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第3课时 中和反应 同步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第3课时 中和反应 同步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2-10 18:53:40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中和反应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中和反应
(1)概念: 酸与碱 作用生成 盐和水 的反应。
(2)实质: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 H+ 和碱中的 OH- 结合生成 水 的过程。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①中和反应常用于医药,如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
②利用中和反应可以处理工厂的 废水 ,如可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a(OH)2+H2SO4===CaSO4+2H2O 。
③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改变土壤的 酸碱性 ,如农业上常用 熟石灰 来改良酸性土壤。
2.盐的概念
盐是由 金属离子 和 酸根离子 构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金属离子 和 酸根离子 。
 易错提醒 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NaOH+CO2===Na2CO3+H2O。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中和反应及其探究
1.(2024·扬州质检)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C)
A.Zn+2HCl===ZnCl2+H2↑
B.CuO+2HCl===CuCl2+H2O
C.Cu(OH)2+H2SO4===CuSO4+2H2O
D.SO2+2NaOH===Na2SO3+H2O
2.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稀盐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B)
A.紫色→红色→蓝色
B.红色→紫色→蓝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紫色→蓝色→红色
3.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C处应填入的物质化学式是(D)
A.NaCl B.NaOH C.HCl D.H2O
4.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D)
A.紫色石蕊试液 B.锌粒
C.大理石 D.稀盐酸
5.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2)A2试管中的盐酸是否有剩余 请结合小明的实验说明理由 有剩余;A2试管中溶液显无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仍显无色,说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则A2试管中的盐酸有剩余 。
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的应用
6.若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为减轻痒痛可涂抹的物质是(D)
A.柠檬水  B.食醋 
C.食盐水  D.纯碱水
7.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C)
A.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量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8.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C.Na+和Cl-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9.(2023·荆州中考)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C)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测得该溶液的pH=7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10.(2023·宜昌中考)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如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自我挑战】
11.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一)从温度变化上探究:
(1)甲同学将固体NaOH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管壁发烫,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
(2)乙同学将实验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NaOH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由图知稀硫酸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是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B点表示的含义是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B到C的过程中,烧杯内溶液中的阳离子有 Na+、H+ (写离子符号)。
(二)从指示剂上探究:
(3)向盛有NaOH的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证明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为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4)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 第3课时 中和反应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中和反应
(1)概念: 作用生成 的反应。
(2)实质: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 和碱中的 结合生成 的过程。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①中和反应常用于医药,如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②利用中和反应可以处理工厂的 ,如可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改变土壤的 ,如农业上常用 来改良酸性土壤。
2.盐的概念
盐是由 和 构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和 。
 易错提醒 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NaOH+CO2===Na2CO3+H2O。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中和反应及其探究
1.(2024·扬州质检)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Zn+2HCl===ZnCl2+H2↑
B.CuO+2HCl===CuCl2+H2O
C.Cu(OH)2+H2SO4===CuSO4+2H2O
D.SO2+2NaOH===Na2SO3+H2O
2.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稀盐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
A.紫色→红色→蓝色
B.红色→紫色→蓝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紫色→蓝色→红色
3.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C处应填入的物质化学式是( )
A.NaCl B.NaOH C.HCl D.H2O
4.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锌粒
C.大理石 D.稀盐酸
5.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A2试管中的盐酸是否有剩余 请结合小明的实验说明理由 。
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的应用
6.若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为减轻痒痛可涂抹的物质是( )
A.柠檬水  B.食醋 
C.食盐水  D.纯碱水
7.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量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8.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C.Na+和Cl-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9.(2023·荆州中考)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测得该溶液的pH=7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10.(2023·宜昌中考)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如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自我挑战】
11.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一)从温度变化上探究:
(1)甲同学将固体NaOH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管壁发烫,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
(2)乙同学将实验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NaOH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由图知稀硫酸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B点表示的含义是 。
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B到C的过程中,烧杯内溶液中的阳离子有 (写离子符号)。
(二)从指示剂上探究:
(3)向盛有NaOH的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证明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为 。
(4)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同课章节目录