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扬州慢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扬州慢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4: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扬州慢》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下
第一单元第四课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
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
作者简介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出生于一个破落官宦之家,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长大后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四十五岁时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去世后靠朋友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
作者简介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作者介绍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
新知探究
2
其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香软绵丽,也不同于豪放派的旷达博大。姜夔多用素洁的意象,用健硕的笔法抒发柔情,退尽铅华,不仅营造出清疏空灵的境界,还抒发了如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广泛且朦胧的意趣。如《暗香》所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不管清寒与攀摘”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解读题目
扬州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有无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扬州的月亮更是令人沉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

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 姜夔(kuí)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韵脚为 ing/eng: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深沉、感伤的情感。
诵读示范
解读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冬至
即扬州
雪止天晴
满眼
悲伤的样子
谱写
认为
驻防部队的号角
自由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感受
予怀怆然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黍离之悲”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写作背景
1127年,“靖康之变”后,南宋王朝面对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降兴二年(1164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诗人因路过扬州,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在诗歌上下阕,各选出一个最具概括性的字
上阙——空 下阕——冷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诗歌上阕,如何体现了“空”的?为何还要写“昔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
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忆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诗歌下阕,从哪些方面突出“冷”特点的?用了哪些手法?
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杜牧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请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①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使用了典故
请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
今日的萧条残破;表达了对扬州遭金
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
“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
达此时悲怆的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简要赏析。
①借用典故,对比反衬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
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倍增今日之凄清,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
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
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①用典:化用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今昔对比:以杜诗的“明月当空、声聒耳、热闹非凡”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③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课堂练习
3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
②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简要赏析。
①此处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②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什么情感?
①此处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②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拓展延伸
4
背诵脉络
扬州
对比
0
正面渲染
昔日: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劫后萧条景象
今日:荠麦青青
黄昏、清角
空城
侧面烘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黍离》
之悲
诗歌下阕,从哪些方面突出“冷”特点的?
1.运用典故、想象、对比,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2.情景交融,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
3.乐景衬哀情,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以艳丽衬托了冷寂的环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