”的两大板块分别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6.漫画中,因为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被伤及的“无辜”是指( )
A.红海的护大 B.大西洋的形成
C.古地中海的消失 D.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
【新情境·科研成果】2023年5月,我国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批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后简称“鱼龙”)的化石,这是古生物学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下图为鱼龙化石图和鱼龙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在青藏高原发现鱼龙化石,说明( )
A.青藏高原原来是海洋 B.鱼龙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C.人类把化石带到了陆地上 D.地震把鱼龙赶到了这里
8.能反映这种地理现象的成语是( )
A.愚公移山 B.女娲补天 C.沧海桑田 D.精卫填海
9.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陆漂移 B.地壳运动 C.人类活动 D.季节变化
【新情境·地理实践】地理课上学习了《海陆分布》之后,李丽做了笔记(如图),她的笔记有一处错误和一处遗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李丽笔记中错误的是( )
A.苏伊士运河是亚、非洲的分界线 B.北冰洋面积最小
C.大洋洲是第六大洲 D.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1.李丽笔记中漏记的“南北方向形状大致呈S形”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太平洋
【新情境·全球视野·大国外交】读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至2019年七次“新年首访”国家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2013年至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首访”国家分布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13.下列地理事物位于伊朗与意大利所在大洲分界线上的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里海 D.红海
14.国家主席习近平七次“新年首访”国家中位于岛屿上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新情境·地理实践】地理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绘制了板块运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16.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图示原理一致的是( )
A.安第斯山脉升高 B.东非大裂谷扩大
C.红海面积扩大 D.台湾岛的形成
二、解答题
17.【中考新考法】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地区,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日本全国范围内大约有111座活火山。读世界局部板块与火山地震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日本所处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原因是其位于世界上著名的 地带。
(2)【中考新考法·思维导图】同学们尝试绘制板块运动思维导图,请将对应的内容填写完整。
(3)为减轻火山喷发造成的伤害,日本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任答两点)
(4)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位于高层时乘电梯快速到达地面
②快速进入屋内取出财物,减少损失
③在户外遇到地震时应远离广告牌
④无法及时撤离时,寻找卫生间或墙角等承重力强的地方躲避,护住头部
18.【中考新考法·过程探究】地质学家认为,进入21世纪初以来,全球地壳活动进入活跃期。学习完板块运动后,同学们对该节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结合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完成如下探究。
探究一:作猜想、析原因
(1)根据图中可知,非洲西岸凹进的部分与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你的猜想是 。
(2)非洲南部与南美洲南部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基本一致,请列举其他相似的证据为你的猜想提供支撑条件: 。
探究二:做实验、探影响
(3)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分别说出板块张裂拉伸与板块碰撞挤压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
探究三:做总结、避风险
(4)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地中海面积将会 ,红海面积将会 (扩大/缩小)。
(5)喜马拉雅山脉将会由于 板块和欧亚板块的 (板块运动方式),高度不断 (增加/降低)。
(6)请谈谈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
19.【中考新考法·地理实验】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通过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识记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特征。
步骤一:在白纸上绘几条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步骤二:观察各大洲的空间方位和面积大小,然后在绘有经纬线的白纸上勾勒出各大洲的轮廓简图。
步骤三:在图中相应位置上,标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1)补齐图中没有标注度数的经纬线的度数。
(2)图中没有被画出来的大洲是 洲,在图中画出该大洲的轮廓 。
(3)按要求把下列大洲大洋的圈码填在图中合适的位置。
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③欧洲④大西洋⑤印度洋
(4)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自西向东依次是非洲、 和 。
(5)全部位于北半球、东半球的大洲是 。
20.【中考新考法·时事热点·自然灾害】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3年2月1日7时40分08秒和8时42分12秒,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州发生两次地震,震源深度分别约为5.6公里和17.3公里。
资料二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墨西哥地震位置示意图。
(1)墨西哥西侧是 山系,其形成原因是位于板块的 (运动方式)地带,受此运动方式影响,该山系将会继续 (升高/降低)。
(2)墨西哥位于 地带,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此次地震的成因 。
(3)结合板块运动方向,试分析红海未来面积的变化趋势为 ,并分析原因 。
(4)中考新考法开放性设问(措施类)我国西南部受板块运动影响地震灾害多发,请你列举两条可行的避震措施 。(任答两点)
21.【跨学科主题学习·跨语文·文意理解】英国作家简·莫里斯结合自己行走全球40多个国家的历程,书写的文化随笔收录在其作品《世界:20世纪的道别》中。读世界语言分布图,结合简·莫里斯游记随笔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作品:简·莫里斯《世界:20世纪的道别》解读
(1)简·莫里斯从英国出发到①国的最短航线会经过 洋,到当地旅行时 (有/无)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
②国片段:“我经常一大清早就在胡同里游览,这是些曲里拐弯的街区,有带院子的小宅子,在远离宽阔新马路的地方随处可见……”解读
(2)简·莫里斯描述的胡同里,居民是黄皮肤、黑头发的 人种,“小宅子”的墙壁较厚适应了当地的 气候。
③国片段:“一座清真寺里有节庆活动时,吱嘎作响的秋千为孩子们竖起来,望不到头的人流整夜围着本地圣人的墓喧嚷,然后美术馆里所有那些中世纪的角色在路灯下涌上街头……”解读
(3)简·莫里斯看到这些人听到“喧嚷”的语言是 ,正在赶着去参加 教的节庆活动。
④国片段:“在开普敦东北方,缓缓地升向杜托伊特峡谷顶峰的开普平原上那些散发成熟葡萄清甜的酒庄里,你可以瞥见南非那难以捉摸的田园风光……”解读
(4)该国与③国同属 洲国家,看到上述景色时英国可能正值 (夏/冬)季。
22.【中考新考法·地理实验】在学习大洲大洋时,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做了“认识大洲大洋”的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认识大洲大洋
实验目的:探究世界的大洲大洋,了解大洲大洋的概况
实验用品:红、蓝墨水;量杯;787mm×2184mm大洲轮廓突出可存颜料液体的亚克力板;黑色马克笔;世界地图
实验步骤:
操作1:观察世界地图,在亚克力板上用黑色马克笔描画出大洲轮廓
操作2:将量杯中的红墨水倒入大洲轮廓内,蓝墨水倒入大洲轮廓外大洋中
操作3:观察红、蓝墨水的使用量(提示:红墨水为图中灰色区域,蓝墨水为图中白色区域)
实验结论:
(1)实验结束后发现红墨水用量 (多于/少于/等于)蓝墨水用量,原因是 。
(2)实验中,学生发现不用移动倾倒墨水的位置就可以填满 (大洲/大洋),原因是 。
(3)从图中可知,按照顺时针方向从正北开始,围绕亚洲的大洋是 、 、 ,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 。
(4)海峡和运河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通道,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是 ,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是 。
专题04 陆地和海洋·答案
【答案】1.C 2.C
【解析】1.东海三为桑田说明以前为陆地现在为海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升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轮廓相似能够说明大陆漂移,A错误;荷兰围海造陆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B错误;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址说明原来是陆地,由于海平面上升,现在是海洋,C正确;涨潮时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不能说明海陆变迁,D错误。故选C。
【答案】3.B 4.D
【解析】3.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因此代表海洋的蓝墨水的用量要比代表陆地的红色墨水用量多。且红墨水与蓝墨水的比例为3:7,排除ACD,本题选择B。
4.地球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C错误;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A错误;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B错误。而地球上海洋之间是彼此相连的,D正确。本题选择D。
【答案】5.A 6.C
【解析】5.结合漫画“珠峰的前世今生”可知,“关系不和”的两个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A正确;与太平洋板块无关,B、C、D错误,故选A。
6.读图可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地中海不断缩小,然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古地中海消失,故因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被伤及的“无辜”是指古地中海消失,C正确;红海、大西洋位于板块张裂处,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受海陆变迁的影响,A、B、D错误,故选C。
【答案】7.A 8.C 9.B
【解析】7.鱼龙是一种海洋生物,在青藏高原发现鱼龙化石,说明此地曾经是一片海洋。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8.在青藏高原发现鱼龙化石,说明此地曾经是一片海洋,现在变成了海洋。能反映这种地理现象的词语是沧海桑田,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9.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答案】10.C 11.C
【解析】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是亚、非洲的分界线,A不符合题意;北冰洋面积最小,B不符合题意;七大洲面积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大洋洲是第七大洲,C错误,故符合题意;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分界线,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大致呈S形。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答案】12.B 13.C 14.B
【解析】12.可以看到,2013年至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首访”国家中,俄罗斯、意大利、摩纳哥、法国、瑞士五国位于欧洲;坦桑尼亚、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及、塞内加尔、卢旺达、毛里求斯七国位于非洲;而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五国位于亚洲。因此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首访”国家分布最多的大洲是非洲,B正确。故选B。
13.伊朗是亚洲国家,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亚欧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而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A错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B错误;里海正确,C正确;红海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D错误,本题选择C。
14.在17个国家当中,位于岛屿上的国家有2个: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故B正确。故选B。
【答案】15.B 16.A
【解析】15.读图可知,图中板块为相向运动,说明共有两个板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读图可知两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地面抬升,与安第斯山脉升高形成的原理一致;东非大裂谷扩大和红海面积扩大是由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台湾岛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是因为部分陆地下陷,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低地而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答案】(1)环太平洋
(2)太平洋,交界处
(3)加强火山活动动态监测;大力向公众宣传火山爆发的应对措施;了解火山的相关知识和关注火山爆发的新闻和消息;定期开展火山逃生的演练
(4)③④
【解析】17.本大题以世界局部板块与火山地震带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震带、日本多地震原因、防灾减灾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1)读图可知,日本所处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原因是其位于世界上著名的环太平洋地带。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2)日本多火山活动,是因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加压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
(3)为减轻火山喷发造成的伤害,日本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加强火山活动动态监测;加强公众防震救灾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地震自救的培训和演练,加强地震物资的储备等。
(4)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停电,不能乘坐电梯,①错误。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能进入屋内取出财物,减少损失,②错误。在户外遇到地震时应远离广告牌防止砸伤,③正确。无法及时撤离时,寻找卫生间或墙角等承重力强的地方躲避,护住头部,④正确。故选③④。
18.【答案】(1)非洲和南美洲原来可能连在一起
(2)两大洲海岸轮廓大致吻合;两大洲的古老地层相似;两大洲都分布着海牛和鸵鸟,且种类相似。
(3)板块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或高原。
(4)缩小 扩大
(5)印度洋 碰撞挤压 增加
(6)蹲在空间较小的卫生间和墙角等易形成三角区处,用枕头护住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等。
【解析】18.本大题以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六道小题,涉及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影响、防震减灾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1)根据图中可知,非洲西岸凹进的部分与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你的猜想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可能连在一起。
(2)非洲南部与南美洲南部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基本一致, 其他相似的证据为你的猜想提供支撑条件有:两大洲海岸轮廓大致吻合;两大洲的古老地层相似;两大洲都分布着海牛和鸵鸟,且种类相似。
(3)通过上述实验现象,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或高原。
(4)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面积将会缩小;红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红海面积将会不断的扩大,将来会形成新的海洋。
(5)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由于不断碰撞挤压,高度不断增加。
(6)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有蹲在空间较小的卫生间和墙角等易形成三角区处,用枕头护住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等。
19.【答案】(1)
(提示:两条横的虚线分别为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一条纵的实线为180°经线)
(2)大洋
(3)
(4)亚洲 北美洲
(5)欧洲
【解析】19.本题以世界大洲大洋的地理实验阅读图为材料,涉及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及名称,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1)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条横的虚线分别为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一条纵的实线为180°经线。如图所示:
(2)由图分析可知,图中没有被画出来的大洲是大洋洲,在图中画出该大洲的轮廓如图:
(3)把大洲大洋的圈码: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③欧洲④大西洋⑤印度洋,填在图中合适的位置,如图:
(4)由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自西向东依次是非洲、亚洲、北美洲。
(5)欧洲位于赤道以北,20°W,160°E之间,故全部位于北半球、东半球的大洲是欧洲。
20.【答案】(1)科迪勒拉 碰撞挤压 升高
(2)环太平洋 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3)扩大 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
(4)地震时应尽快跑到空旷地带,保护好头部;躲到易形成三角区的空间;避免乘坐电梯,应走楼梯或安全通道
【解析】20.本大题以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墨西哥地震位置示意图为材料,共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墨西哥西侧是科迪勒拉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其形成原因是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受此运动方式影响,该山系将会继续升高。
(2)读图可知,墨西哥位于环太平洋地带,墨西哥位于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发地震。
(3)读图可知,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因此红海未来面积的变化趋势为逐渐扩大。
(4)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防灾减灾避灾。当地震发生时,在户外保持镇静,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在楼房里可用手护住头部,就近躲在桌子下;也可躲在卫生间的墙角处或有支撑的角落;避免乘坐电梯,应走楼梯或安全通道等。
21.【答案】(1)大西 无
(2)黄色 温带季风
(3)阿拉伯语 伊斯兰
(4)非 冬
【解析】21.本题以世界语言分布图和简·莫里斯游记随笔片段为材料,涉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世界语言分布、宗教和三大人种的分布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可知,简·莫里斯从英国出发到①美国的最短航线会经过大西洋,由于英国和美国都以英语为主,到当地旅行时无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
(2)黄皮肤、黑头发是黄种人的外貌特征。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北京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读图可知,③国是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及,主要为阿拉伯人,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故简·莫里斯看到这些人听到“喧嚷”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正在赶着去参加伊斯兰教的节庆活动。
(4)读图可知,④国是位于非洲最南端的南非,故该国与③国同属非洲国家。每年1月是南非葡萄成熟和采摘的季节,此时为南非的夏季,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看到上述景色时英国可能正值冬季。
22.【答案】(1)少于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大洋 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
(3)北冰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南极洲
(4)白令海峡 巴拿马运河
【解析】29.本大题以大洲大洋图为材料,共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海陆比例、大洲大洋的分布、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读图结合所学内容,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红墨水倒入大洲轮廓内,蓝墨水倒入大洲轮廓外大洋中,由于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因而发现红墨水用量少于蓝墨水用量。
(2)世界的海洋彼此相连,学生发现不用移动倾倒墨水的位置就可以填满大洋。大洋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3)从图中可知,按照顺时针方向从正北开始,围绕亚洲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南极洲也是纬度最高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4)海峡和运河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通道,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是白令海峡,也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是巴拿马运河,也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