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9 19:5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为指导,从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变法和改革是基于现实状况,对应社会发展的诉求,感悟其是变革国家制度的手段,也是完善社会治理的方式。
二、教科书分析
本课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相关内容分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变法多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至近代的变法和改革以救亡图存为要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革确立和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纵观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变法和改革或有成败,但都是基于现实状况,促进社会治理、发展社会生产的选择,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课内容主要聚焦“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为历史选考生,在高一通过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从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历代变法和改革进一步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诉求,理解变法和改革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对历代变法和改革原因的解析,认识到变法和改革是基于现实状况,维护统治需要,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选择,初步感悟变法和改革是变革国家制度的手段,也是完善社会治理的方式。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生产关系要适应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历史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历代变法和改革的目的为主线,分析不同时期变法和改革的原因、具体措施和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科书本课导言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被后世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再引用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穷则思变,变法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导言内容,对“‘求变’‘求新’是中国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形成初步认识。
二、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展示教科书中国古代重要变革和改革的人物图片。
过渡语: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多以富国强兵、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1.背景:展示文物: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和战国形势图。结合教科书“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进而设问“商鞅变法为何会发生”,引出唯物史观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文物学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变法和改革的发生都是基于现实需要,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调整,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内容:展示配套地图册上“商鞅的变法措施”。
3.作用:展示来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的材料,进而让学生思考:司马迁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乡邑大治”“秦人富强”,你是否赞同这一评价?请加以说明。
过渡语:战国是分裂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变革引起政治制度变革。同样是分裂时期的两晋南北朝,征伐不断,常伴随着民族的迁徙和交融。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少不了要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
1.展示时间轴:北魏政权建立至孝文帝病逝。
2.展示孝文帝改革的前期内容:创建新制度,重点介绍均田制和租调制。
3.展示孝文帝改革的后期内容:汉化措施,重点介绍迁都。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对比孝文帝改革前后期的内容,特别是不同措施对应的不同作用。
4.阅读材料并思考: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的问题呢?
展示赵翼《廿二史札记》和黄仁宇《中国的大历史》的观点,培养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过渡语:分裂时期的变法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但统一时期的社会也会因现实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
1.背景:结合教科书内容出示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科书的研读,进一步论证变法和改革的发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调整,提升唯物史观。
2.内容:展示配套地图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结果:通过介绍“青苗法”“市易法”等内容让学生明白富国目的达到,强兵之法有所欠妥,引出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但改革充满艰巨性。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背景和结果,使学生感悟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改革具有艰巨性。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
简单介绍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
小结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进而设问“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过渡语: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如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上提到: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纷纷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三、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
展示教科书的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图片以及地图“维新运动”,进而引出1898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一场改良运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清末新政——地主阶级的自救
展示表格:清末新政的内容,结合教科书说明其结果。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民主探索
展示表格:中国民国改革内容,结合教科书说明其结果。
小结中国近代改革多以失败告终,进而设问“中国近代改革的结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可以得出: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各阶级派别救亡图存的探索,结局以失败告终,引出“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这一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过渡语:所以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后的重要改革都是以民族复兴为目的。
四、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深刻变革
展示过渡时期时间轴,特别介绍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重点是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探索时期
展示时间轴,特别介绍这时期是“两头好、中间差”。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原因:出示邓小平、习近平两位领导人在1978年和2018年的讲话,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感悟中共领导人的讲话,加深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解。
2.内容: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简单了解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
3.发展:展示时间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阻力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作用:展示配套地图册“改革开放40年的部分成就”,结合教科书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五、课堂小结
古代变法和改革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近代是以救亡图存为要旨;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和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纵观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或有成败,但都是基于现实状况,所以可以总结出改革具有以下特点:一改革具有必然性,二改革具有曲折性,三改革具有艰巨性。
八、教学评价
(2020年全国Ⅱ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从战国时期的变法开篇,下限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本课需要讲明白这几个问题:一、改革的过程充满艰辛,改革不是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二、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很多,理性理解改革的成败。三、正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改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理解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树立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