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溶解度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 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3)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①绘制:用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得到物质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②含义: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2.气体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水里达到 时的 ,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2)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 。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对“20 ℃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 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A.20 ℃时,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 g硝酸钾
B.在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
D.20 ℃时,溶解31.6 g硝酸钾最多需要100 g 水
2.已知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该温度时,将40 g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 )
A.131.6 g B.140 g C.100 g D.130 g
3.水和乙醇(酒精)都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不大
B.20 ℃时100 g水中至少能溶解109 g NaOH
C.0 ℃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D.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4.(2024·贵州模拟)如表所示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30 50 70
溶解 度/g NaCl 35.8 36.3 37.0 37.8
KNO3 20.9 45.8 85.5 138.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2)使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之一是 。
(3)在 ℃范围内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4)3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氯化钠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5)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 。
知识点二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5.能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增加二氧化碳的体积
C.增加水的质量 D.增大压强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6.(2023·云南中考)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7.溶解度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根据图中M和N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30 ℃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
B.M和N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等质量的M和N的饱和溶液从50 ℃降温到20 ℃析出的晶体质量M大于N
D.50 ℃时M溶液比N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8.(2024·达州中考改编)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描述。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将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 法提纯甲。
【自我挑战】
9.(2024·贵阳模拟)根据图一实验现象和图二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实验中,水是 (填“溶质”或“溶剂”)。
(2)图二中,甲物质的四种溶液状态“a、b、c、d”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填字母)。
(3)t2 ℃时,50 g水中加入 g甲物质,所得溶液恰好饱和。
(4)在某温度范围内,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现象如图一所示,则两溶液质量分数甲 (填“大于”或“小于”)乙,实验时控制的温度范围是 时,均能达到上述现象。
(5)实验拓展:如图三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能实现M、N间相互转化的是 。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到t2 ℃
B.从N→M:先将N降温到t1 ℃,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到t1 ℃,过滤,再将滤液升温到t3 ℃
D.从M→N:先将M升温到t3 ℃,然后倒掉一定量溶液第2课时 溶解度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 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 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变化不大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
(3)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①绘制:用纵坐标表示 溶解度 ,横坐标表示 温度 ,得到物质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②含义: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 溶解度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 相等 。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2.气体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体积 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的 气体体积 ,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2)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 越小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 越大 。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对“20 ℃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 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C)
A.20 ℃时,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 g硝酸钾
B.在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
D.20 ℃时,溶解31.6 g硝酸钾最多需要100 g 水
2.已知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该温度时,将40 g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A)
A.131.6 g B.140 g C.100 g D.130 g
3.水和乙醇(酒精)都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不大
B.20 ℃时100 g水中至少能溶解109 g NaOH
C.0 ℃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D.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4.(2024·贵州模拟)如表所示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30 50 70
溶解 度/g NaCl 35.8 36.3 37.0 37.8
KNO3 20.9 45.8 85.5 138.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硝酸钾(或KNO3) 。
(2)使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之一是 加水(或升高温度) 。
(3)在 10~30 ℃范围内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4)3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氯化钠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36.3 g。
(5)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
知识点二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5.能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是(D)
A.升高温度 B.增加二氧化碳的体积
C.增加水的质量 D.增大压强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6.(2023·云南中考)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7.溶解度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根据图中M和N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30 ℃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
B.M和N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等质量的M和N的饱和溶液从50 ℃降温到20 ℃析出的晶体质量M大于N
D.50 ℃时M溶液比N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8.(2024·达州中考改编)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描述。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70 g。
(2)将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甲>乙>丙 。
(3)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法提纯甲。
【自我挑战】
9.(2024·贵阳模拟)根据图一实验现象和图二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实验中,水是 溶剂 (填“溶质”或“溶剂”)。
(2)图二中,甲物质的四种溶液状态“a、b、c、d”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b (填字母)。
(3)t2 ℃时,50 g水中加入 25 g甲物质,所得溶液恰好饱和。
(4)在某温度范围内,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现象如图一所示,则两溶液质量分数甲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乙,实验时控制的温度范围是 0 ℃≤温度(5)实验拓展:如图三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能实现M、N间相互转化的是 AC 。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到t2 ℃
B.从N→M:先将N降温到t1 ℃,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到t1 ℃,过滤,再将滤液升温到t3 ℃
D.从M→N:先将M升温到t3 ℃,然后倒掉一定量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