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吸收学术界成果,揭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阐释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本课在落实课标要求的核心素质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历史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观,从时空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主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学生对中华制度文化的自信。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二)教材内容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二子目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子目是“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在官员选拔上,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讲述从世官制、荐举制与军功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在官员管理上,也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讲述了从秦汉至明清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内容。各子目在叙述顺序上,官员选拔内容在前,官员管理内容在后。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年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在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对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并没有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四、教学目标
1.学生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把握不同时期选官制度和官员管理制度之间的关联,形成时空观念。
2.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原因,立足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选官制度的变化,从而把握历史大概念,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3.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主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对中华制度文化的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运用大概念教学,基于“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本课的设计围绕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是如何适应和推动社会治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封面:
教师分析:该幅画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选取该画作作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这册书的封面,从侧面反映了选官制度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言,找出选官制度与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的关系。
学生阅读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言,明确“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封面切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单元导言,学生更好把握“选官制度”与“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的关系,紧扣大概念教学。
【新课讲授】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带领学生分析世官制的选官标准、结果以及特点。
[设计意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周时期世官制的特点,明确其与分封制、宗法制相适应,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该设计紧了扣大概念教学。
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展示材料: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设问:春秋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这一时期选官不完全坚持以血缘和出身为标准,凭借着才能和军功,可以获得官职、爵位。
师生共同分析荐举功劳制的背景、标准、方式、结果以及特点。
[设计意图]: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带来的结果,有利于学生把握选官制度适应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教师解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含义。
探究为什么秦朝采用“吏师”“法教”的选官、用官体制?
引导学生: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正是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相适应。同时,这种做法在当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设计意图]:站在封建王朝初建的社会治理角度分析秦朝的选官制度,紧扣本课的大概念教学。
4.汉朝:察举制
师生共同分析察举制的分类、过程。
展示材料: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两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察举制以哪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样选出的官员对封建王朝的治理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察举制也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察举制选出德行与才能相结合的官员更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体制。
由此分析察举制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察举制,紧扣大概念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展示材料:迨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却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居里选的制度自亦无从推行。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57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东汉末年察举制存在的问题。
展示材料: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卫瓘传》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九品中正制正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师生共同分析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过程以及实施初期的积极作用。
展示材料: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探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引导学生:九品中正制实施后期,中正选人只看家世,而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察举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官员管理
1.考核制度:上计制
展示图片:《集薄》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上计制的主要内容。
2.监察制度
根据课本梳理该时期监察方面的措施。
[设计意图]:知道该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官员选拔:科举制
1.背景
展示材料: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阎步克自选集》
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引导学生: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形成:隋唐
师生共同梳理隋唐科举制的形成过程。
3.完善:两宋
师生共同梳理两宋时期科举制完善的表现。
4.评价
探究: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通过对比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决定权归属、对象范围、选拔标准,分析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并且总结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官员管理
1.考核制度
展示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唐)魏徵等《隋书·刘炫传》
师生共同分析考核官员的部门以及考核标准。
2.监察制度
师生共同梳理该时期的监察制度。
教师总结:隋唐至两宋官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设计意图]:知道该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认识官员管理制度的演变与中央集权体制相关。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官员选拔:元朝恢复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根据课文以及之前学过的内容,分析明清科举制的新表现。
教师总结:明清时期,科举制不仅拒绝考试内容上的根本变化,而且形式愈益僵化教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衰亡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认识科举制的衰落。
(二)官员管理
1.考核制度
展示材料:考满……其目有三:曰称职,曰平常,曰不称职,……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
——(清)张廷玉等编《明史·选举三》
根据材料分析明朝的考核制度。
2.监察制度
师生共同梳理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教师总结:明清官员管理制度日趋严格。
[设计意图]:知道该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认识该时期官员管理制度日趋严格与君主专制加强相关。
【提升巩固】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反映了统治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需求,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第75页
请运用本课学习的内容,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基于不同统治需要、时代特征而不断调整的。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官员选拔制度和官员管理制度在调整发展过程中,分别又呈现出公平化、规范化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通过将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并建立严密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正是适应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需要。这为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八、教学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唐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十、教学反思
本课立足于不同时期的社会治理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紧扣本册教材的大主题。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某一制度之传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笔者希望通过还原不同时期的社会大背景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同时勾勒出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脉络,让学生把握不同时期选官制度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本教学设计也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本课的史料较多,课堂中应该有效计划好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二是本教学设计围绕主题进行了一定的取舍,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课后应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希望各位前辈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