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
城市 人次年份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
1846—1860 14 3 0 0
1861—1875 120 19 0 0
1876—1890 193 10 2 0
1891—1905 353 20 67 14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6.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7.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8.下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本记述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10.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 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
11.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12.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价值取向
C.雅尔塔体系已崩溃
D.美国对苏遏制集中于文化领域
13.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14.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5.在1930~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这两个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
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 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的发展变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对于历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还要关注个人和群体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既有西汉中期汉匈关系变化、经济发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响,又有汉武帝雄才大略、张骞个人抱负的推动。又如: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的独立意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等,共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请根据上述视角,运用所学知识,选取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展开评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抄袭示例)
2025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
简析:从距今约9000年前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到距今8000至7000年前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出现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既体现了中华文化起源于本土,又展现出其发展的连续性,C选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A、B、D选项错误。
2答案:C
简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强调通过选贤任能来变革社会,C选项正确。儒家倡导“选贤与能”,如孔子的“见贤思齐”、孟子的“尊贤使能”等,A选项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尚贤”,期望贤能之人治理国家,B选项错误;法家主张“赏罚分明”,重视人才选拔,如商鞅的“奖励军功”,D选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王猎多次参加科举未中后选择经商,但仍认为经商“败吾志”,最终放弃商业,通过他人举荐进入仕途,这表明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对其阶层流动产生了制约,B选项正确。王猎一心追求仕途,其价值取向未发生变化,A选项错误;王猎放弃商人身份出仕,说明商人政治地位并未提高,C选项错误;宋代选官主要方式是科举制,与经济发展关联不大,D选项错误。
4答案:C
简析:宋元时期战争较多,对马匹需求大,畜牧兽医专著多记述马;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对耕牛需求大,所以畜牧兽医专著对牛的记述增多,这体现了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C选项正确。明清时期军事资源控制并非强化,且与牛的记述增多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比明清更严重,B选项错误;材料中畜牧兽医专著对马和牛记述的变化,主要与战争和经济发展相关,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融联系不紧密,D选项错误。
5答案:A
简析: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地数量不断增加且分布范围扩大,这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晚清外交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相关,A选项正确。英国建筑师分布不能完全等同于英国势力范围扩展,B选项错误;1846-1905年,列强侵略方式前期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但材料无法体现侵略方式转变,C选项错误;仅从英国建筑师分布,不能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深入的结论,D选项错误。
6答案:D
简析:1921年《新青年》刊文指出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不能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情况考量,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关注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选项正确。192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未达到广泛性,A选项错误;材料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传统文化,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C选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1937年3月,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合作时,无产阶级不能做资产阶级的尾巴,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B选项正确。西安事变在1936年已和平解决,A选项错误;“三三制”原则提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主联合政府,D选项错误。
8答案:C
简析:这张1957年的毕业证书包含学生、学校、毕业时间等信息,为研究新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历史线索,C选项正确。毕业证书本身并非历史解释,A选项错误;毕业证虽有时间,但其他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时空背景,B选项错误;文档记述侧重于书面记录过程,与毕业证提供的信息性质不符,D选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材料表明农业发展使食物有剩余,进而供养新的阶级,推动文字产生,说明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B选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文字不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神灵的崇拜,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对文明进步的作用,而非私有制,D选项错误。
10答案:D
简析:12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巡回审判制度使国王权力深入地方,将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干预地方法庭判决,强化了国王权力,D选项正确。巡回审判制度目的是强化王权,并非确立法律至上原则,A选项错误;该制度与扩大王室领地无关,B选项错误;巡回审判制度未瓦解封建庄园制度,C选项错误。
11答案:B
简析:1794年《人权宣言》在拉美传播,激发了拉美地区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的民族意识,促使“美洲人”新观念形成,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变革,A选项错误;1794年拉美独立运动未摧毁殖民体系,殖民体系瓦解于二战后,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民族意识觉醒,未具体提及革命理念广泛传播,D选项错误。
12答案:B
简析: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苏联态度从赞扬到批判,这与二战时美苏同盟关系及战后冷战对峙的国际局势变化有关,反映出国际局势变动影响价值取向,B选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A选项错误;雅尔塔体系崩溃于1991年苏联解体,C选项错误;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是全方位的,文化领域只是其中一方面,D选项错误。
13答案:C
简析: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黑人贫困家庭接受救助大幅增加,这与当时美国黑人掀起的民权运动有关,民权运动推动了救助政策的变化,C选项正确。二战后美国加大国家干预,A选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移民问题,D选项错误。
14答案:B
简析:新建王朝前期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出现“治世”,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选项正确。生产关系不能决定生产力,A选项错误;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设问强调的措施与“治世”关系不符;D选项虽涵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但不如B选项精准针对材料内容,D选项次佳。
15答案:A
简析:从1930-2000年“联合国”和“危机”在国际图书中出现频率统计示意图来看,随着联合国成立并发挥作用,“危机”出现频率也较高,这说明全球面临诸多挑战,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A选项最佳。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但这只适用于冷战结束后的时间段,不能涵盖整个时期,B选项有一定道理;原有国际机制并未失去作用,只是面临挑战,C选项错误;世界局势不确定性增加只能反映部分时期情况,比较片面,D选项次佳。
二、材料题
16
(1)特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从周代“六艺”中的“数”就可体现,且在分数、开方等多方面长期领先世界;出现了刘徽、祖冲之等世界级数学家,成果众多;数学与天文历法紧密相关,如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都依赖数学知识,并且注重实际应用,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轻理论概括。
(2)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受到重视;西学东渐影响下,近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人们对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认识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革命根据地建设还是新中国建设,都需要数学知识培养专门人才,推动科学事业发展。
(3)历史启示: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斐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应重视总结传承;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反映综合国力,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要坚持数学应用与基础研究并重,全面推动数学发展;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学和科技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
17
(1)措施:秦汉时期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联系和控制;设置郡县,直接管理西南地区;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促进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西南地区的风俗和特点。
(2)特点: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与抗战紧密结合,以重庆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由国民政府主导规划;不仅注重联通国内各省,还打通了国际交通线,覆盖面广,修建里程较长。作用:公路建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保障了战时物资的流动和运输;便于中国获得国际援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初步形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加强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方便了民众生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边防,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8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从经济因素看,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同时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的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文化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培养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意识,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力支持;同时,英国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还有瓦特等发明家个人的努力和创造,推动了蒸汽机等重要发明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总结:综上所述,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需要全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和分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