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4:4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文言字词句式,积累实词虚词,流畅朗读课文,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本,把握论述逻辑,理清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思考工匠精神与养生的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生动描写与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感受解牛过程的节奏美与技艺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文中工匠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树立顺应规律、专注忘我、追求本源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及文章寓意。
教学难点:比较本文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探讨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新内涵与践行路径。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纪录片导入
播放一段纪录片,展现现代大国工匠在精密仪器制造、传统手工艺传承等领域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工作场景。光影交错间,匠人们专注的神情、稳健的双手,将平凡材料雕琢成非凡杰作。播放结束,提问学生:“从这些匠人的身影中,你们看到了怎样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由此引出“工匠精神”。再展示一些养生场景,如人们在公园打太极、进行冥想,引导学生思考工作态度与生活养生是否存在联系,进而导入《庖丁解牛》,激发学生探究二者关联的兴趣。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用简洁语言介绍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以及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庄子》散文独特的风格与本文创作意图。
(三)初读课文,感知音韵之美
1.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读音抑扬顿挫,节奏缓急有致,让学生沉浸在古文的韵律之美中,感受庖丁解牛的节奏感。
2. 学生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初步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穿梭其中,倾听并纠正读音和节奏偏差,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为”的读音,“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断句。
4. 邀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倾听,仿若置身解牛现场,朗读结束后,从读音、节奏、情感等角度评价,教师总结强调,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意。
(四)疏通文意,探寻文言之妙
1. 学生自主对照课下注释、工具书,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如迷失在文言迷宫中的探索者。
2. 小组内热烈讨论,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共同攻克疑难。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如引导学生理解“族庖月更刀,折也”中“族”的含义。
3.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全班共同研讨。重点讲解:
⑴实词:“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中“批”(击)、“导”(顺着、循着)。
⑵虚词:“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而”(转折连词,可是)。
⑶特殊句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应为“以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4. 教师总结翻译要点: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补充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调整特殊句式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5. 请学生再次完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确保学生突破文言障碍,理解文意。
(五)文本分析,领悟工匠精神
1.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思考:文章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绘就了怎样的场景?
明确: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生动笔触描绘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如一场震撼的艺术盛宴,令文惠君惊叹;
第二部分(第2 - 4段),借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如老友促膝长谈,阐述解牛技艺高超的缘由;
第三部分(第5段),文惠君领悟到养生之道,如拨云见日。
2. 研读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探究:庖丁解牛技艺登峰造极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
⑴长期实践,深谙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超越技术层面,深入探寻解牛的内在规律,如同探险家找到神秘宝藏的地图。
⑵谨慎专注,敬畏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面对复杂部位,庖丁如临大敌,谨慎应对,不盲目行事,体现对规律的敬畏。
⑶反复磨砺,精益求精。“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岁月的沉淀与无数次的实践,让他的技艺日臻完美,如同工匠精心打磨稀世珍宝。
3. 提问:从庖丁解牛的历程中,能窥探到怎样的工匠精神?
明确:展现出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对工作专注严谨的态度,以及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4.提问:《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庖丁解牛》中的工匠精神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比较?
明确:从技艺、态度、理念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⑴技艺层面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突出对技艺追求极致,向更高水平不断迈进,让技艺达到超凡的境界,以创造卓越产品。
《庖丁解牛》:通过“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的描写,以具体生动的解牛动作,展现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达到了合乎音律、如艺术表演般的境界。
⑵态度层面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强调从业者要对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有全身心投入的付出,体现专注执着的态度。
《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表现出庖丁面对解牛中的复杂情况时,保持高度专注、小心翼翼、不敢懈怠的态度,体现了对解牛工作的敬畏。
⑶理念层面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阐述了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对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宏观的、具有时代价值的理念。
《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表明庖丁不局限于技术,更追求对事物内在规律“道”的领悟,体现了从技术到对本质规律探索的理念升华。
(六)拓展延伸,关联养生之道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科技飞速发展、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是过时的坚守,还是永恒的追求?大国工匠往往长寿,工匠精神与养生之道有何联系?
朱炳仁:中国铜雕领域的杰出工匠,从事铜雕艺术几十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铜雕艺术的执着追求闻名。他在创作中专注投入,享受着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心态平和。如今已八十多岁高龄,依然活跃在艺术领域,继续为铜雕艺术贡献力量,其专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的热爱或许对他的健康长寿有所助益。
顾景舟:被誉为“壶艺泰斗”,他一生致力于紫砂壶的制作,对紫砂壶工艺要求极高,制作时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不断追求卓越,在长期的制壶生涯中形成了沉稳、专注的性格。顾景舟享年81岁,在其所处的时代算是高寿,这可能与他专注于制壶所带来的平和心态和规律生活有关。
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点评,明确二者联系:
庖丁解牛聚焦于技艺与职业态度,养生之道关乎生命保养与身心和谐,但其实“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养生之道”。工匠精神被大力提倡,恰恰反映出来当今社会的浮躁,只看重表象,损害身心。
⑴顺应规律:工匠精神中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如庖丁依牛的身体结构解牛,木雕工匠依据木材的纹理走势设计造型,制陶工匠顺应泥土特性塑形等。
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节律。如根据四季变化调整作息饮食,比如中医倡导“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季阳气上升,宜早睡早起、多踏青,以促进阳气生发;冬季则宜早睡晚起,养藏体内阳气。
⑵专注忘我:工匠专注工作时能达到忘我的平和状态。如刺绣工匠在刺绣时专注于一针一线,钟表匠专注于零件组装,进入忘我的状态,从而保证作品的品质。
养生需保持内心平静,减少杂念。庄子思有“坐忘”“心斋”等说法,强调人要排除杂念,达到心灵的虚静与专注。《庄子·达生》中梓庆削木为鐻(一种乐器)“斋以静心”,忘却功利和外物,专注当下。
⑶道高于技:工匠们追求技艺的极致,不满足于掌握表面技术,而是不断探寻技艺背后的规律与本质,追求对“道”的契合。像庖丁解牛,通过长期实践领悟到解牛的“道”,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
养生要应追求对“道”的体悟,不要浮躁,要沉下心。庄子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如《庄子·大宗师》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强调“道”的超越性和本源性。庄子虽认为“道”高于“技”,但也肯定了高超技艺所蕴含的美感与价值,庖丁解牛展示了技艺娴熟带来的艺术美感和精神享受。
3. 展示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如大国工匠徐立平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胡双钱在航空领域坚守三十多年,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等,让学生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现实体现和力量。
(七)课堂小结
1. 与学生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从文言知识的积累,到文章结构的梳理,再到工匠精神的领悟,如串起一颗颗知识的珍珠。
2. 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与古人对话,更是汲取思想智慧,鼓励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在时代浪潮中,以匠心雕琢人生,用执着书写华章。
(八)作业布置
1. 熟读《庖丁解牛》全文,让经典的文字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 以“工匠精神与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工匠精神对自己生活和养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