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天气与气候(含答案)- 2025年中考地理专题过关练(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5 天气与气候(含答案)- 2025年中考地理专题过关练(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1 08: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5 天气与气候
一、选择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降水量减蒸发量的差值)的平衡状态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最大需水量是( )
A.100毫米 B.150毫米 C.200毫米 D.50毫米
2.【中考新考法·逻辑推理】该地区7月—8月亏水量较小,主要是由于该时段( )
A.积雪融水多 B.大气降水多 C.冰川融水多 D.地下水补给多
【跨学科主题学习·跨语文】古代文人的经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描写大自然的风雪雨露。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对天气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气是长时间的大气状况 B.天气是时刻变化的
C.气候是短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 D.气候是一成不变的
4.中考新考法跨语文诗词理解以下诗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打梨花深闭门 D.小雨纤纤风细细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完成下面小题。
5.谷雨期间常见的天气状况是( )
A. B. C. D.
6.【跨学科主题学习·跨语文】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以下诗词描写天气状况的是(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跨学科主题学习·跨语文】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道“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读亚欧大陆温带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是因为伦敦的冬天( )
A.气温低 B.降水多 C.日照强 D.雾霾重
8.两地的气候类型( )
A.济南年温差大,降水平均,为温带季风气候
B.伦敦夏季炎热,冬季温和,为地中海气候
C.济南夏季多雨,冬季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
D.伦敦冬冷夏热,干旱少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新情境·生活实践】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地”漂浮在水面,丝瓜、苦瓜、菠菜、茄子、秋葵、生姜等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伴着水面上惊鸿一瞥的飞鸟,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2015年,这一农业实践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9.孟加拉国农民在漂浮菜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是( )
A.12月-次年2月B.3-5月 C.6-9月 D.10-12月
10.雨季来临时,当地人们如何更好的生活( )
①提前买好出行需要的船只②发展渔业③开办水上学校 ④大量开办工厂,发展制造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解答题
11.【中考新考法·地理实验】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施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实验——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日变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器材准备】
温度计2支、型号相同的烧杯2个,铁架台一个、纸和笔,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入等体积的干沙和清水(如图)。
(1)清水和干沙各300毫升,该实验中的清水代表 ,干沙代表 。
【实验步骤】
将两个容器同时放置在室外,在天气状况相同的条件下,插入温度传感器进行自动测温,并把温度上传到记录仪上。(如下图)
(2)观察记录:7时-14时,干沙与水的气温均呈现 (上升/下降)趋势,且 (干沙/水)的气温变化较大;15时—22时,水与干沙的气温呈现 (上升/下降)趋势, (干沙/水)的气温变化较大。
【合作交流】
(3)结论:在相同条件下,陆地气温日变化较 ,海洋的气温日变化较 。
【迁移应用】
(4)根据实验过程以及所得结论可以推断出,在一年内,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的季节是 ,其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12.【中考新考法·地理实验&开放性设问】实验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实验器材:雨量器、量杯。
(1)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可知,降雪时,要把雨量器中的 和 取走,用其他部件容纳降雪。
实验过程:小吕同学用同一个雨量器测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降水量,并分别倒入量杯。下图为降水量数据图。

(2)小吕发现,将雨量器中的雨水倒入量杯时,若不注意细节,很容易产生误差。请你与小吕分享两条与此相关的注意事项。
① ②
(3)根据实验结果,星期四和星期五的降水量差值为 毫米。
(4)【中考新考法开放性设问(观点理由类)】为提高实验结果精准度,小吕在不变动原实验方案的情况下,打算改用更大口径的雨量器。对此,请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13.北纬30°是世界上一条神秘的纬线,它贯穿了四大文明古国,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读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四大文明发源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大部分)位于 气候区,中国和古印度气候最显著的共同特点是 。
(2)尼罗河对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灌溉水源,但同时它的定期泛滥也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从气候角度分析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是 。
长绒棉生长期长,不耐寒,喜干燥、光照,最适宜的生长气温在14℃~25℃左右。
(3)埃及长绒棉久负盛名,这得益于当地适宜的生长环境,请分析当地适宜种植长绒棉的气候条件 。
(4)【中考新考法开放性设问(举例类)】不同的气候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深远的影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任举一例气候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 。(任答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14.【中考新考法·措施开放】北京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了校园植被调查并填写了调查登记单,表中展示了调查部分植物的原产地和拍摄的照片。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名称 女贞 云杉 变叶木
拍摄照片
调查随笔 位于教学楼南侧,高约1米,叶片较厚 位于校园后侧花园,长在有坡度的地区,叶片呈针状 位于教学楼一层,叶片大,植物高约40厘米,楼内温度约18℃
补充资料 高可达25米,耐低温 高可达45米,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高可达2米,不耐寒,喜湿热的环境
(1)请在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图中的ABC三地为女贞、云杉、变叶木找到它们的家乡。
(2)说出导致BC两地植被习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3)地理小组在教室放置变叶木盆栽,为保证成活率,盆栽应放在南窗还是北窗。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4)(中考新考法·措施开放)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保护身边的植物。(任答两点)
15.【中考新考法·主题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资料一自然环境会影响聚落建筑风格。干栏式建筑,即在木(竹)柱底架上修建高出地面的房屋,屋顶坡度陡且出檐深远,分上下两层,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资料二黄土高原气候干旱,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依山坡挖掘,靠近门窗处采光较好,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资料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民居示意图

(1)传统民居竹楼位于图中的 地,窑洞位于图中的 地。(甲/乙/丙)
(2)竹楼分布地区为 气候,气候特征是 。
(3)竹楼屋顶坡度 ,主要目的是 。
(4)传统民居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说出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任答一点)
(5)根据资料,说出竹楼与窑洞在建筑取材方面的相同点是 。
16.【中考新考法·过程探究】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山东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探究。
探究一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料一:世界气候类型
资料二:下表介绍常见糖料作物的生长习性
糖料作物 生长习性
甘蔗 喜热、喜湿、喜光,对热量要求较高,日均温低于13℃就会停止生长
甜菜 喜温凉,有耐寒、耐旱的特性,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即可满足其生长需求,气温在5℃时种子仍可发芽
资料三:气候资料图
(1)气候影响民居:下图中民居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是 (填字母),试分析该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结合甘蔗生长习性推测,最适宜种植甘蔗的气候类型是 (填圈码及名称);适宜种植甜菜的气候类型是 (填圈码及名称)。
探究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3)在我国北方地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大棚改变了作物生长过程所需的 (热量/水分)条件。
(4)在春旱较为严重的华北地区,人们可以通过 的办法增加降水量,以缓解春旱。
探究三关注气候,保护环境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预计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高出1.5℃左右。全球变暖正改变着地球模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5)【中考新考法开放性设问(举例类)】结合资料,请你谈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
17.【中考新考法·地理绘图】读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和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降水 ,(多/少)大陆东部降水 (多/少);南半球的气温分布规律是 。
(2)图中20℃等温线在南美洲的甲地向北弯曲,主要原因是受 因素影响。甲、乙两地的气温相差70℃以上,主要原因是受 因素影响。
(3)丙地年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主要原因是 ,且位于来自印度洋湿润气流的 风坡。
(4)中考新考法——地理绘图,结合美国费城气候资料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2.8 13.6 14.9 16.4 18.9 19.9 22.7 22.5 21.7 19.2 16.7 14.1
降水量/毫米 60 86 60 30 7 2 0 1 7 13 26 19
18.【中考新考法·开放性设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气象组织在《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2022年海平面高度再创新高,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近10毫米。美国《科学》期刊1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全球近七成陆地冰川将完全消融。冰川加速融化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
1980—2020年世界沿海海平面变化
材料二:2022年11月6日—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埃及开幕,会议为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等不可避免的紧急情况展开讨论。
(1)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 (上升/下降)趋势。
(2)简述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3)中考新考法思维导图冰川的变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框图内容,完成对冰川面积变化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
大气中①增多 冰川融化 海平面② 淹没③(沿海/内陆)地区 生物多样性④(增多/锐减)
全球气候变暖
① ② ③ ④
(4)【中考新考法开放性设问(建议类)】作为中学生,请结合图文资料,为实现“控温减排”建言献策。
19.【中考新考法·地理实践活动】“以宇宙为课堂,奉自然为宗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史是地理学习的精髓,我市某中学在实践活动中要求模拟“五一”假期出行去千山,请帮助他们设计完成小明一家三口两日自由行出游方案。
(一)学好地理,服务生活
(1)同学们在查看电子导航地图和辽宁省高铁分布图电子导航图后认为。如自驾,应选择电子导航地图中的第一条路线,途经奈营高速和 高速,千山景区所在的鞍山市位于阜新市的 方向。如选择高铁出行,他们会经过辽宁最大的铁路枢纽 市。
(2)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出行方式,原因是什么 。
(二)亲近自然,重视实践
(3)“爸爸和小明第二天准备5点多去看日出,他们所登“仙人台”景点海拔708.3米,小明建议爸爸多穿一件外衣,因为一天当中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4)到达山顶后测得该地气温为3℃,请问,小明所住的酒店(海拔大约208米)室外气温大约为 ℃。
专题05 天气与气候·答案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区耕地最大需水量在6月,需水量为200毫米,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亏水量较小,B正确;积雪融水一般发生在春季,A错误;东部季风区多位于平原地区,冰川融水较少,且地下水补给不是主要的补给形式,对亏水量影响不大,CD错误。所以选B。
【答案】3.B 4.B
【解析】3.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是短时间的时刻变化的,B正确;气候是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内的天气平均状况,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排除ACD,故选B。
4.结合题目,“黄梅时节家家雨”指的是每年梅子成熟时,长时间持续的下雨天气,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是描写气候的诗句,B正确。其余三句描述的是天气,排除ACD,故选B。
【答案】5.B 6.A
【解析】5.读材料可知,谷雨降水明显增加,即多阴雨天气。A为大雪,B为中雨,C为晴,D为台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天气是指某地区在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时间短,并且多变;气候是指某地区多年来的平均大气状况,时间长,且稳定性强。故选项A是描写天气的诗句,BCD是描写气候的诗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7.B 8.C
【解析】7.由图可知,伦敦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冬日里阴雨天多,很少看见日光,故B正确,C错误;伦敦冬日少晴天与气温和雾霾关系不大,故AD错误。故选B。
8.由图可知,图中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伦敦全年气温高于0℃,年温差小,降水全年丰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BD错误;济南最冷月气温小于0℃,年温差大,夏季多雨,冬季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故C正确,A错误。故选C。
【答案】9.C 10.A
【解析】9.“漂浮菜园”的农业生产一般出现在6—9月。孟加拉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6—9月为雨季,10月到次年的5月为旱季,C正确。故选C。
10.雨季来临时,当地人们可以提前买好出行需要的船只,开办水上学校,发展渔业,①②③符合题意;大量开办工厂,发展制造业不合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1)海洋 陆地
(2)上升 干沙 下降 干沙
(3)大 小
(4)夏季 陆地吸热、散热快;海洋吸热、散热慢
【解析】本大题以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日变化实验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施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实验——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日变化,该实验中的清水代表海洋,干沙代表陆地。
(2)读图可知,7时-14时,水温由25℃上升至33℃,干沙温度由25℃上升至35℃。干沙与水的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干沙的气温变化较大。15时—22时,水与干沙的气温呈现下降趋势,干沙的气温变化较大。
(3)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则相反。陆地气温日变化较大,海洋的气温日变化较小。
(4)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一年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上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陆地吸热快,散热快,海洋吸热慢,散热慢。这就导致了同一纬度上海洋与陆地的气温不同,也导致了陆地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大,而海洋较小。
12.【答案】(1)漏斗 储水瓶
(2)倒水前,保证量杯内干燥,没有存水; 倒水时,沿量杯内壁倾倒,防止雨水外溢。
(3)15
(4)看法:没有必要改用更大口径的雨量器。根据实践经验可知,雨量器的口径大小对测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建议: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结果精确度。
【解析】本大题以降水量的测量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问题,涉及雨量器的使用、降水量的测量、降水量的计算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由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可知,降雪时,要把雨量器中的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用其他部件容纳降雪。
(2)将雨量器中的雨水倒入量杯时,若不注意细节,很容易产生误差。应注意:①倒水前,保证量杯内干燥,没有存水;②倒水时,沿量杯内壁倾倒,防止雨水外溢。这样会避免数值过大或过小,减少误差。
(3)由图可知,星期四的降水为20毫米,星期五的降水为5毫米,根据实验结果,星期四和星期五的降水量差值为15毫米。
(4)为提高实验结果精准度,小吕在不变动原实验方案的情况下,打算改用更大口径的雨量器。我认为没有必要改用更大口径的雨量器。根据实践经验可知,雨量器的口径大小对测量结果基本没有影响。建议: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结果精确度。如注意细节,保证收集雨水的数值准确性。
13.【答案】(1)热带沙漠 雨热同期
(2)尼罗河上游支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富,暴雨频发。
(3)埃及的长绒棉种植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从气温上看,这里全年炎热,满足了长绒棉生长所需的热量;从降水上看,这里全年少雨、干燥,日照时间长,适宜长绒棉生长与采摘。
(4)寒带居民常年穿着保暖的棉服和兽皮,有利于在寒冷的环境中防寒保暖;我国四川、湖南等地喜食辣椒,这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吃辣椒有利于祛湿;中东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水运是当地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
【解析】本题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材料,涉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生产、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读图可知,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大部分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古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共同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尼罗河上游支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富,容易出现暴雨,导致尼罗河流域洪水猛涨,泛滥成灾。
(3)长绒棉喜光喜热喜干耐旱,埃及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炎热,能够满足长绒棉生长所需的热量;该地区全年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有利于长绒棉的生长和采摘。
(4)气候对人们衣着方面的影响:寒带居民常身着保暖的棉服和兽皮,有利于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中防寒保暖;气候对人们饮食方面的影响:我国四川、湖南等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潮湿,人们喜食辣椒,能够祛湿;气候对人们居住环境方面的影响: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干旱,沙漠广布,风沙大,因此其建筑多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气候对人们出行方面的影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从古至今,水运都是当地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
14.【答案】(1)女贞—B、云杉—C、变叶木—A
(2)海陆位置差异。B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冬季寒冷干燥,适合耐低温的女贞生长;C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喜凉爽湿润气候的云杉生长。
(3)南窗。理由:变叶木不耐寒,喜高温、湿润环境,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窗比北窗受到太阳光照的时间更长,温度更高。
(4)以身作则,不故意破坏、损坏植物;宣传保护植物,带动更多人行动。
【解析】本题以北京某中学地理小组校园植被调查为材料,涉及气候对植物的影响以及保护植物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贞叶片较厚,耐干旱、耐低温,适合纬度较高的B区域(亚欧大陆内部);云杉喜凉爽湿润,适合温和湿润的C区域(欧洲西部);变叶木不耐寒,喜高温湿润,适合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A区域(中南半岛)。
(2)B、C两地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存在差异,造成了地表植被形态的差异,B地处于亚欧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冬季寒冷干燥,适合耐低温的女贞生长;C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喜凉爽湿润气候的云杉生长。
(3)读表格材料可知,变叶木不耐寒,喜高温湿润环境,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窗比北窗受到太阳光照的时间更长,温度更高,变叶木更容易成活。故盆栽应放在南窗。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不故意破坏、损坏植物;宣传保护植物,带动更多人行动,提高人们保护植物的意识等。
15.【答案】(1)甲 乙
(2)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3)大 利于排水
(4)气候干旱降水少,屋顶为平顶;气候冬冷夏热,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当地属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居民就地取材挖凿窑洞;房屋门窗朝向南方,采光好,保暖
(5)就地取材
【解析】本题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民居示意图及相关资料为材料,涉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1)由图和题干分析可知,竹楼位于热带,全年高温,气候湿热,主要位于图中甲东南亚地区,二楼住人,一楼放杂物或牲畜,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防湿;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旱,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依山坡挖掘,靠近门窗处采光较好,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故窑洞位于图中的乙地。
(2)由上述分析可知,竹楼分布地区位于东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3)由上述分析可知,竹楼位于热带,全年高温,气候湿热,竹楼屋顶坡度大,主要目的是利于排水。
(4)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当地属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屋顶为平顶;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居民就地取材挖凿窑洞;房屋门窗朝向南方,采光好,保暖。
(5)民居的建筑特点,是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傣家竹楼:就地取材,“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凉爽、通风。陕北窑洞:利用黄土特性,采用土穴结构,冬暖夏凉适应北方气候。竹楼与窑洞在建筑取材方面的相同点是就地取材。
16.【答案】(1)B 当地全年高温,降水丰富,上下两层的建筑结构能有效地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2)④热带雨林气候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3)热量
(4)人工降雨
(5)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等。
【解析】本题以世界气候类型、常见糖料作物的生长习性、气候资料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只要考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等相关知识。
(1)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较多,民居多为尖顶屋,B图符合;当地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尖顶屋,尖顶屋容易排水。
(2)甘蔗喜温暖潮湿的气候,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适宜种植甘蔗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读资料三图可知,④为热带雨林气候,适宜种植甘蔗。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种植甜菜。
(3)普通农业大棚主要提高了棚内温度,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4)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有极大的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春旱严重时,可局部实施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5)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风暴、洪水等,这些灾害会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冰帽融化,海洋水位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的安全,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消失。全球变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增加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等等。
17.【答案】(1)少 多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地形 纬度
(3)200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背
(4)
【解析】本题以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和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为载体,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全球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降水少,大陆东部降水多;南半球的气温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即规律是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图中甲处为安第斯山脉,受地形因素的影响,20℃等温线在此处向北弯曲。甲地纬度低,乙地纬度高,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两地的气温相差70℃以上。
(3)读图可知,丙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地形阻挡,位于位于来自印度洋湿润气流的背风坡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4)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按照左侧气温刻度,再将资料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一条曲线,即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按照右侧降水量的标准,再将资料中各月的降水数据用长方形标注出来,即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18.【答案】(1)上升
(2)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
(3)①二氧化碳 ②上升 ③沿海 ④锐减
(4)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张双面打印;植树造林等。
【解析】本题以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及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图中左侧纵坐标轴数值可判断,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思考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应从两大方面考虑:一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二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被吸收量减少。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主要来自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矿物燃料消耗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森林对二氧化碳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但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二氧化碳被吸收量减少。
(3)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加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生物生存空间缩小、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4)“控温减排”的关键是“减排”。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主要来自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要做到“减排”,应从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及对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两个方面考虑。减少矿物燃料:首先应注意“节能”,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绿色出行等;其次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从吸收考虑:森林对二氧化碳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为强化森林的吸收作用,应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增加绿地面积。比如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通过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张双面打印减少对林产品的消耗,从而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19.【答案】(1)京哈 东南 沈阳
(2)选择航空运输,因为航空运输速度快;或选择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沿途停下观赏风光;或选择铁路运输,运速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3)日出前后
(4)6
【解析】本大题以小明一家三口两日自由行出游方案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铁路枢纽、气温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读图可知,电子导航地图中的第一条路线,途径奈营高速和京哈高速;图中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鞍山市位于阜新市的东南方向。如选择高铁出行,他们会经过辽宁最大的铁路枢纽沈阳市。
(2)可以选择航空运输,因为航空运输速度快,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或者选择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沿途停下观赏风光。
(3)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4)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山顶海拔是708.3米,气温为3℃,海拔大约208米,两地相差约500米,小明所住的酒店室外气温大约为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