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8 14:15:40

文档简介

5、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用语言描述情景。
1.(课件出示诗人的生平介绍)
苏轼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写景诗别具一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西林壁》是诗人在1054年5月和朋友游庐山西林寺的时候所写。十几天前苏轼去庐山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写完后他很风趣地对朋友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成为熟人,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一代文化名人的苏轼,果然十几次地徜徉于庐山这灵山修水之中,写下了十几首描绘、赞美庐山的诗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一首。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页,齐读课题。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欣赏庐山的神奇风光。
二、尝试读诗,感知诗句内容,读出美感。
1.课件出示诗句,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读出诗句的语言美。
学生诵读(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品位诗句的语言美。
三、明确学习方法。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四、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的赞美之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2.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生总结: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有走出庐山,全面地去看。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亦如此。该怎样看问题呢?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楚问题的真面。反过来呢,如果片面地看,就看不清楚问题的真面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让学生从仿到学运用诗句,联系个人实际体验。
1.课件出示例句:
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这么了解自己。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用这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体验。
3.这首古诗的魅力真大,让我们好好记住它吧!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六、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苏轼的《题西林壁》魅力四射,但它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的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还有许许多多古诗,许许多多千古长吟的名句。
1.你还能背诵哪些故事名句?请背一背。
2.课件出示名句: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无题》)
……
如果你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七、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古诗两首》之《游山西村》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古诗。教学前,先借助教师的谈话和多媒体把学生带入诗的画面。教学中,抓住古诗的特点,读、悟结合,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触摸作者创作的灵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当堂背诵。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知道“莫笑、足、腊酒、豚、疑”在诗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能当堂背诵。  
3.理解整首诗的内容,感受农家的淳朴热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和作者的独特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和作者的独特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初入诗境。(出示幻灯片1) ( 游山西村.ppt )
1.你能介绍自己的家乡吗?(出示幻灯片2、3、4) ( 游山西村.ppt )
学生各抒己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诗人陆游所描绘的乡村美景中去,感受热情好客的村民和清新、神秘的山水风光。
2.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5) ( 游山西村.ppt )
二、解题
1.读题目《游山西村》。(幻灯片6) ( 游山西村.ppt )
2.“游”指什么?山西村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距绍兴县城约九里的典型江南水乡小村。)
3.引入:诗人笔下的山西村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学学。
三、初读,体会诗的音韵美
1.学生交流: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读读这首诗该怎么读才好听。
①字音读准;②有感情;③抑扬顿挫;④有节奏。
2.(出示幻灯片7) ( 游山西村.ppt )学生自由练习大声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四个句子读流利;第三遍读出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
3.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听完要提出中肯的建议。
4.教师领读,带着学生一句一句读。
5.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当小老师,带老师一句一句读。
四、初步感知“西村图”
1.结合注释自由读古诗,揣摩诗的意思。讨论怎样才能读出诗的感情?
2.将自己融入其中,进入诗的意境。请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自由练读。
3.引导学生看注释:知道“腊酒、豚、疑”在诗中的意思。(出示幻灯片8) ( 游山西村.ppt )
4.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山西村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5.带着讨论的结果齐读诗。
五、用心品味西村图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大家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面,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共同分享,相互评议。
2.学生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向大家展示。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出示幻灯片9) ( 游山西村.ppt )
为什么酒浑了,作者还要说莫笑呢?足鸡豚是一个怎样的年份呢?这是一户怎样的农家?
当时社会的农户的生活真的是像我们现在这么富足吗?当诗人喝到农家亲手酿的酒,尝到家养的鸡肉、猪肉,诗人会说些什么?(出示幻灯片10) ( 游山西村.ppt )
山村的民风是多么淳朴,村民是多么热情,丰收的年景令农户多么幸福、欢快呀!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示幻灯片11) ( 游山西村.ppt )
这句诗中写到了那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色?你喜欢吗?
诗人真的是走尽了所有的山阴道吗?从哪来看出?
开始疑是“无路”,后来是豁然开朗,说明什么?诗人的心中存在怎样的希望?(出示幻灯片12) ( 游山西村.ppt )
《游山西村》围绕哪一个字展开叙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出示幻灯片13、14) ( 游山西村.ppt )
既是对有路的希望,更是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希望,同时也是对整个国家、社会的希望,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
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谈体会吗?思考它之所以流传的原因吗?(出示幻灯片15) ( 游山西村.ppt )
六、拓展延伸,感悟整首诗的魅力
1.诵读完整的《游山西村》(出示幻灯片16) ( 游山西村.ppt )
2.推荐《四时田园杂兴》、《过故人庄》。(出示幻灯片17、18) ( 游山西村.ppt )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到诗人陆游诗中那热情好客的村民,和诗人一起游览了山阴道上的无限风光,体会到诗人的心胸是如此开阔。希望你们能多收集他的诗词进行诵读,进一步领会诗人的忧国爱民之情、之心。(出示幻灯片19) ( 游山西村.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